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武俠名著《鹿鼎記》第一回的回目是“縱橫鉤黨清流禍,峭茜風(fēng)期月旦評”,寫到呂留良、黃宗羲、顧炎武三位大學(xué)者冬日相聚,密議反清復(fù)明之事。情節(jié)雖屬虛構(gòu),卻非常符合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
滿清入關(guān),在江南地區(qū)遭到最激烈的抵抗,遂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嚴酷鎮(zhèn)壓??滴醭跄?,清廷又借“明史”一案大肆捕殺,株連甚廣。血雨腥風(fēng)之間,江南文人多懷故國之思,視清廷為禽獸蠻夷。顧炎武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明亡后六次參謁孝陵,變賣家產(chǎn),游蕩四方,密謀結(jié)社,矢志抗清。
康熙帝親政后,對漢族文士采取懷柔政策,開博學(xué)鴻詞科,設(shè)南書房,征召名士碩儒入朝為官。雖然像顧炎武、傅青主這樣的遺民堅決拒絕應(yīng)召,但畢竟也吸引了一部分文人歸附。更重要的是,康熙帝對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以及相對開明的統(tǒng)治方式逐漸淡化了廣大文人心中的仇恨,民族矛盾得以緩和,連黃宗羲這樣的死硬分子都有所感動,同意自己的兒子黃百家加入朝廷的修史局去編撰《明史》。新一代江南文人積極參與科舉考試,躋身仕途,完全融入統(tǒng)治階層——這方面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昆山的徐乾學(xué)兄弟。
徐乾學(xué)畫像
徐乾學(xué)(1631-1694)字原一,號健菴、玉峰先生,出生于明末崇禎四年(1631年),以早慧著稱,康熙九年(1670年)探花及第。三年后,他二弟徐秉義也考中探花。三弟徐元文更厲害,早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就高中狀元。一門三鼎甲,海內(nèi)無雙,名滿天下。三兄弟后來都出任高官,徐乾學(xué)是刑部尚書,徐秉義做過吏部侍郎,徐元文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
耐人尋味的是,這三位的親舅舅就是顧炎武。兩代人的選擇,不啻天壤之別。
徐氏三兄弟中,以兄長徐乾學(xué)學(xué)識最豐,名望最高,著述等身,是康熙年間的文壇領(lǐng)袖,與滿族著名詞人納蘭容若以及陳維崧、葉方藹、張玉書、朱彝尊等出身江南的文人官僚交往密切,幕客成群,門生弟子遍及天下。但同時此人又十分熱衷于攀附權(quán)貴,利祿薰心,結(jié)黨營私,其族人多有橫行不法的行為,因此一生毀譽參半,去世后也沒有得到謚號。
徐乾學(xué)在北京任職期間,住在外城繩匠胡同,建了一座名為“碧山堂”的花園,是京城名流重要的聚會場所。有些人為了奉迎他,特意在碧山堂的左鄰右舍租房居住,居然導(dǎo)致附近房價暴漲。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十一歲的徐乾學(xué)遭遇人生第一次低谷——他以副主考的身份主持順天府鄉(xiāng)試,由于副榜遺漏漢軍卷未取,遭到彈劾,被降職處分。第二年秋季,其母顧太夫人患病,他便請假回鄉(xiāng)侍奉,在昆山老家住了兩年,并利用這段時間,在自家祖居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園林,起名叫“憺園”。
“憺”字音dàn,既有安穩(wěn)、泰然、恬靜之意,又有震動、畏懼之意,恰好是徐乾學(xué)當(dāng)時心境的雙重寫照。
《昆新兩縣志·昆山縣城圖》
徐氏祖居位于昆山城內(nèi)西北部半山橋西側(cè),憺園建于宅院之后,距北面的馬鞍山約數(shù)里之遙。馬鞍山是昆山城內(nèi)西北角的一座小山,因形如馬鞍而得名,又因為出產(chǎn)奇石而稱玉峰、玉山,山上有華藏寺、觀音堂、真武殿、關(guān)王廟、三官殿等寺觀,華藏寺中有一座七層凌霄塔,高居峰頂,自城中隨處仰望可見。
昆山馬鞍山凌霄塔舊照
徐氏宅中有正廳冠山堂和傳是樓——傳是樓是江南地區(qū)著名的藏書樓,所藏圖書極為豐富。園中有怡顏堂、看云亭、青林堂、高詠樓、塔影軒等建筑以及水池、假山和繁盛的花木,水系與婁江相通?!?strong>怡顏”之名與“奉養(yǎng)母親”的含義有關(guān),“看云亭”之名典出唐代詩人杜甫《恨別》詩:“憶弟看云白日眠”,表達思念兄弟之意。
