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師
匯報病例
患兒,女,5 天。因「臍部滲血 2 天,半天內嘔血 2 次」入院。胎齡 38 周,其母「癲癎,長期服用苯巴比妥、智力稍低下」,自娩于家中。羊水清,剪刀斷臍,否認明顯窒息。母乳喂養(yǎng),小便無異常。3 天前可疑受涼后開始腹瀉,5 - 8 次/日,黃稀水樣便,無膿血,無嘔吐,不發(fā)熱,自服「頭孢、思密達」,稍好轉。2 天前臍部滲血,未治療。今晨嘔吐鮮紅色血樣物 2 次,各約 10 ml。無便血,無抽搐,急來我院。
入院查體:體重 2200 g,血壓 60/40 mmHg,反應尚可,無明顯貧血貌,皮膚輕度黃染,未見明確出血點。前囟平軟,瞳孔等大等圓約 2 mm,對光反射存在,口腔粘膜光滑完整,心肺未聞及異常。腹軟,肝脾肋下未及。腸鳴音無異常。肌張力正常,原始反射可引出。
初步診斷:新生兒出血癥?
當晚護士采血失敗,穿刺部位不易止血,患兒哭鬧不安,肌注維生素 K1 1 mg,6 h 后查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血小板、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血氣分析、肝腎功能均在正常范圍,血總膽紅素 151.3 μmol/L,直接膽紅素 12.1 μmol/L。穿刺部位易止血、臍部滲血漸止,暫禁食,未再嘔血。
入院診斷:(1) 新生兒維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癥(經典型)。(2) 足月小樣兒。
主任提問
實習醫(yī)生
1. 問:維生素 K 依賴凝血因子有哪些?其中哪些凝血因子參與凝血第一階段的內源性/外源性途徑?
答:有 Ⅱ、Ⅶ、Ⅸ、Ⅹ 等。凝血因子 Ⅶ 參與凝血第一階段的外源性途徑,凝血因子 Ⅸ 參與內源性途徑,凝血因子 Ⅹ 參與內源性及外源性途徑。
2. 問:本病凝血酶原時間 (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PTT)、出血時間、凝血酶時間 (TT) 是否延長?為什么?
答:PT 是檢測凝血第一階段的外源性途徑有無障礙,APTT 是檢測凝血第一階段的內源性途徑有無障礙,本病 PT、APTT 均應延長。
出血時間是皮膚毛細血管被刺傷出血到自然止血所需的時間,凝血酶時間是在被檢血漿中加入標準凝血酶溶液,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均與維生素 K 依賴凝血因子無關,故本病出血時間、TT 均不延長。
主任提問
住院醫(yī)師、主治醫(yī)師
1. 問:新生兒維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癥診斷標準?
答:新生兒維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癥 (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VKDB),又稱新生兒出血癥 (hemorrhag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維生素 K 缺乏導致某些維生素 K 依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所致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
全國維生素 K 缺乏研究協(xié)作組參考日本及歐洲的診斷條件,提出診斷標準:
(1) 主要指標:
突然出現(xiàn)的出血,包括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皮下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等;
實驗室檢查:血小板、出血時間、凝血時間正常,而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或維生素 K 缺乏誘導蛋白陽性,或血清維生素 K 濃度低下或測不到。缺乏實驗室資料者,需排除產傷、缺氧、感染、肺透明膜病、DIC 和血小板減少等原因導致的出血;
給予維生素 K 后出血停止,癥狀改善。
(2) 次要指標:
3 個月以內小嬰兒;
純母乳喂養(yǎng);
母親妊娠期抗驚厥、抗凝血、抗結核及化療藥物史;
患兒肝膽疾病史;
長期服用抗生素史;
患兒慢性腹瀉史。
凡具備 3 項主要指標或 2 項主要指標 3 項次要指標者,可診斷為「新生兒維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癥」。
2. 問:簡述目前國際上多采用 Lane 分類法?
答:根據(jù)出血發(fā)生時間分 3 型:
(1) 早發(fā)型:出血發(fā)生在出生 24 h 內。多與母親產前應用某些影響維生素 K 代謝的藥物有關。出血程度輕重不一,此型罕見。
(2) 經典型:出血發(fā)生在出生后 1 ~ 7 天。多與單純母乳影響、腸道菌群紊亂、肝臟發(fā)育不完善等有關。出血部位以臍殘端、胃腸道 (嘔血或便血)、皮膚受壓處及穿刺處最常見。
(3) 晚發(fā)型:出血發(fā)生在出生 8 天后。主要原因是單純母乳喂養(yǎng),也可繼發(fā)于其它影響血中維生素 K 水平的疾病。需要指出的是:幾乎均系單純母乳喂養(yǎng),幾乎均以顱內出血為首發(fā)臨床表現(xiàn),幾乎均無任何先兆。
主任總結
臨床要點
1. 入院診斷
同意診斷為「新生兒維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癥 (經典型)」。
2. 診斷依據(jù)
(1) 符合 2 項主要指標 (突然出現(xiàn)的出血;給予維生素 K 后出血停止,癥狀改善) 3 項次要指標 (3 個月以內小嬰兒;純母乳喂養(yǎng);母親妊娠期抗驚厥藥物史) 的診斷標準;
(2) 符合上述 Lane 分類法的經典型特點。
3. 鑒別診斷
該患兒未能及時檢查凝血功能證實本病,應注意鑒別診斷。
(1) 新生兒咽下綜合征:新生兒在出生過程中吞咽母親產道的母血導致。該患兒不考慮本病是因為:
生后 5 天才嘔血;
伴有臍部滲血及穿刺部位不易止血;
肌注維生素 K11 mg,6 h 后穿刺部位易止血、臍部滲血漸止;
必要時可做 Apt 試驗來鑒別嘔吐物中的血是吞入母血抑或新生兒胃腸道出血。
(2) 其它病因導致的新生兒消化道出血:該患兒有圍產期窒息、感染或喂養(yǎng)不當?shù)日T發(fā)應激性潰瘍、胃穿孔或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的可能,該患兒暫不考慮是因為:
上述疾病除嘔血或便血外,還可見相應的腹脹、腹腔內游離氣體和休克等表現(xiàn);
伴有臍部滲血及穿刺部位不易止血;
肌注維生素 K1 1 mg,6 h 后穿刺部位易止血、臍部滲血漸止.
