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生前窮困潦倒,不得志,而百年之后卻名震四方,甚至千年后還有人緬懷為他歌功頌德,唐代詩人杜甫,便是其中一個。公元759年冬天,杜甫避亂入蜀,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營建草堂居住,而今成為一個旅游景點。
于從小背著杜甫詩長大的人,到成都旅行,怎能不來看看當(dāng)年杜甫居住過的地方是個什么樣子。更好奇當(dāng)年他窮困潦倒時寫下的《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的茅屋,到底有多破。
而入得園內(nèi),游客卻發(fā)現(xiàn)“上當(dāng)”了,這個茅屋太大了,整個園子占地300畝,全程逛下來,要3個多小時,慢慢逛,能逛一天。游客不禁質(zhì)疑,這哪里是詩中的“茅草屋”,分明就是江南富甲一方的私家大園林。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漢族,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原籍湖北襄陽,唐代偉大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詩數(shù)千首,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影響深遠(yuǎn),被后人稱為“詩圣”。但他生前事業(yè)生活卻多坎坷,一度窮困潦倒住茅草屋。如今的成都杜甫草堂即為當(dāng)年他居住過4年的地方。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在成都友人幫助下歷時2年時間營建茅屋而居,稱為'成都草堂'。杜甫在此和家人居住4年光景,創(chuàng)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余首。'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即為杜甫在草堂所詩。
這里小編需要向沒來過草堂的朋友說明一點,如今游客看到的草堂,已非當(dāng)年詩中的茅屋,而是一個占地300畝的園林式4A景區(qū)。杜甫離世已經(jīng)1249年,而他當(dāng)年居住在此蓋的茅草屋在千年歲月中早已消失。
765年,杜甫攜家告別成都,兩年后經(jīng)三峽流落荊、湘等地。離開成都后不久,草堂慢慢倒塌消失,直到后來有詩人尋得草堂遺址重建茅屋,后又經(jīng)宋、元、明、清多次修復(fù)。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慶十六年。
草堂之所以越修越大,是明清及現(xiàn)代逐漸融入了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大雅堂等元素,還建有杜甫博物館,直至成為現(xiàn)在游客看到的園林式景區(qū)。喜歡杜甫詩的,你可在茅屋景區(qū)內(nèi)逛上一天,看到眾多杜甫千年前留下的詩作。
整個草堂內(nèi)古樹參天,梅竹成林,橋亭相間,曲徑通幽,古樸典雅,讓人恍惚逛在江南園林。
最吸引小編的,是這座隱匿于綠色叢林古塔,翹角飛檐,高高聳立,透著一股濃郁的古樸風(fēng),感覺比杜甫草堂更有歷史味道。
如果你喜歡歷史,穿行在院落中,駐足于雕像前,流連在碑文前,感受著詩人的氣息,仿佛穿越到遙遠(yuǎn)的唐朝。而你若只是來湊熱鬧到此一游的,越看越覺得像在逛公園。
占地300畝草堂是現(xiàn)存杜甫行蹤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處遺跡,近年成都各景區(qū)游客都很多,建議來此的朋友早上8點前或下午4點后去,人沒那么多。如果不是對杜甫特別了解,還是聽聽導(dǎo)游講解逛著更有意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