小柴胡湯的應用探討
主講 楊兆林
第一部分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是仲景先生《傷寒論》中的少陽癥方劑。此方劑的功能是專主和解少陽經,以解半表半里之邪,從而達到人體外邪的驅除,內部各個組織機能的正常。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
炙甘草三兩,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可分為柴胡、黃芩為苦寒清熱一組;
生姜、半夏辛溫開散為一組;
人參、甘草、大棗甘溫滋補為一組。
要想了解《傷寒論》處方,就必須要了解《神農本草經》對這些藥物的作用記載。
柴胡、黃芩為苦降之味,是本方主藥,為一組;
柴胡微苦微寒,氣質輕清,能疏能散,以解少陽之郁滯,使半表半里之邪從外而解。凡邪入少陽,樞機不利者,大抵以此藥為主?!渡褶r本草》曰:“味苦平。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闭f明柴胡在本癥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黃芩苦寒,味苦較重,能清少陽邪熱,而除胸腹煩滿?!渡褶r本草》曰:“味苦平,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清火除熱,使半表半里之熱從肺與大腸而徹。
故柴胡、黃芩合用,一則以疏解半表之郁滯,一則清泄半里之邪熱,邪熱郁滯得解,則樞機自能運轉,膽腑亦必清和。
生姜、半夏辛溫開散之品為一組。
生姜,性溫味辛,入肺脾胃;其功能是溫中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本草》曰:“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此二味,調理脾胃,降逆止嘔,是嘔家第一圣藥,并有辛行開散之作用。此外,姜夏二品,既能佐柴胡、黃芩逐邪之力,又能行甘、棗之泥滯,故降逆止嘔之中,又見泄?jié)M行滯之功。
人參、甘草,大棗甘補之品為另一組。
人參《本草》:“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币鏆庋a脾,扶正祛邪,使邪從外而解。
甘草《本草》曰:“味甘平,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chuàng)腫,解毒。”
仲景于解表之中一般不用人參,而今取之者有三意:一意,以保元氣。因病入少陽,陽氣有衰,故以甘補藥物,益中氣,和營衛(wèi),助正抗邪,使正勝邪卻,在內既不留邪,而外邪又不能復入;二意,以防邪入內。因少陽為“陰陽之樞”,正虛之時,外邪易入三陰,故遵“見肝之病,當之傳脾”之旨,應以“防”字為先。三意,抑制柴胡、黃芩之苦寒,以防傷害脾胃之氣。故用參棗甘,益氣和中,為扶正祛邪之用,使中土健旺,則木邪不能害之。
總之,藥味雖七,但配合默契,既有柴、芩苦寒清降,又有姜、夏辛溫開散,更配參、棗、草之甘溫補中益氣,七藥相輔相成,寒熱并用,攻補兼施,升降協(xié)調,和解少陽,疏利三焦,調達氣機,宣通內外,運轉樞機之效,故為少陽主方。同時運行氣血,三焦通暢,生機旺盛,上下相和,臟腑協(xié)調,真和解之良劑。故小柴胡湯才有被后世稱為“合劑之祖”的美譽
煎法: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本方煎法,“去渣再煎”,因為小柴胡湯中七味藥,有取其氣的,有取其味的,有甜的,有苦的,有辛的,要是按一般的煎法,藥的作用有先有后,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補有泄,達不到和解的作用,所以去渣再煎,使不至于偏于寒,偏于熱,取藥性醇和之意,以達到和解之目的。
原方加減: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成前四兩半,栝樓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第二部分 小柴胡湯證
一 少陽的生理
少陽包括手足少陽經,以及所屬之膽與三焦二腑。
膽主疏泄,藏精汁而內寄相火,調情志,主決斷。“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精神心理活動與膽之決斷功能有關,表現為膽怯易驚、善恐、失眠、多夢等精神情志病變,常從膽論治而獲效。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水火氣機運行的道路。氣機調達,三焦通暢,水火氣機升降自如,人體自安。著說明,三焦是人體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
二 少陽的病理
由于少陽為樞的特殊位置,少陽發(fā)病,往往兼有太陽或陽明,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門柱壞了,還怎么開闔?
