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是先秦時期的一部重要典籍,內(nèi)容涉及文學、宗教、歷史、民俗、天文、地理、動物、植物、醫(yī)藥等多種學科。
關于《山海經(jīng)》的性質(zhì),眾說紛紜,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巫書說”、“地理志”、“形法家”、“神話集”、“神話政治地理書”等。
《山海經(jīng)》確實內(nèi)容龐雜,難以定性。不過,它無疑是先秦時期華夏民眾的先驗意識和靈感體驗的匯集,記錄了上古時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農(nóng)牧耕作、狩獵采桑和祭祀奉神等基礎性社會活動。
《山海經(jīng)》之離奇怪誕,正可以窺見初民意識形態(tài)之真面目。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
“巫書說”是關于《山海經(jīng)》性質(zhì)的一種有影響力的說法,魯迅就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它為“蓋古之巫書”,袁行霈也曾在《山海經(jīng)初探》一文中提出:“《山經(jīng)》詳述各方山川之號,以及禎祥變怪、鬼神之事、金玉之產(chǎn),正是巫的神話、地理、博物知識?!渡浇?jīng)》于每山必言主司之神,以及祭祀所用的糈毛牲幣,正是巫進行降神祭祀、祈禱詛咒活動的依據(jù)?!渡浇?jīng)》記載各山川所產(chǎn)藥物及其效果,則是巫的醫(yī)術范圍。至于巫舞,在《山經(jīng)》中也不乏記載?!?/span>
有考古證據(jù)顯示,早在八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就已經(jīng)開始對死者進行安葬,這說明原始人類已經(jīng)擁有了靈魂的意識及信仰。這種信仰就是原始巫術的由來。
現(xiàn)代研究認為,巫術是伴隨著原始先民們對自然的畏懼和崇拜而產(chǎn)生的。在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盛行的原始社會,巫術已經(jīng)相當盛行。這在眾多的考古材料和人類學調(diào)查材料中均有所體現(xiàn)。先秦時期甲骨卜辭中,已有巫術活動的出現(xiàn)。春秋時期,各國也都有巫的身影。對于原始先民來說,巫術是一套約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義的行為方式系統(tǒng),可以說是巫術構(gòu)成了原始先民的世界觀。
關于巫術的起源,愛德華·泰勒認為巫術起源于“萬物有靈觀”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巫術是一套實用手段 ,而弗蘭茲·博厄斯則認為巫術建立在發(fā)泄情感的基礎之上,它既可以是報復心,也可以是癡迷心。
無論是“有靈說”、“實用說”,還是“發(fā)泄說”,從人的主觀感受出發(fā)都是貫穿巫術活動始終的主線。作為上古奇書的《山海經(jīng)》,不僅記載了遠古的群巫形象,還敘述了許多巫師祭祀的景象,其中反映的人神一體、以人為本等特點,蘊含著上古時期巫術禮儀的人本精神本質(zhì)。
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覡,能齊肅事神明者。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說文解字》
“巫”是人與天地鬼神相聯(lián)系的媒介,而他們在與鬼神交流時所采用的方式或手段則被稱為“巫術”。巫術通常是通過一些特定的儀式來利用和操縱某種信仰對象對人類的生活或自然界的某種現(xiàn)象施加影響,以達到一定的目的。原始巫術就是一種群體性的儀式活動,這種儀式體現(xiàn)為原始人群的非直接生產(chǎn)性的歌舞、儀式、祭祀活動。
巫術是原始人類發(fā)展出一套天人溝通的方式,由求雨、治病求藥、祈禱豐收等訴求發(fā)展出了一套極其繁復的儀文禮節(jié)的形式規(guī)范,李澤厚稱之為“巫術禮儀”。
中國文獻記載的古巫的主要活動,是以舞降神,以救災祛病。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巫術禮儀一方面可溝通天人,祭祀祖先,降福氏族;另一方面則是保持秩序,凝聚氏族,維系生存的重要保障。巫術禮儀以人的現(xiàn)實生產(chǎn)生活需要為出發(fā)點,它將情感、想象與理知交織混同在一起,通過溝通天人,以傾訴個人或群體的訴求,尋求實現(xiàn)趨利避害的現(xiàn)實利益。它不是理性的邏輯認識,更多反映的是情感訴求和審美敏感。