目前仍首先考慮維生素 K 缺乏導致的消化道出血。若病情有反復,可做 X 線檢查、內鏡檢查進一步排除。
(3) 其它出血性疾病:
先天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不減少,可排除;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急性型新生兒中多見,可數(shù)小時內發(fā)病,病程急劇,進展極快,出血癥狀嚴重,常伴嚴重原發(fā)疾病、血壓下降、休克等。除凝血酶原時間及凝血時間延長,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數(shù)也降低。若該患兒病情反復,可做復查 DIC 篩選試驗、查 DIC 確診實驗;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癥:常為單一某種凝血因子缺乏,臨床上罕見,肌注維生素 K1 1 mg 治療無效。若反復出血,應注意排除。
(4) 母親乳頭破裂:應追問當天母親乳頭是否破裂、出血、疼痛,即使僅僅只有乳頭突然疼痛,也可能是不明顯的破裂,患兒也能吸出不少母血。
強調,類似情況,盡可能在使用維生素 K1 1 h 內,檢查凝血功能。維生素 K 缺乏誘導蛋白(PIVKA-Ⅱ)是無凝血活性的凝血酶原前體蛋白,半衰期長達 60~70 小時,維生素 K 缺乏時,PIVKA-Ⅱ 因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 不能羧化而出現(xiàn)在循環(huán)血液中?;純菏褂镁S生素 K 后 2~3 天且 PT 恢復正常后仍可測得。故可測 PIVKA-Ⅱ 進一步明確。
4. 預防和治療
該患兒存在患有本病的高危因素:
(1) 足月小樣兒,儲存少:維生素 K 不易通過胎盤,母體內的維生素 K 很少進入胎兒體內,出生時新生兒(尤其早產兒、小于胎齡兒)肝內維生素 K 儲存量少,血維生素 K 水平較低。該患兒在家自娩,未補充維生素 K;
(2) 純母乳喂養(yǎng),攝入少:母乳中維生素 K 含量(15 μg/L)明顯低于牛乳(60 μg/L),且母乳喂養(yǎng)兒腸道中的細菌主要是雙歧桿菌,合成維生素 K 的能力極差;
(3) 腹瀉,合成少并吸收少:腸道合成維生素 K 有賴于正常菌群的建立。腹瀉時,影響正常菌群的建立,不利于腸道吸收維生素 K;
(4) 母親產前一直口服的苯巴比妥,可誘導肝線粒體酶增加,加速維生素 K 的降解氧化或阻斷維生素循環(huán)。
針對以上高危因素,預防措施如下:
(1) 出生后立即肌注 K1:出生體重<1500 g,給予 0.5 mg;出生體重 ≥ 1500 g,給予 1 mg;1 次即可;
(2) 單純母乳喂養(yǎng)時,建議乳母口服 K1 5 mg/d;
(3) 慢性腹瀉、肝膽疾病、脂肪吸收不良或長期應用抗生素的患兒,可考慮每月肌注維生素 K1 1 mg;
(4) 母親產前一直口服的苯巴比妥,應在妊娠最后 3 個月內肌注維生素 K1,每次 10 mg,共 3~5 次。
5. 其他問題
(1) 「當晚護士采血困難,穿刺部位不易止血,患兒哭鬧不安」應注意顱內出血可能。該患兒入院時已存在較多本病的高危因素,應立刻肌注維生素 K1 1 mg。注意:注射維生素 K1 后 1 小時左右(30 - 120 分鐘)出血便可停止,凝血功能恢復正常。所以該患兒肌注維生素 K1 1 mg,6 h 后查凝血酶原時間 (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APTT) 已經恢復正常。
(2) 注意正常足月新生兒凝血功能正常值與成人很不一致:凝血酶原時間 13 - 20 秒(成人 12 - 14 秒)、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45~65 秒(成人 44 秒)、纖維蛋白原 1.17 - 2.25 g/L(年長兒 2 - 2.5 g/L)、凝血酶時間 10 - 16 秒(成人 10 秒)。若患兒凝血酶原時間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為對照的 2 倍以上,對于診斷本病的意義更大。
本文作者:東南大學附屬徐州醫(yī)院 高翔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