三焦者:主決瀆,通調水道,而水和脾胃有關,因此少陽病又容易影響到太陰。因此,少陽以兼夾太陽、陽明、太陰的特點。
膽奇恒之府,內藏精汁,喜疏泄,主決斷,寄相火,調情志。如果膽郁住了,就容易化火,加上跟三焦有關,就容易夾痰、夾濕、夾水。因此少陽發(fā)病,一般經、腑病同時發(fā)作。
三 少陽病的成因
根據少陽病理,少陽病的成因無非是兩種:
一是由于外感導致的;
一種是內部某臟腑的虛弱或者某經絡的阻塞而導致的。
①外感而導致的的少陽病
如《傷寒論》:“本來是太陽病不解,而邪轉入少陽的,見到脅下硬、滿悶、干嘔不能食、寒熱交作?!?又:“傷寒四五天,身熱,怕風,頸項強硬,脅下脹滿,手足溫暖,而口渴的”,這不僅說明少陽病是由于太陽病不解而導致的,還說明了陽明病而傳經也可以導致少陽病的產生。
②某臟腑的虛弱或者某經絡的阻塞而導致了少陽病
如《傷寒論》曰:“氣血不足,腠理不固,因而外邪得入,邪氣與正氣相搏,留結于脅下,正邪相爭,因而出現往來寒熱,其發(fā)作有定時,神情沉默,不欲飲食?”。這里的“氣血不足,腠理不固”就指明了素日氣血虛弱,肌腠疏松,衛(wèi)陽不固,邪氣可不經太陽,而直犯少陽,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脅下”是少陽所主的部位,邪結于此,故發(fā)為少陽病。從而說明體質虛弱是少陽經發(fā)病的一個重要內因。
總之,少陽病的成因:一為外感之經病逐漸傳入,或太陽傳入,或陽明傳入,或三陽俱?。欢闅庋蛔愣苯邮苄?,即“氣血不足,腠理不固”而直接受到外感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少陽經病。
四 少陽病性質——半表半里證
少陽病的性質屬于半表半里之證,這是因為少陽經恰處于陽經之末,陰經之始,故而可以向外,又可以向里。
邪在少陽,則已離太陽之表,未入陽明之里,故稱半表半里;
少陽經脈行于身體的側面,居太陽陽明的夾縫,故稱半表半里。
實際上,這個半表半里不僅僅是太陽與陽明,還可以指三陰三陽。所以少陽為樞,是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五 少陽經病的基本癥狀
按照《傷寒論》所說,少陽病的基本癥狀如下:寒熱往來、胸脅苦悶、默默不語、不欲飲食、頻頻作嘔、口苦、咽干、目眩、心煩。
寒熱往來;這標志著太陽病已罷,病邪入少陽。少陽受邪,病居半表半里之間,樞機不利,正邪分爭,進退于表里之間,邪勝則惡寒,正勝則發(fā)熱。由于正邪相爭,各有進退,故寒來則熱往,熱來則寒往,寒熱交錯而作,謂之往來寒熱。
這種發(fā)熱不同于太陽病的翕翕發(fā)熱;
也有別于陽明病的蒸蒸發(fā)熱;
更與瘧疾的每日或間日的定時發(fā)熱不同。
六經病中此種發(fā)熱為少陽病所獨有的熱型,亦是少陽病的主要見證。
胸脅苦滿:是指胸部與脅肋兩部痛苦的癥狀。這兩種癥狀,有時同時出現,有時則單個出現。其“苦滿”,即“痛苦”與“滿悶”之意。
默默不欲飲食:此一癥狀,應該屬于兩種癥狀的合稱。一則是指人神情不愉快,神情淡漠,不善言談;另一則指病人不能飲食,不愿納化。
心煩喜嘔,因為少陽經循行于胸部,影響到胸部器官不能通暢,故而才會出現心煩的癥狀,由于心煩總想一吐為快,因嘔吐可以緩解少陽經絡不舒之感。
至于后三癥,口苦、咽干、目眩,這都是少陽循行之處,且此三部皆處于經絡循行的反復之地,故而此三癥常常在病人癥狀中出現。
少陽內寄相火;主升發(fā)疏泄,其性喜條達,最忌抑郁。故邪犯少陽,以致氣機郁滯,易從火化,再現熱癥。少陽膽腑,內藏精汁,其味最苦,若熱邪蒸迫,膽液上溢,則口苦?;馃醾?,則咽干;少陽木火之氣,上擾清竅,則頭目眩暈。
所以臨床上出現以上之三癥?!痹谂R床上,這三個癥狀并不一定全部出現,有的病人則出現一癥,有的則出現兩癥,而極少數病人則會出現三種齊全的癥狀。從另一方面看,口、咽、目三者,不可謂之表,又不可謂之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處,所謂半表半里也。
(三)少陽經病的主要兼證
