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礆v史的小伙伴們會發(fā)現(xiàn),在唐朝以前,大家都習慣于把皇帝稱作某某帝,唐朝以后,大家就稱之為某某祖或者某某宗;再到了清朝,直接就是某某皇帝了。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么大家對皇帝的稱呼還隨著朝代而不一樣呢?
大家知道,從西周開始,人們就有了起謚號的制度。謚號的作用,就是對這個人的一生做一個總結,有好有壞。
到了秦朝統(tǒng)一六國,秦始皇高冷地說了一句:我們不要這破玩意——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是沒有謚號的。
到了劉邦建立漢朝,也高冷地說了一句:我才不學秦始皇呢——于是又恢復了謚號的制度。從那時候起,皇帝們又開始有謚號了。如漢武帝、漢獻帝、隋煬帝。
(漢武帝)有人要問了,怎么劉邦叫漢高祖呢?
這事你得問司馬遷。人家劉邦的“高”字是謚號,明明要叫漢高帝,或者用廟號叫漢太祖,誰知道司馬老先生怎么就把這倆名字混在一起了,就變成了漢高祖。
那么,為什么到了唐朝就用廟號了呢?廟號又是什么呢?
前文說過,謚號是對某個人一生的作為來作總結的,到了唐朝,大家總覺得用簡單的幾個字來總結實在說不完皇上的豐功偉績。于是,謚號的字越來越多,比如李世民的謚號,就是唐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實在太長了。甚至到了清朝,謚號都有十幾個字。
為了說得方便,于是大家就改稱皇帝的廟號了。
(唐太宗)那么廟號是什么呢?
廟號是皇帝家族供奉于太廟時,對先人的稱呼。但是,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在漢朝時,沒有真正的豐功偉績,是沒有資格享有廟號的。你想想連漢景帝都沒有廟號,想得這種殊榮得多難!
到了后來,皇帝們?yōu)榱俗鹁聪热?,不再過于計較是否有功績了,所以皇上們都有了廟號。而廟號里的字,也是有褒貶的不同含義的,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
大家還會發(fā)現(xiàn),即使是廟號也分兩種格式,有的稱祖,有的稱宗,二者有何區(qū)別?
一般,開疆拓土的皇帝才有資格稱祖,所以大部分祖都是開國皇帝,曰高祖,曰太祖。
到了曹丕篡漢時,老曹家愛慕虛榮,就都給自己起廟號為祖,如魏高祖曹丕,魏世祖曹睿,其實都是很有水分的。
到了后來,皇帝們也開始遵守廟法,祖字也不再泛濫,只有確實有不世功業(yè)的皇帝才能稱祖。如忽必烈,打下三千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蒙古鐵蹄踏到東歐,曰元世祖;如順治皇帝,在位時女真人入關一統(tǒng)中原,曰清世祖;如康熙皇帝,文治武功,《清史稿》稱他“雖曰守成,實同開創(chuàng)焉”,故曰清圣祖。
說到這里,大家又糊涂了,怎么大家平時也不管康熙叫清圣祖啊,康熙又是什么呢?
這里的康熙,是年號。
前朝的皇帝們,總是喜歡改年號玩,一個皇帝好多個年號。到了明朝開始,皇帝們就不喜歡改元了,除了明英宗登基過兩次,有兩個年號外,其他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所以,人們就用年號代稱皇帝,更加方便了。如洪武大帝朱元璋、永樂大帝朱棣……
嗯,差不多了,說這么多,大家應該就理解為什么不同時期的皇帝,我們后人會有不同的稱呼了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