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xù)品讀《論語》第十五篇“ 衛(wèi)靈公篇”,本篇記述的內容比較廣泛,且重點論述了君子的人格要求。
在上文品讀了“《論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中先是提到夸贊也不能過度。
孔子說“巧言亂德”,如果對一個人過度地夸獎,對楷模進行神化,就會“亂德”,即毀了一個人的德行,這叫“巧言亂德”。
同時又提到“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對眼前的小事沒有忍耐性,經(jīng)不住巧言或利益,就會亂了前途呀。
文中還提到識人,論人。
孔子說,當一個人所有人都討厭他時,自己也不要輕易相信;當一個人所有人都喜歡他時,也不要輕易相信。
孔子告訴人們,一個人無論是受到大多數(shù)人的厭惡還是歡迎,我們都應該仔細分析他受歡迎或被討厭的原因。
所有人都說他壞的那個人未必壞,都說他好的那個人也未必好。也可能存在了某種原因在里面。
后文提到一句很有力量的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認為,人應該盡自己的努力讓此“道”發(fā)揚光大,在這個過程中人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從而由淺入深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而不能把“道”當成了一個裝飾。
繼續(xù)下章: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span>
原文解析: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是真的過錯?!?/p>
有感解讀:
孔子說,有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的叫做過錯。
犯錯是所有人都會經(jīng)歷的。沒有誰天生就是天才,都是需要從過錯中成長。
孔子同樣對別人的過錯表示包容,任何人都可能會有過錯,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如果不敢面對自己的過錯,才是真正的過錯。
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練語言,向人們道出了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tài)度。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是說人要每天反省自己三次。
忠言逆耳卻利于行,我們只有做到過而能改,才能讓生活更有意義,生命更有價值。
繼續(xù)下章: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原文解析:
孔子說:“我曾經(jīng)整日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思考問題,結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p>
有感解讀:
孔子在此再次闡述學和思的關系問題。
孔子說:“我有一段時間,不吃飯,不睡覺,專注地思考問題,結果想來想去沒有什么收獲,不如讀書去?!?br>
孔子十分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
可見人類在知識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我們要把學習和獨立思考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當你總是停不下來胡思亂想的時候,那一定是你的大腦需要獲取新的知識了。
繼續(xù)下章: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span>
注譯:
餒:饑餓。祿:做官的俸祿。
原文解析:
孔子說:“君子謀求的是道而不去謀求衣食。耕作,常常會有饑餓;學習,往往得到俸祿。
君子擔憂是否能學到道,不擔憂貧窮?!?/p>
有感解讀: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每天謀求和思考的問題,是與道有關的,而不是只停留于物質層面。
“耕也,餒在其中矣”:“餒”是饑餓之意。就算你每天辛勤地耕作,也有可能會餓肚子。
“學也,祿在其中矣”:我學習的目的,本意不是掙錢、吃飽肚子,但是“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所擔憂的,不是貧窮,無關于物質,而是自己有沒有接近于道,是否能夠幫到更多的人。
這章講的是格局的問題,總是擔憂貧窮,考慮的是自身的問題,眼前的問題,這樣哪怕你每天很勤快地去忙碌,解決的也是眼前的問題。
而如果能夠用心去學習,就是考慮更長遠,更多人的事情,當你眼界看得更遠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貧窮根本不是事,自然而然可以解決。
“學也祿在其中矣”:從這句可以看得出,孔子認為知識必定可以換取生活所需要的物質。
君子的追求是向上的,眼界是更長遠的,在謀道的途中必定能有更多的收獲。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心懷天下,去解決更大的問題。解決更大的問題,就能得到更大的回報,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很多人看起來很勤奮,但是也最值得同情,因為他的勤奮恰好源于懶惰——他不愿意改變,只是將一件事情反復地做,拼命苦干,而始終不去思考更多人的利益,也不去關心道的問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