從少陽的生理和病理可知,易兼夾太陽、陽明、太陰,從而導致夾痰、夾濕、夾水。 一般經、腑病同時發(fā)作
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不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身有微熱,或咳。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脅下滿硬,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臟腑相互連結,有疼痛的,并伴有嘔吐者,可以用小柴胡湯。
頭汗出,微惡寒,手足發(fā)冷,胃脘部滿悶,口中不欲飲食,大便結硬,脈見細。
病人連續(xù)嘔吐不停,無論是進食還是飲水,都會吐出來,并伴有下痢、口干渴、喜冷飲食品之癥。這時可以用小柴胡湯來進行治療。
手足少陽二經病癥狀多,也最為復雜,表明少陽病的起初很多醫(yī)者沒有認識到是少陽病,所以治療誤用汗、吐、下以及用輸水或消炎等辦法進行治療后的可怕后果。 因此,對于少陽經病以及少陽腑病的治療,應根據仲景認識,以上各條,“但見一癥便是”,就可以使用本方來加以治療,“不必悉具”而用之。
三 少陽病的治法
《傷寒論》曰:“傷寒五六日,中風,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口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微有發(fā)熱,或咳嗽?!?又曰:“傷寒病,脈見弦細,而頭痛發(fā)熱的,屬于少陽?!币陨辖钥捎眯〔窈鷾珵橹鞯姆絼?,隨證加減。
這段話,不但說明了少陽病的大體癥狀,同時,也表明了少陽病的基本治療方劑是用小柴胡湯來進行加減治療。
這里的“可用小柴胡湯為主的方劑,隨癥加減”,其意就是在說明強調少陽病的整體治療原則的。其“隨癥加減”指明了一定要根據病人的具體癥狀進行加減變化,并不一定要拘泥于小柴胡湯的原方劑。
第三節(jié) 小柴胡湯證與少陽病證的關系
關于小柴胡湯證,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不過這里必須說明,小柴胡湯證與少陽證在大很大程度上就是屬于一類型的。少陽證是指少陽經循行經絡上所出現的病癥,而小柴胡湯證則是專指具有七大癥狀者之證。雖然人們常常將少陽證與小柴胡湯證并論,它們之間還是有些差別的。
①少陽證的范圍比較寬泛,它既包括著手少陽三焦經之病變,亦包括著足少陽膽經的病變,而小柴胡湯證的治療范圍則是足少陽膽經的最典型的方劑。
②少陽證的發(fā)病癥狀復雜繁多,不可勝舉,其中既有手少陽三焦經的病變,又有足少陽膽經的病變,而小柴胡湯證的癥狀卻在很大程度上專指足少陽膽經的病變。
③雖說少陽證發(fā)病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但就實際操作時則總是必須進行隨癥加減變化。因為小柴胡湯在《傷寒論》中只是足少陽膽經發(fā)病時所用的方劑,而非手少陽三焦經發(fā)病時所用的方劑,盡管能夠使用小柴胡湯,是因為手足少陽二經相互聯(lián)通的原因。
如果我們從少陽經絡的循行思考,應該是有足少陽證才有小柴胡湯證,小柴胡湯證只是少陽證中一個最有典型的代表。少陽證不僅只是七大癥狀,而是有好多癥狀,包括其中有些被我們今天還沒有發(fā)現的癥狀;小柴胡湯證只是治療七大癥狀的典型代表者,而其中至今出現的一些病癥并不是完全用小柴胡湯能夠治療的,這在《傷寒論》我們可以隨處可見。我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隨著中醫(yī)學的進步,人們一定會領悟出以小柴胡湯為中心的許多方劑。
總之,少陽證是經絡病,包括手足二經中的癥狀甚多;小柴胡湯證只是典型代表癥狀;少陽證與人的整個機體聯(lián)系復雜,小柴胡湯只是解決人體的兩側面病癥的一種典型方劑;少陽證是全體的,小柴胡湯證只是比較具體的;少陽證的方劑并不完全,小柴胡湯只是少陽證具有七大癥狀的概念方劑。少陽證變化多端,故而小柴胡湯作為代表方劑亦應該隨著病情的變化而進行不斷地加減變化。
