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zhuǎn)迷。
曉月暫飛高樹里,秋河隔在數(shù)峰西。
浮云不共此山齊:太行山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石邑山為太行山東部余脈,由浮云不共此山齊可見,詩人是在仰視石邑山,浮云亦不夠山高(烘云托月,云已經(jīng)很高,山比云高),點明石邑山之高,直插云天。
山靄蒼蒼望轉(zhuǎn)迷:山靄,指山中云氣,蒼蒼,指連綿不斷,遠眺石邑山,山高云繞,暮靄沉沉,望之令人著迷。
曉月暫飛高樹里:曉,點明時間是早晨,旅人曉行夜宿,不停奔波,曉月時隱時現(xiàn)(暫,暫時),體現(xiàn)出山路之曲折迂回,峰回路轉(zhuǎn),有一種“明月隱高樹”的寧靜美。此聯(lián)詳寫(實景:月隱高樹)
秋河隔在數(shù)峰西:秋,點明季節(jié),秋河指天上的銀河。銀河還在山重山的那一邊,看不見。本聯(lián)略寫(虛,想象銀河在遠處),與上一聯(lián)形成鮮明對比。
無論是黃昏時分到達石邑山還是第二早起床遠行,石邑山都給人以幽深神秘、變幻莫測、高聳入云之感,讀者隨著詩人一路仰視遠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韓翃是盛唐與中唐詩人,留下最多的便是羈旅詩,此詩亦不例外,在某個秋日,詩人行至是邑山中,在石邑山留宿,第二天一大早就起來繼續(xù)上路,羈旅艱辛,但路途風(fēng)景不錯,孤身一人賞別致風(fēng)景,更顯奔波之苦。
柳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中國古代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為清明前兩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寫景。春城,春天的長安城,整個長安城柳絮翻飛,亂紅輕舞。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夜幕降臨,宮中開始點蠟燭,青煙直接飄散至官宦之家。是不是宮中的蠟燭青煙真那么厲害?當(dāng)然不是,此兩句詩很明顯,是諷刺。
寒食節(jié),天下禁火,但宮中可以燒蠟燭,后來,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甚至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qū)欀丶覀魉停允径鲗?,加上“漢宮”,大有借此含蓄諷刺統(tǒng)治者昏庸之意,人們亦可想象擁有特權(quán)者與百姓生活的對比。
折
韓翃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詩歌,還留下了一段風(fēng)流佳話。
“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yīng)攀折他人手?!?/strong>
此詩為《太平廣記·柳氏傳》中記載韓翃給柳氏留的詩歌。
《柳氏傳》中的故事非常曲折,話說天寶年間,韓翃滯留長安,某李氏友人的愛姬(非妾)柳氏看上了韓翃,韓翃亦對其有意思,李氏把柳氏贈給韓翃,兩個人婚后琴瑟和鳴,后韓翃及第,回鄉(xiāng)省親,柳氏留在長安,正好安史之亂爆發(fā),兩京淪陷,兩人分開,這之后的故事比較凄美,好在到了最后,歷盡艱辛的兩個有情人終成眷屬了。
肅宗收復(fù)長安后,韓翃開始在長安請各友人替他尋訪柳氏,“章臺柳”一詩便是這時候韓翃寫給柳氏的信物,表達了自己對柳氏的無限思念之情。
《柳氏傳》除了寫了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其故事背景更值得人們推敲,若不是安史之亂,有情人便不會天各一方,若不是統(tǒng)治者昏庸,就不會有安史之亂,當(dāng)然,歷史是歷史,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