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或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
此篇作品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為追祭從侄顏季明而創(chuàng)作的行書,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全卷縱28.3厘米,橫75.5厘米,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
作為一篇草稿,初看時只覺得通篇都是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實則在結(jié)體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晉唐以來的娟秀飄逸之風(fēng),形成了一種開張的體勢,結(jié)體寬博。
從線條方面看,《祭侄文稿》筆法圓轉(zhuǎn),筆鋒內(nèi)含,力透紙外,遒勁而舒和。
章法方面,全篇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時疏時密,完全是隨心所欲,恣意靈動、渾然天成。
《祭侄文稿》的前幾行情緒尚屬平穩(wěn),心情沉重但行筆克制而緩和,線條凝重。從“惟爾挺生”開始到“百身何贖”用筆漸趨豪放,章法開始左右飄忽不定,字距、行距變化較大,形成了一種跳躍性。接下來的“嗚呼哀哉”到全文結(jié)束“尚饗”二字戛然收筆,書體也從行草逐步改變?yōu)榇蟛荨?/span>
通篇可謂是將悲憤的情感漸漸發(fā)泄出來,越寫越難以自已,從隱忍直到奔放。
顏真卿不顧筆墨之工拙,字隨情緒起伏,純是精神與功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并不多見,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假如說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表現(xiàn)的是“樂”,那么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就是“憤”,而第三行書《寒食帖》則是“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