第五節(jié)“但見一證”及相關問題的再討論
從《傷寒論》中可見,仲景先生曰:“傷寒或中風,有柴胡癥時,只要見一個主癥,即可確定為本癥,不必癥侯皆備?!睉撟⒁馕闹械摹爸靼Y”一詞,是指少陽病的主要癥狀。這是因為少陽病的臨床表現比較復雜,不可能同時見到全部癥候。因此提出“但見一癥便是”的標準,而不必要所有癥候全部出現。
所謂“一癥”,當靈活看待,不能拘泥于一個癥狀,應視為能反映出少陽病病變特點的主癥。故凡具少陽主癥之一者,或部分主癥者,即可用小柴胡湯和解之,不必主癥悉具,然后用之。其“主癥”當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語、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边@七大癥狀為主要癥狀。因“往來寒熱”,是少陽特有的熱型,它反映了邪在半表半里,正邪斗爭有進退出入的病變特點。“胸脅苦滿”,是少陽病具有特征的癥候。胸脅居身之側,為少陽經所過之處,邪入少陽,結于脅下,少陽所郁,疏泄不利,故見胸脅苦滿,或脅下痛,它反映了少陽病變的特點,試觀《傷寒論》有關柴胡癥各條中,以“胸脅滿”、“胸脅硬滿”、或“脅下硬滿”證,所見最多,可見“胸脅苦滿”有辯證中的重要意義。
而“默默不語,不欲飲食”則是病人的外在表現,其醫(yī)者則可憑借望診知道。此外,或者見“口苦、咽干、目眩”;或見“心煩、喜嘔”等癥,也可視為使用小柴胡湯的依據
本條所說的“但見一癥”和“不必悉具”應前后對照,著眼點落在“不必悉具”上,細心領會其精神實質,辯證之中,必須抓住主癥,依據病情,全面領會,不可機械對待。在臨床實踐中,就因為對于這些癥狀把握不準,導致了延治、誤治的現象屢屢頻出。
第三部分
少陽病兼變證
變證治則
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知之。
一、柴胡桂枝湯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桂枝,黃芩,芍藥,人參各一兩半,炙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擘),生姜各一兩半,柴胡四兩
本方是小柴胡湯、桂枝湯復方減半而成
這一條是少陽兼表的證治。因“微”惡寒, 可知發(fā)熱亦微,;僅肢節(jié)“煩”痛,無頸項強痛以周身痛疼,亦是太陽尚輕;微嘔,心下支結是胸脅苦滿同類而輕證;太少證候俱輕,故用小柴胡湯、桂枝湯復方減半而投,一則調和營衛(wèi),以散未盡之表,一則和解樞機,而祛少陽之邪。
在臨床實際運用中,治療范圍早已大大超出少陽兼表的范疇。
如何萬山講傷寒時提到善治精神情志疾病,如癲癇,癔病,小兒遺尿,精神抑郁證;以及外感伴四肢痛疼,同時又伴有消化系統(tǒng)癥狀;日本學者提出“能改變小兒性格”。
劉渡舟在運用本方時,去大棗基礎上加紅花,茜草,鱉甲,牡蠣等活血軟堅藥治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治療神經官能癥,就是劉老說的肝氣竄,效果很好,也就是一生氣,感覺一股氣在渾身上下左右竄,打個嗝就舒服了。治痹癥:關節(jié)痛伴有肝氣不舒效果很不錯。
二、大柴胡湯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于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升,生姜五兩,炒枳實四枚(枳實一枚14克),大棗十二枚(擘),大黃二兩
本方是由小柴胡湯人參、炙甘草,加芍藥、枳實、大黃組成。
這個病是少陽證兼里實證治。服小柴胡湯后,更見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是誤下后,病邪兼入陽明,已成少陽樞機不利,兼陽明化燥成實之證。少陽證不解,則不可下,陽明里實,又不得不下,遂用大柴胡湯,和解與通下并用,以兩解少陽、陽明之邪。
