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唐朝,撲面而來的有詩情和酒氣,但迎面吹來的風里,還有茶的清新氣息。
“茶道”這個詞第一出現(xiàn)便是在唐朝,僧皎然首次在詩中提出了茶道之說。
皎然是東晉名士謝靈運的十世孫,俗名謝清晝,“王謝風流滿晉書”,一代名相謝安、淝水之戰(zhàn)主將謝玄、詠絮才女謝道韞、第一位山水詩人謝靈運……
這些風流人物都是皎然的先輩,到了皎然這一代,謝家雖已式微,文脈卻還在。
宋人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釋皎然之詩,在唐諸僧之上”,認為他是唐代詩僧第一人,當皎然遇到茶,茶道便誕生了: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cè)餄{。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有人送給他產(chǎn)自浙江剡溪的茶葉,煮好后盛在素白的瓷碗里,好像仙瓊?cè)餄{一般。飲一碗滌昏沉,再飲清神韻,飲三碗忽覺于大道有所悟,一直以來苦心破除的煩惱都煙消云散了。
皎然詩中的“茶道”不是制茶之道,也不是煮茶之道,而是品茶的人生之道,他將飲茶從口腹之欲提升到了精神享受、文化藝術(shù)的層面。
宋朝時,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家家戶戶開門七件事,那時茶已經(jīng)非常普及,而在唐朝前期,皎然的時代,還是“此物清高世莫知”。
皎然嘆息如此清高之茶世人卻不多知,反倒是飲酒自欺之人何其多,“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飲酒讓人沉醉,飲茶使人清醒,如此對比,他覺得有茶相伴,那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也無甚可羨慕了,畢竟淵明的詩中有酒卻少茶。
明 孫克弘 銷閑清課圖卷 局部
人以群分,皎然是世上首次提出“茶道”之人,他的好友陸羽則編撰了有史以來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被稱為“茶圣“。
陸羽,字鴻漸,他的人生起點可謂是低到塵埃里去了。在自傳《陸文學自傳》中,他說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因為他是個棄兒。
733年的深秋,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一座小石橋時,在橋下發(fā)現(xiàn)了被遺棄的陸羽,為何被遺棄誰也不知道,有人猜是因為他不但長得奇丑還是個結(jié)巴。
一個棄兒,長得丑,結(jié)巴,這三樣哪一樣單獨拿出來按到任何一個人身上都不好過,何況陸羽全占了。
長大后,陸羽離開寺院去尋找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方向,是茶。
他一路考察唐朝時比較有名的茶葉原產(chǎn)地,與顏真卿、劉長卿、孟郊等文人才子都有過交往,最后他在浙江苕溪安定下來,收集資料準備著書。
正是在這里,他遇到了半生知音,詩僧皎然。當時陸羽二十多歲,皎然已四十多歲,二人一見如故,結(jié)為忘年之交。
明 沈周 錦上開花圖
《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這首詩是皎然一次尋陸羽不遇有感而寫,詩中皎然走過一段鄉(xiāng)間小路,來到陸羽的小院,籬笆邊種著還未開放的菊花,敲門無人應,連狗都不在家。
鄰居說,陸羽是去山中了,每次都要到日落時分才回來。去山中干嘛,不用問,肯定是去研究茶葉去了。
后來《茶經(jīng)》著成,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詳細地講述了茶之起源、制作、茶器、煮茶、品飲等等。 陸羽說: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他認為,會飲茶的人應該具有“精行儉德”的品行。今日那些喝起茶來動輒就比價錢、比茶具的人,真應該來看看祖師爺是怎么說的。
明 唐伯虎 事茗圖卷 局部
除了茶圣,唐朝還有茶仙。
“茶仙”盧仝,是初唐四杰盧照鄰之孫,年少時便才名在外,但卻對科舉仕途無意,十幾歲時就隱居在嵩山少室山,自號玉川子。
他一生清貧,家中藏書倒是不少,朝廷曾兩次征召他為諫議大夫,他都推辭了。
在嵩山隱居時,盧仝曾寫過一本《茶譜》,但為他贏得茶仙之名的并不是這本茶譜,而是一首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最為人熟知的是那七碗茶: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一碗解渴,二碗解憂,三碗詩興大發(fā),四碗五碗洗精伐髓,六碗通仙靈,七碗羽化而登仙。
盧仝雖然沒有提茶與道的關(guān)系,但這七碗茶,卻也暗合了這樣的心思,從一到七,從解渴到通大道。
但最精彩的是,盧仝并沒有在玄之又玄的七碗茶這里停住,他接著又回到現(xiàn)實: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 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 到頭還得蘇息否。
他用山上群仙來比喻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階層,問他們在享受茶之美味的時候,可曾想過這些茶是茶農(nóng)們辛苦所得,也提醒上層階級的士大夫們,飲茶莫忘種茶人。
這首詩到這里才結(jié)束,世人多愛前面那七碗茶的瀟灑,卻少有人贊嘆詩人最后的悲憫之心,但若問悲憫和瀟灑哪個才是仙人必備的屬性,那一定是悲憫,盧仝無愧于茶仙之稱。
清 金農(nóng) 玉川先生煎茶圖
相比于精致講究的宋朝茶道,還處于萌芽階段的唐朝茶道要簡單許多。
奇怪的是,茶圣、茶仙都出在唐朝,宋朝愛茶的文人那么多,茶道技藝也玩出了不少新花樣,但是從精神感悟上,卻并沒有再能超越皎然、陸羽和盧仝的這三碗茶。
這些人,才是唐朝茶道的魅力所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