塔影軒是園中最獨特的小景,軒旁有一個小水池,擁有得天獨厚的角度,恰好可倒映馬鞍山上凌霄塔的身影,而園中其他池塘以及昆山別的園林水池都無法出現(xiàn)這一景象,鈕琇《觚剩續(xù)編》和錢泳《履園叢話》對此均嘖嘖稱奇。
中國古典園林素來重視借景,《園冶》稱:“構(gòu)園無格,借景有因。”又說:“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且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之分。寶塔高聳入云,是遠借和仰借的最佳對象,蘇州拙政園之借北寺塔,無錫寄暢園之借惠山塔,北京頤和園之借玉泉塔,皆為現(xiàn)存之佳例,而憺園既借古塔之形,又得其影,更為難得。夜間池中塔影與月影相伴,如夢似幻,被著名文士吳綺形容為“池里塔痕眠夜月”。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畫家梅清應(yīng)邀來剛建成的憺園做客,繪有一幅《憺園圖》,為此園留下了寶貴的圖像資料。
清代梅清繪《憺園圖》
此圖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為紙本墨筆手卷,格調(diào)高雅。圖右可見幾株古松盤桓,其中一株尤為高聳。竹樹掩映之下,東南幾座廳堂軒館參差其間。園中央部分為水池,池岸蜿蜒,水面被山石和曲橋分為幾段。東北岸一座歇山頂水榭以欄桿圍護,依臨池岸;南岸有三間水閣,直接以立柱架于水上。山石以“折帶皴”筆法繪出,似乎大多為橫向鋪砌的大石塊,另有幾峰孔竅玲瓏的湖石點綴其間,東部松下一石尤為高大,石上孔竅遍布。園北圍墻采用弧形“云墻”形式,偏西處有一座兩層三間歇山頂樓閣可能即為高詠樓,東植竹叢,西倚一行松樹。園外繪出馬鞍山景致,凌霄塔位于最高處,清晰可辨。
憺園平面示意圖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下半年,徐乾學(xué)復(fù)職回京,之后官運亨通,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退休回鄉(xiāng),在太湖洞庭東山設(shè)立書局,招羅多位文士參與編書,并經(jīng)常在憺園舉行雅集。六年后去世,后人將其生前所作詩文編為三十六卷《憺園文集》。
憺園是徐乾學(xué)及其家人居住、清游之地,也是同時代文人詩會、宴樂的場所。很多著名文士都有在憺園臨時寓居或參與盛會的經(jīng)歷,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文賦,紛紛將此園比作西漢梁孝王的菟園、西晉石崇的金谷園、東晉謝安的山墅以及唐代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裴度的綠野堂、王維的輞川別業(yè),贊譽有加。
大詞人陳維崧對憺園寫過好幾首詞,還作了一篇《憺園賦》,敘述園中奇石眾多,或丑或怪,變化多端。計東曾任徐氏家館教師,住在看云亭東側(cè),其《憺園記》稱園內(nèi)有“竹樹花石,高樓曲池,水檻平橋,幽房密闥,凡宜于四時、適登眺者無不具備。”朱鶴齡寫過一篇《憺園牡丹文宴記》,記述園中牡丹盛開,鮮紅燦爛如晚霞一般,夜間還特意點燈照耀,花姿花色更為炫目。嚴熊的詩稱贊憺園選址上佳,花徑幽深,儼然城市山林,還將馬鞍山比作海上仙山。
除了憺園而外,徐氏在昆山另有園亭,如建于馬鞍山北麓的遂園,以及徐秉義的耘圃、徐元文的得樹園。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三月初三,徐乾學(xué)、徐秉義兄弟及錢陸燦、孫旸、尤侗等十二人在遂園舉行雅集,另請宮廷畫家禹之鼎繪制《遂園修禊圖》,為一時盛事??滴跛氖哪辏?/span>1705年)康熙帝南巡至昆山,徐秉義曾經(jīng)陪伴圣駕游遂園,得賜御書。清代中葉之后,諸園漸次廢毀,不復(fù)舊觀。
從園林史的角度看,清初上承明末之余緒,以張南垣與張熊、張然父子為代表的造園家繼續(xù)推動園林藝術(shù)的重大轉(zhuǎn)折,憺園作為當(dāng)時的江南一大名園,又是文人雅集的中心和盛世優(yōu)游的典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深受時人推重,在建筑、掇山、理水、植株等各方面必有很高的成就,借景玉峰、引塔影入園池的手法更為佳妙。可惜園已不存,且囿于史料的匱乏,只能通過有限的詩文、圖畫權(quán)作一管之窺,聊勝于無。
感謝喬魯京先生和楊中一先生為本文寫作所提供的寶貴資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