這個處方根據臨床病癥適當加減可以治療肝膽、胰腺、腸梗阻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胡希恕常常用此方治療痢疾
三、柴胡桂枝干姜湯
治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后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干姜二兩,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煅牡蠣二兩,炙甘草二兩
去渣再煎
本方小柴胡湯去半夏、人參、姜、棗,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蠣而成桂枝通陽氣,行三焦,行津液,利小便;干姜,炙甘草是半個理中湯,暖脾寒;栝樓根,牡蠣《金匱要略》是栝樓牡蠣散,主要是治療渴的。
本方是治療少陽病兼水飲內結的證治。因本證不嘔,故去姜,夏;因水飲內結,故去人參。大棗之壅補,所加諸品,皆為水飲而設。
劉渡舟在運用時注意到這個方子既有養(yǎng)津液也有助陽氣的作用,同時兼和解少陽,臨床治療以下疾病,效果很好。
這個處方既清解少陽之熱,同時又溫中焦脾胃之寒,所以在治療少陽證的時候,有少陰病苗頭出現時(如腹瀉,腹脹,腹痛等),就選擇這個方子,效果顯著。
這個處方治療糖尿病效果非常理想,尤其是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繼發(fā)的糖尿病。伴口干、口渴、心煩,有能喝水,在此基礎上有少陽病機,服藥后血糖,尿糖降的很快。
治療寒性瘧疾。
臨床看到一些肝炎病人,就是肝區(qū)痛,往后并偏上到煎,往下能到腰,痛的厲害,且手指頭發(fā)麻,碰打都沒有痛疼感,下腹部稍脹,脈弦而緩,用此方特別有效。
四、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柴胡四兩,龍骨,黃芩,生姜,鉛丹,人參,桂枝,茯苓各一兩半,半夏兩合半,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煅),大棗六枚
本方是由小柴胡湯去炙甘草,加桂枝、茯苓、龍骨、牡蠣、鉛丹、大黃組成。(鉛丹可用生鐵落,磁石,琥珀粉等代替)
傷寒誤下,病入少陽,邪氣彌漫,煩驚譫語的證治
少陽本應和解,卻誤用下法,促成變證。邪犯少陽,邪結胸脅,樞機不利,則胸滿而煩,其中尤以“胸滿煩驚”為辨證要目。膽火上炎,加之胃熱上蒸,心神被擾,則驚惕譫語。少陽樞機不運,以致三焦決瀆失職,水道不調,則小便不利。陽氣郁于半表半里之間,不得暢達,則內外氣機俱為之阻滯,故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小便不利,伴心腹部位的上沖、悸動感為桂枝、茯苓藥證;譫語、大便秘結為大黃藥證;惡夢紛紜,驚悸不寧,癲狂,躁動,汗出等為龍骨、牡蠣藥證,且臍下動悸為龍骨主治,而胸腹動悸為牡蠣所主治。
徐靈胎說:此乃正氣耗,邪已入里,而復外擾三陽,故現證錯亂,藥亦隨證施治,真神化無方者也。
綜上所述,誤下傷正,邪陷少陽,而涉及于心、胃、三焦,究其病機,本證屬邪氣彌漫,表里俱實,虛實互見之象。
治則:和解少陽,通陽泄熱,重鎮(zhèn)安神
現代臨床多將本方運用于癲癇、精神分裂癥、神經官能癥、癔病、抑郁癥、焦慮癥、躁狂癥、小兒舞蹈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癥、冠心病、腦震蕩后遺癥、腦出血后遺癥、血管神經性頭痛、失眠、膈肌痙攣、慢性疲勞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等
五、 熱入血室