把王位和祭司職務合在一起,這在古意大利和古希臘是相當普遍的……人們都熟悉這種神職與王權(quán)的結(jié)合?!袊幕实蹅円捕贾鞒止布赖洹?/span>
——弗雷澤,《金枝》
在《山海經(jīng)》中,自然界中的眾多事物都被賦予了神性,出現(xiàn)了眾多的山神、水伯、天帝、風神、神山、神樹等。人與祖先、人與自然事物的關系都被神化,帝俊成為下界凡民和自然事物的共同祖先,不僅是“中容”、“司幽”、“黑齒”、“三身”、“季釐”等國的祖先,其妻還“生十日”、“生月十有二”,因此,凡人也與神有著親緣關系,蒙受著神的眷顧和垂青。
大禹的家族與巫術有很密切的關系,孫作云認為蚩尤是鯀的父親,即禹的祖父。《山海經(jīng)》記載了蚩尤與黃帝的決戰(zhàn)中,“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這顯然是運用了巫術的手法,說明了蚩尤的巫覡身份。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又云:“洪水滔天,鯀竊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滨吺褂酶`取的息壤治水,這也是一種巫術活動,說明他繼承了蚩尤的身份,也是一名巫覡。
《法言·重黎》篇曰:“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其中的禹步,實為巫舞,就是“召役神靈之行步”。大禹即位后又領導了“攻云雨”(《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治洪水”(《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的工作,當時他極有可能也運用了巫術的手段,“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經(jīng)當決者。”蛇是巫師施巫最常見的工具,大禹治水時極有可能利用了蛇(代表龍)作為施巫的工具。
而禹的兒子,夏王朝開國之君啟更是一個君王兼巫覡的形象,他在征伐有啟氏的誓詞中,儼然以宗教秩序的維護者自居,頗有以巫教教主之身份討伐不遵守教規(guī)教義的有啟氏的味道?!渡胶=?jīng)》中記載了夏啟的“巫君合一”形象:
大樂之野,夏后啟于此舞九代,乘兩龍,云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huán),佩玉璜。
——《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
上古時代的君王可以被看做是一個巫覡集團的首領,除了君王之外,國相、王師、輔弼等行政官吏大都也出于世代巫覡,這些人的統(tǒng)治手段之一,就是壟斷了神界與人界的溝通與解釋的權(quán)力。
從大量人類學調(diào)查材料和廣大少數(shù)民族神話來看,人神一體、民神雜糅是原始初民社會的普遍形態(tài)?!渡胶=?jīng)》告訴我們,遠古時代的人們要么以君王和巫師集團為代表與天地溝通,要么通過通天的神山(如昆侖山、玉山、長留山等)神樹(如扶木、扶桑等)與神溝通,總之天地之間、人神之間的距離一直很近。
當然,巫覡的崇高地位,也表現(xiàn)了原始初民對神明敬仰、畏懼的情感特征,而這種情感特征的投射,就是一種對自我主體的肯定。
在敬之中,我們的主體并未投注到上帝那里去,我們所作的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肯定(Sel-affirmation)。仿佛在敬的過程中,天命、天道愈往下貫,我們主體愈得肯定。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zhì)》
也就是說,巫術禮儀中體現(xiàn)的對神靈的敬畏,最終目的與后世宗教并不相同,它的目的不在于敬神、崇神、娛神,而是要在迫神、降神、御神的過程中,感受和體會人神渾然一體,在自身生命與神同一的體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巫術的題材主要是人事的題材,如漁獵、園藝、貿(mào)易、調(diào)情、疾病、死亡之類。
——馬林諾夫斯基,《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
原始初民社會的巫術活動主要是直接為群體的人間事務而服務,無論是求雨、消災、祈福,還是治病、求不死,都是非常具體的現(xiàn)實目的和物質(zhì)利益,絕非僅為個體的精神需要或靈魂慰藉而進行。這正是巫術不同于宗教之所在。
