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經(jīng)》有言:貴大患若身者,可當(dāng)大任。
辱至則驚,去則灑然矣。寵至則驚,去之又驚。故寵較辱尤劣也。
一個人受辱時擔(dān)驚受怕,事后依舊能夠?yàn)t灑生活;但一個人得寵時會感到驚喜害怕,失寵后亦會恐懼害怕。
二者相比,受寵比受辱尚有所不如。
故老子曰:寵辱若驚而寵為下。
回想古之帝王,坐擁佳麗三千,三十六宮,七十二殿。
在這般激烈的競爭下,嬪妃得到帝王寵幸時依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唯恐惹之不快;失寵后又無法逃離冷宮的命運(yùn)。
生活在當(dāng)下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物欲橫流的職場,得到上級青睞會竊喜,卻又不敢聲張;失去后又唯恐禍患降臨。
得寵榮驚者,處高位如臨深危也。貴不敢驕,富不敢奢。失者,失寵處辱也。驚者,恐禍重來也。
得到恩寵的人,身居高位卻如同深淵,富貴了不敢驕傲、不敢聲張。失去后迎來的將是屈辱,始終害怕禍患降臨。
寵辱若驚,辱有自在時,寵則常驚,故為下者,亦不如辱。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老子說,人之所以在得寵、失寵和受辱時會害怕,甚至將其當(dāng)做禍患看待,是因?yàn)橛猩眢w的存在。倘若沒有身體,也就不會害怕。
在榮辱間爭渡,患得患失,不能自拔,無異于作繭自縛。
所謂“無欲則剛”。比身體承受禍患還可怕的是內(nèi)心的欲望,正是有了欲望世人才會追求名利,因而遭受榮辱的雙重考驗(yàn)。
范應(yīng)元說:
循自然之理以應(yīng)事物,不縱情欲,如此則無患也。
陸希聲說:
道德充于內(nèi),則外物不能移,故寵辱之來,心未嘗動。如內(nèi)不自得,外感于物,情存乎寵辱,則得失皆若驚。
淡化欲望,主宰自己的內(nèi)心,漠視榮辱,不患得患失。遵循自然大道做事,才能做到不擔(dān)驚受怕,禍患也就不會降臨。
歸根結(jié)底,人生的禍患還是來自內(nèi)心的欲望,人的私心。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七章說: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謙卑退讓不與人爭先,反而能走在世人之前;圣人將生死置之度外,從未想過茍且偷生,卻保全了自身。
有道是:以其無私,故成其私。
何謂貴大患若身?
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能夠像重視自身一樣重視世人之人,才能把天下的重任托付給他;能夠像愛護(hù)自身一樣愛護(hù)世人之人,才能擔(dān)起天下的重任。
與其重視榮辱勝過自身,不如重視自身和生命勝過榮辱,做到貴大患若身,超越個人的榮辱。
貴以身為天下者,不輕身以徇物也。愛以身為天下者,不危峰以掇患也。
把天下人當(dāng)做自身一樣重視的人,不會輕易損壞事物;把天下人當(dāng)做自身一樣愛護(hù)的人,不會輕易讓帶來禍患。
超越個人榮辱的人,才能做到從愛小我到愛天下,將榮辱置之度外,寵辱皆忘。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身為天下者,方可擔(dān)當(dāng)大任。
憨山德清觀覽《道經(jīng)》第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時曾說:
本章言名利之大害,教人重道忘身以祛累也。寵辱若驚者,望外之榮曰寵。世人皆以寵為榮,卻不知寵乃是辱。世人皆以貴為樂,卻不知貴乃大患之若身。
榮辱始于欲望,榮為辱,貴為患,一切乃身外之物。
人生在世,我們承受的羈絆已經(jīng)夠多,生命時刻都在承受干擾,與其擔(dān)驚受怕失去自我,不如重視自身,淡化欲望超越外物,輕松地活著。
超越外物,榮辱皆忘,愛自身,愛天下,是一個人承受重任的前提。即便不為天下重任,也要為自身輕松簡單而活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