夫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婦人中風,七八天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月經適而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用小柴胡湯主
夫人傷寒,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人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這三段是描述熱入血室的證候和治法
夫人中風,逢經水適來,則血室空虛,在表之邪因之而陷,結于血室,是為熱入血室。邪已入里,化而為熱,與熱相結,脈道因而瘀滯不利,故脈遲。肝為藏血之臟,血室即為血瘀所阻,則肝脈必不流利,故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血熱上擾,神明不安,則發(fā)譫語,當刺期門,以瀉其實邪。
熱與血搏,其血必結,而使肝膽經氣不利,故續(xù)見寒熱發(fā)作,形如瘧疾?!捌溲亟Y,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一段,正是對本癥病因、病機的自注。治宜小柴胡湯,疏解血室之熱,以利少陽氣機,使邪解則寒熱自除,血結得散。
熱入血室的證治及禁忌。
夫人傷寒發(fā)熱,適逢經水來潮,邪熱亦乘虛陷入血室,與血相結而血熱之邪蒸騰不已,上擾心神則發(fā)譫語。因血屬陰類,病在血分,故晝日明了,入暮則譫言妄語,如有所見。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笔欠俏改c實言治療禁忌。因譫語非胃腸實所致,故不可功下,以犯胃氣;又不在中上二焦,故不可發(fā)汗催吐。“必自愈”,不是說坐待病愈,而是言在治療中必須遵守禁忌,令邪有出路,順其自然之勢而愈,如刺期門及投小柴胡湯之類即可
六、 四逆散
炙甘草 炙枳實 柴胡 芍藥等量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病機:肝胃氣滯,陽郁致厥的證治
治法;疏肝和胃,透達郁陽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枳實行氣散結,芍藥和營而調肝脾,甘草緩急和中,合而成方,使肝氣調達,郁陽得申,肝脾調和則諸證自愈。
此方包組方精妙,配伍奇絕,包含幾個方根:有柴胡、甘草為小柴胡湯雛形,是小柴胡湯方根;芍藥甘草為《傷寒論》芍藥甘草湯;枳實、芍藥為《金匱要略》枳實芍藥散;柴胡、枳實、芍藥為大柴胡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四個基本方根的巧妙組合,是構成四逆散臨床療效的基礎。
咳加五味子、干姜各各五分;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加茯苓;
腹中痛加炮附子一枚;
泄利下重者,加薤白行氣滯。
七、半夏瀉心湯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于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出汗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半升(洗),黃芩,干姜,炙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本證以嘔吐為主,故用半夏為君,降逆止嘔,更有散痞氣之專長;干姜之辛,溫脾散寒,黃芩,黃連苦寒清熱;又因下后傷正,故佐以人參、甘草、大棗補脾益胃,助其健運之功。七藥相合,即所謂“辛開苦降甘調”之法,以寒溫并用,消補同施,而達到暢達氣機,消除痞滿的目的。
本方是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以干姜易生姜而成。因以半夏為君,故取名半夏瀉心湯。
又因本方具有和陰陽,順升降,調虛實的功效,故也屬于和解劑,是治痞良
