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在寺中看到盛開的桃花,驚異不已,寫下絕句珍品《大林寺桃花》
二月時,春風(fēng)還未來到,寒冷還在與我們戀戀不舍。三月則不同,它是一個浪漫的季節(jié),“好雨知時節(jié),當(dāng)春乃發(fā)生”。三月,春水如潮、桃花爛漫、叢林盡染、春光旖旎。到了人間四月,春花都已經(jīng)落盡。但是白居易卻意外地在高山古寺中,遇到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四月,四十六歲的白居易時任江州司馬,他喜歡郊游,便約著知己好友幾人一道攀登廬山香爐峰,晚上就住在大林寺中。因為大林寺地處深山之中,時序的演變比平地來得要晚,明明已經(jīng)立夏,卻在寺中看到了盛放的桃花,這樣奇異的景象令人驚異不已,白居易受到觸動寫下這首絕句。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乍看此詩無驚艷之處,細細一品便能品出深邃意境
明顯的可以感受到詩人當(dāng)時的驚喜之情,詩的大意是:人間四月里百花早已凋盡,高山古寺中桃花卻剛剛盛開。常為大好春光轉(zhuǎn)瞬而逝感到悵恨,卻不知它竟悄悄轉(zhuǎn)入此間。
詩中的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峰,相傳是晉代僧人曇詵所建,在當(dāng)?shù)厥怯忻?span>佛教勝地。此詩作于這首詩短短二十八個字,乍看上去絕沒有什么驚艷的地方,就是寫山中物候絕晚,與平地不同。但只要沉下心來細細一品,就能品出其中深邃的意境,稱得上詩中珍品,唐人絕句珍品。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如臨仙境
“人間四月芳菲盡”,一個“人間”,就說明了在詩人的心中,這個地方并不是人間。李白也描繪過類似的奇景:“桃花流水育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蓖瑯邮翘一魉木埃拙右滓欢ū壤畎卓吹降臅r候更加驚奇,因為已經(jīng)是在四月天,桃花的花期早就過了。在山下看慣落英繽紛之后,不經(jīng)意間竟發(fā)現(xiàn)山寺中的桃花才剛剛開始盛開。再加上大林寺所處的地方山高路深,人跡罕至,便更加如臨仙境。之前懷有的惜春之情,在此刻盡數(shù)轉(zhuǎn)為驚春之意。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一個惜春戀春去尋春的落寞身影
詩人的思緒也因驚訝而打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他說恨春歸無處尋覓,恰恰是說明了他之前也是尋過春的。這都是詩外之象,卻勾勒出一個因惜春戀春去尋春卻求而不得的落寞身影。他在這里還把概念給偷換了,用桃花指代了整個春光,還將春天給擬人化了,把它比作一個有意識的、會刻意和人捉迷藏的可愛角色。它不僅調(diào)皮地將自己藏到大林寺中,等到冬天過去它藏夠了,便又從山上回到人間。
這首絕句把春光寫得既真摯,又富有童真,表現(xiàn)出詩人對春天的一片熱愛。此外,這首詩中還暗藏了白居易樂觀的性情。白居易本來在朝春風(fēng)得意,卻因直言不諱冒犯了權(quán)貴,被排擠出京城,貶至江州司馬任上。仕途上的挫折肯定曾令他沮喪,之前他也定然有過“春歸無覓處”的慨嘆,但他寫到春歸后轉(zhuǎn)入大林寺中,正是說明他還是愿意相信自己能等到柳暗花明的一天。
人在生活旅途,總會遇到挫折。都會因一些不如意的事而沮喪過,但請相信總有柳暗花明的一天。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便會在另一處看到“桃花”。人在受到挫折和打擊之后,要借助相宜的情景與人事托付出人自已的傷感與怨恨,穩(wěn)定情緒,積極尋找大自然中能點燃情感之火的事物,努力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努力挖掘出表現(xiàn)自身價值的機遇,讓社會承認自已的存在,讓自己為社會服務(wù),把個人與社會融為一體。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