正如同弗雷澤在《金枝》中所述:“(巫術)對待神靈的方式實際上是和它對待無生物完全一樣,也就是說,是強迫或壓制這些神靈,而不是像宗教那樣去取悅或討好它們?!币虼?,巫術區(qū)別于宗教的主要特征就在于——人作為主體性的直接確立。
而《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巫術活動,大多數(shù)正是人事的題材:
求雨:“應龍?zhí)幠蠘O,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shù)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
治?。骸坝治靼耸铮环?,其陽多銅,其陰多鐵。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其實如棗,可以已聾。其草多條,其狀如葵,而赤華黃實,如嬰兒舌,食之使人不惑?!保ā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
長壽:“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保ā渡胶=?jīng)·海外西經(jīng)》)
不死藥:“開明東有巫彭、 巫抵、 巫陽、 巫履、 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保ā渡胶=?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
辟邪:“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鍾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有而光。五色發(fā)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保ā渡胶=?jīng)·西山經(jīng)》)
這些描述雖然非??鋸?,卻也可以從中窺見遠古先民的世界觀,他們的訴求是非常具體的,與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的求雨、治病,以及祈求長壽甚至不死的生命觀念。這種趨吉避兇的愿望是通過“巫術禮儀”來實現(xiàn),在這里,不是被動的請求、祈愿,而是從心理意識到動作行為都充滿了主動精神。例如跳巫舞促使上天降雨、消災、賜福,就是通過巫術活動影響、強迫甚至控制,進而主宰了鬼神、天地而發(fā)生的。
在“巫術禮儀”中,人的主動性極為突出,它追求的是身心一體?!拔仔g禮儀”是極為復雜的整套行為、容貌、姿態(tài)和語言,其中包括一系列繁細動作和高難技巧。它重視的是活動過程而非客觀對象。因為“神明”只出現(xiàn)在巫術活動過程之中,他不是某種脫離開人的巫術活動的對象性的存在,也不會如偶像般靜止地獨立地被供奉于某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的巫術活動成為了“神明”出現(xiàn)的前提,“神明”是在巫術活動過程中被建構(gòu)出來的。也正是因為沒有如宗教般絕對的極端畏懼崇拜的偶像,人可以更加主動地選擇和決定自己的生存現(xiàn)實和生活狀態(tài)。
弗雷澤在《金枝》里按照不同的分類方式,將巫術分為兩類——從實施巫術的目的出發(fā),為個人利害施行的巫術被稱為“個體巫術”,而為部落整體利益施行的巫術則被稱為“公眾巫術”。當部落的福利被認為是有賴于這些巫術儀式的履行時,巫師就上升到一種更有影響和聲望的地位,而且很容易取得一個首領或國王的身份和權(quán)威,而這也是后來被許多學者用來論證早期社會巫君合一的極好材料。
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一書中提到,“巫術是一種具體而使用的心理工具”,使人“有自信力,使人保持平衡的態(tài)度與精神的統(tǒng)一” 盛行于原始初民社會的巫術禮儀,是為了實現(xiàn)個人或部落的物質(zhì)和精神利益而存在。巫術禮儀看似在敬畏天神,實則是通過溝通天人而盡人事。
強調(diào)恢復“周禮”的儒家思想,歷來特別注重人的世俗生活和現(xiàn)實功利,它以培育塑建人性情感為核心,這和周朝初年巫術禮儀經(jīng)歷理性化的過程不無相關。巫術禮儀理性化產(chǎn)生的是情理交融,追求現(xiàn)實利益和人格塑造的實用理性的思維方式和信念形態(tài)。集政治、宗教、倫理三者為一體的儒家思想,并不是對巫術禮儀的完全否定和推翻,而是繼承了巫術禮儀的內(nèi)核,可以被看做是原始巫術禮儀理性化的產(chǎn)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