葉天士苦辛開泄?jié)駸岱闇夭駵卣撝翁峁┝诵碌闹畏?/span>
他提出濕溫病的兩個重要治法:即“苦泄”濕熱法與“開泄”濕熱法。“苦泄”法代表方從半夏瀉心湯來看,“苦泄”也就是“辛開苦泄”,即用姜、夏辛溫開結燥濕,用芩、連苦寒降泄?jié)裰兄疅?。葉桂以半夏瀉心湯化裁用其治療濕溫、暑濕、伏暑、濕熱瘧等濕熱類溫病以及內傷雜病的濕熱。甚至提出了“濕熱非苦辛寒不解”的論斷。
吳瑭深刻地理解了葉桂變通半夏瀉心湯苦辛開泄?jié)駸岱ǖ囊饬x,總結葉案,在《溫病條辨》中制定了9個加減半夏瀉心湯方證,闡揚了葉氏苦辛開泄?jié)駸岱ǖ睦碚?,為濕溫病的辨證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于現行《溫病學》沒有重視對半夏瀉心湯苦辛開泄?jié)駸岱ǖ慕榻B,因此人們對于濕熱類溫病的辨證,仍然只知道三仁湯,甘露消毒丹等方證,對吳瑭的9個加減半夏瀉心湯知之者甚少。從這一點來看,我們闡述半夏瀉心湯治療濕溫病,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八、青蒿鱉甲湯
青蒿6 鱉甲15 知母6 生地12 丹皮9
(桑葉6 天花粉6)
功能主治:養(yǎng)陰透熱。治溫病后期,熱邪深入陰分,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能食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
(少陽瘧偏于熱重者,暮熱早涼,汗解渴飲,脈弦。)
葉氏制訂此方基本思路是,用青蒿、知母替代柴胡、黃芩清透少陽,護陰泄熱用天花粉、桑葉取代半夏、生姜清滋胃陰、宣降肺氣而布津止渴;用鱉甲、生地、丹皮咸寒滋陰涼血,搜邪透絡。此方滋陰涼血,清芳宣透少陽,是治療少陽血分郁熱良方。曹炳章推薦為“少陽溫瘧,營分伏熱之主方。”
九、蒿芩清膽湯
青蒿4.5-6克,竹茹9克,半夏4.5克,茯苓9克,黃芩4.5-9克,生枳殼4.5克,陳皮4.5克,碧玉散(包)9克(滑石、青黛、甘草)。
功用: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主治:少陽濕熱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甚則干嘔呃逆,胸脅脹疼,小便黃少,舌紅苔白膩,間見雜色,脈數而右滑左弦者。
本證多由濕遏熱郁,阻于少陽膽與三焦,三焦氣機不暢所致。方中青蒿取代柴胡清透少陽邪熱;黃芩善清膽熱,并燥濕。兩藥合用,既能清透少陽濕熱,又能祛邪外出,故為君藥。竹茹善清膽胃之熱,化痰止嘔;枳殼下氣寬中,除痰消痞;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陳皮理氣化痰。四藥配合,使熱清濕化痰除,故為臣藥。赤茯苓、碧玉散清熱利濕,導邪從小便而出,故為佐使藥。
楊兆林,男,45歲,河南南陽人,中西醫(yī)雙本科。副主任中醫(yī)師?,F任三門峽腎病委員會委員,北京華峰骨傷研究所研究員,湖南泓仁醫(yī)館河南專家組成員,《基層名醫(yī)》雜志學術顧問,"中成藥便民網"中醫(yī)顧問團委員,負責中醫(yī)病案審核,多廠家特邀中醫(yī)講師,河南黃帝內經學會臨證研究院會長。
在工作中,繼承祖國中醫(yī)精髓,讀經典,做臨床,重視對中醫(yī)經典的研究,又善于汲取現代先進醫(yī)學知識,融會貫通,善用經方,數劑便達到理想效果。在臨床中對頑固性發(fā)熱、咳喘、心悸、胸痹、頭痛、頭暈、胃疼、腹痛、心下痞滿、腹脹、便秘、水腫,精神情緒一類病癥,痛經、月經失調、乳房腫脹、更年期綜合癥以及風濕痛疼等等都有很好治療效果。
發(fā)表論文二十余篇,《金匱要略脈論》等,其中《中西醫(yī)結合成功搶救心肌梗死猝死一例》獲“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年會”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