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稱“初唐四杰”的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自幼聰敏好學(xué),據(jù)《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yīng)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文學(xué)主要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上,都是上乘之作。而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fēng)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或雄渾壯闊,最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風(fēng)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nèi)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岔路上,傷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這首詩是作者在長安時所寫。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送給他這首著名的送別詩名作,而“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眱删涓敲麄髑Ч?,家喻戶曉。王勃確實有豪情,敢在一千多年前就說出這么“酷”的道別語言,那可是一個一分手就幾乎等于死別的時代。那時候,人們能用什么聯(lián)系?好的不過是“家書抵萬金”;差一點的碰上“馬上相逢無紙筆”,就只好“憑君傳語報平安”了;“一騎紅塵”之類的“特快專遞”是皇家的特權(quán),在這種環(huán)境下,王勃對于大多數(shù)人要“兒女共沾巾”的事,居然如此想得開,他的胸襟簡直比“海內(nèi)”“天涯”還要大。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首句寫送別之地長安被遼闊的三秦地區(qū)所“輔”,突出了雄渾闊大的氣勢。一個“望”字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接在了一起,從長安遙望蜀川,雖風(fēng)煙迷蒙,不可目及,但傷別之意已經(jīng)微微顯露。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三四句拋卻了工整的對句,故作輕松之語,勸慰友人:我們同仕宦而離家出游的人,離別乃常事,何必悲傷呢?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眱删渚辰缬謴莫M小轉(zhuǎn)為宏大,情調(diào)從凄惻轉(zhuǎn)為豪邁。即使遠離天涯海角,仍然兩心相依,這一千古名句,不像其他送別詩中哪些悲酸語,透著一種積極地情調(diào)。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蔽猜?lián)是說在這分別的路上,不要像兒女之情那樣,哭的淚水沾濕了衣襟。雖不像一般送別詩那樣憂郁感傷,但這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真摯情懷的吐露。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施蟄存在《唐詩百話》中說:“王勃這首詩,兩聯(lián)都用流水對,使讀者不覺得它們是對句,只覺得像散文一樣流利地書寫贈別的友誼,因而成就了千秋名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