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悟空問答
很多看過清宮戲的讀者都會有個印象,那就是犯事的皇子動不動就被圈禁于宗人府,然后就是皇子喊冤,一臉驚恐。事實上真實的宗人府真的有那么恐怖,讓身處社會高層的皇親國戚們聞之色變?其實不然,相反宗人府是個保護皇族的地方,使皇族的特權(quán)能夠好好地貫徹實施。
最早的“宗人府”誕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主要執(zhí)掌宗室事務,而在明朝之前,也并不是沒有宗人府,只不過不叫這個名字,通常叫做“宗正寺”,位列三公九卿。
明朝正式設(shè)立宗人府之后沒多久,就名存實亡了,因為當時的宗人府管轄事務被明成祖移交給了禮部,宗人府真正興盛起來還是在清朝時期。清順治九年,入關(guān)沒多久的清王朝按照明朝的規(guī)制設(shè)立宗人府,設(shè)立宗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
而這些真正執(zhí)掌宗人府的人員,全都是皇族宗室,宗令由親王或者郡王擔任,宗正由貝勒或者貝子擔任,宗人則由低階的鎮(zhèn)國公、輔國公來擔任。
按照規(guī)制,宗令掌管皇族屬籍。顯祖宣皇帝本支為宗室,系金黃帶,旁支曰覺羅,系紅帶,革字者,系紫帶。
大致上,清朝的宗人府具體的職能與明朝基本一樣,宗人府掌管“皇九族之屬籍”,即皇帝九族之內(nèi)所以宗親的事物全都由宗人府管理,比如每位宗親的子嗣傳承問題、家中成員的具體信息,生前身后的爵位封號等等,基本上,雞毛蒜皮的大小事務全都要由宗人府過問。
不過,不同的是清朝對于皇族宗親的劃分更加細致,區(qū)別對待。清朝的皇族,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的直系后代,被稱作“宗室”,而塔克世的兄弟們的后代,則稱作“覺羅”,即“旁支皇族”。在清朝,宗室佩帶的都是黃帶子,而覺羅佩的都是紅帶子。
宗人府的最高長官宗令,需要修葺玉牒、奠昭穆、序爵祿、麗派別、申教誡、議賞罰、承陵廟祭祀。清代皇家所說的玉牒,就是我們常人說的家譜,而玉牒之中記載這皇族宗親們的承爵事項與俸祿待遇等等事務。
除了記錄各種事項室外,宗人府還有個重要的職能就是對皇族中人進行勸誡訓導,甚至還可以進行獎勵與懲處,所以,宗人府也執(zhí)掌著銀庫,宗室日常需要的贍養(yǎng)銀兩用度,全部都由宗人府來掌管。
具體來說,清朝宗人府的主要作用就是:
一,掌管皇室人口的詳細戶口檔案;
二,對于皇室近支與遠支宗親進行管理;
三,對皇族所以成員的日常行為進行規(guī)范約束,與必要的賞罰;
四,為皇帝舉薦賢能之人。
由于宗人府平時需要管理的,是整個皇族宗親,若沒有極高的地位與實力,根本難以擔任,所以在清朝,執(zhí)掌宗人府的都不是普通的親王郡王。
最初執(zhí)掌宗人府的,乃是多鐸的孫子信郡王鄂札,而后執(zhí)掌宗人府的,還有雍正帝的親兄弟履親王允裪與莊親王允祿、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之孫錫保、鄭親王濟爾哈朗曾孫簡親王奇通阿等,而晚清時期,恭親王奕訢與禮親王世鐸都曾執(zhí)掌過宗人府,而世鐸是清朝最后一位宗人府宗令,此后大清就亡了,宗人府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電視里的皇族成員,若是犯錯要被關(guān)進宗人府,反應簡直如同五雷轟頂,而描述宗人府中具體情況時,也有不少宗族成員在宗人府里受盡折騰的鏡頭,然而歷史上,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
的確,宗人府有管教與懲罰宗族的權(quán)利,但是并不代表宗人府會對受罰者用刑,雖說家有家規(guī),對于犯錯的家族成員施以懲戒很正常,但畢竟是在皇家,情況不同,執(zhí)掌宗人府的與被關(guān)進宗人府的,怎么著也有些親緣關(guān)系,并不會下多重的手。
甚至,在清朝有不少關(guān)進宗人府的,大多也只是一時犯錯而已,宗令等人心里也清楚得很,被關(guān)進來的人只要沒死,都可能會被放出去,若是到時候得了勢,那就很尷尬了。所以清朝很多被關(guān)宗人府的宗室,不僅不會受什么罰,宗人府對這些人也都是笑臉相迎好吃好喝伺候著。
最著名的就是九王奪嫡失敗的八王允祀與九王允禟,兩人在雍正一朝受盡折辱,然而實際上兩人在宗人府里,其實也只是被幽禁失去了自由而已,除此之外并沒受到什么折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