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兩虛、精血不足怎么補,今天崔醫(yī)生教你一招陰陽共濟,精血雙補,肝腎同調(diào),補益五臟。
中醫(yī)上有個說話就叫陰損及陽,陽損及陰。陰陽兩者相互滋生,相互制約,陰虛的時間長了,陽就會受到拖累,陽虛的時間長了,陰也會受到拖累,所以說,我們補的時候一定要兼顧陰陽,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陰陽兩虛呢?
比如有的人陰虛了以后,會感到頭暈眼花,陽虛會感到四肢無力,如果既頭暈眼花又四肢無力,這屬于是陰也虛,陽也虛。
還有就是陽虛會出現(xiàn)怕冷,形寒,陰虛會出現(xiàn)煩熱,如果白天手腳冰涼,到晚上手心出汗,有煩熱之感,這類人也屬于是陰也虛,陽也虛。
還有一種呢,是白天沒精神,想睡覺,但是晚上卻又失眠睡不著,這是因為陽主動,陰主靜。陽虛了以后,就會白天沒精神,不想動彈;陰虛呢,就是晚上靜不下來,睡不著。陰陽兩虛,就會出現(xiàn)白天沒精神,晚上失眠的情況。
舌象是舌淡而苔黃,或舌紅苔白。
如果你有以上情況,就屬于陰陽兩虛了,那該怎么補?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清代名方斑龍二至百補丸,全方一共十一味藥,
首先第一梯隊加了鹿角霜,補元陽
只要方子中含有斑龍這兩字,那么一定就加的有鹿角,因為斑龍就是鹿,鹿角霜可通督脈,補命門,大補精髓,最能補精生血而益元陽。
第二梯隊加了人參,五味子,補五臟
人參補脾補肺,生津止渴,安神,調(diào)理體虛,藥力主要向內(nèi)走,能固五臟之氣。大補五內(nèi),壯元陽。
五味子主補五臟,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補腎養(yǎng)心,收斂固澀之效。
第三梯隊加了黃芪、生地、山萸肉,補氣養(yǎng)陰,滋補肝腎。
黃芪與人參藥力向內(nèi)走不同,藥力主要是向外走,可調(diào)理表虛不固引起的自汗,也可以調(diào)理陰虛盜汗。
生地具有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的功效。因血虛者多有熱象,所以用生地涼血清熱。
山萸肉可以補肝腎,益氣血。
第四梯隊加了,茯苓和芡實,補脾祛濕,防止虛不受補。
茯苓上可生津液,下可利小便,可將腎中的濁氣從小便排出去。而且茯苓藥性平和,既能健脾滲濕,又可扶正祛邪。
芡實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兩味藥合用能健脾祛濕,防止虛不受補的情況出現(xiàn)。
第五梯隊加了知母,和黃柏既清虛熱,還緩和藥性,避免過熱。
本方,補中有泄,不用怕用了后上火或寒涼,既照顧到了里子,又照顧到了面子,正是百補之方。具體百補什么?陰陽共濟,精血雙補,肝腎同調(diào),補益五臟、固本保元,強筋添筋,益腎延年,壯元陽而多子嗣,益五內(nèi)而助氣力,美顏色而通神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