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巡狩泰山時所立。石四面環(huán)刻,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及從臣名字?!妒酚?span>·秦始皇本紀》詳載其事及辭。原刻石立于泰山玉皇頂南沿碑亭處,明嘉靖以后,此石流落在碧霞元君祠西墻外的玉女池旁,時僅存二世詔書四行29字。至清雍正年間,此石又被移置至碧霞元君祠之東廡。清乾隆五年,碧霞祠遭火災,石佚。至清嘉慶二十年春,由蔣因培等人在玉女池中覓得殘石兩塊,尚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十殘字。后幾經(jīng)磨難,到宣統(tǒng)時尚存9字。殘石現(xiàn)存山東泰安岱廟內(nèi),或有疑為非原石者。
北宋劉跂是歷史上最早對泰山刻石進行詳細考察的人,他兩次登臨泰山,弄清了刻石的石材、形制情況,最大發(fā)現(xiàn)是弄清了刻石四面刻字,除了秦始皇刻辭,還有二世刻辭。他親自墨拓,得146字,在《泰山秦篆譜序》中作了詳盡的記載,為研究秦始皇刻石提供了寶貴資料。
《泰山刻石》以29字拓本,10字拓本較為常見,此藏本于昭和十五年(1940)七月一日,由中村不折氏(1866-1943)購自晚翠軒。另一本存53字,亦流至日本,上海藝苑真賞社,日本《書苑》,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等均有影印,秦刻石中,僅此與《瑯琊臺刻石》為真,余皆后人摹刻。
《泰山刻石》作為秦篆的代表作之一,歷代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唐張懷瓘《書斷》云:“《泰山》、《嶧山》秦望等碑并其遺跡,亦謂傳國之偉寶,百代之法式”。袁昂《書評》亦云:“李斯書世為冠蓋,不易施平。”李嗣真《書后品》稱其為:“秦相刻銘,爛若舒錦。”宋劉跂《泰山秦篆譜序》云:“李斯小篆,古今所師。”明趙宧光云:“秦斯為古今宗匠,書法至此,無以加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