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作為三國頭號政治家、謀略家,諸葛亮經(jīng)常自比為“管樂”,換句話說,他是把管仲、樂毅視作自己的偶像和人生坐標,想要步他們的后塵,建立彪炳青史的豐功偉績。那么,管仲和樂毅究竟是何人?他們有何德何能,從而得到諸葛亮的頂禮膜拜呢?
管仲字夷吾,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jīng)濟學家、哲學家,起初侍奉齊僖公的兒子姜糾,并在齊襄公(齊僖公長子)被殺后,幫助公子糾與其異母弟姜小白(齊桓公)爭奪君位,并險些射殺后者。然而姜小白通過詐死迷惑住管仲、公子糾,隨即暗中加快速度進入臨淄,由此登上君位,是為齊桓公,時在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
管仲輔佐齊桓公41年,始終擔任國相
齊桓公即位后,聽從老師鮑叔牙的建議,放棄先前的恩怨,任命管仲為國相,委托他全權處理國政。管仲執(zhí)政后,對國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并極力開發(fā)漁、鹽等資源,鼓勵商業(yè)發(fā)展,使得齊國經(jīng)濟富庶、人口蕃息,財力和軍力大增。在國力飛速提升的情況下,管仲又根據(jù)當時的形勢,適時地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并以此為指導,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yè)。
所謂“尊王”,即重樹周天子的權威;所謂“攘夷”,即抵御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戎、狄)對中原的侵襲。管仲之所以提出這個口號,是因為戎、狄等民族經(jīng)常利用華夏族(漢族的前身)各國混戰(zhàn)的機會,屢屢侵入中原腹心,不僅嚴重威脅到邊疆各國的生存,甚至威脅到周天子的安全,如果沒有人站出來匡救,華夏民族恐有被征服的危險。
齊桓公通過“尊王攘夷”,成就一代霸業(yè)
正因如此,在管仲的大聲疾呼下,各諸侯國聚集在齊桓公的周圍,合力對戎、狄等民族發(fā)起絕地大反擊。管仲對戎、狄的打擊,從援救燕國對抗山戎、消滅令支和孤竹兩個戎族小國開始(前662年),此后又幫助被赤狄族滅亡的衛(wèi)國復國(前660年),幫助邢國擊退赤狄族的侵襲并遷都夷儀(前659年),沉重地打擊了戎、狄等民族南侵的氣焰。
自此之后,戎、狄等游牧民族接連遭受中原強國的重創(chuàng),或被迫遠徙,或漸至消亡,使得中原再無“披發(fā)左衽”之憂。正因為管仲使華夏族成功地避免被征服,保存了文明的延續(xù),所以孔子對他頂禮膜拜,稱如果沒有他的話,華夏族現(xiàn)在恐怕都要披頭散發(fā),穿左衽的衣服了(“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币?nbsp;《論語·憲問》)。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管仲在任內薨逝,終年79歲。
孔子對管仲膜拜至極
樂毅是趙國靈壽人,戰(zhàn)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魏國名將樂羊的后裔。據(jù)史料記載,樂毅自幼聰慧機警、喜好談論兵法,很早便展示出過人的軍事天賦。由于在趙國得不到重視,樂毅便改投魏國,數(shù)年后又歸順燕昭王姬平,被后者任命為亞卿,長期負責訓練燕國的軍隊、偵查各國情報等工作。
在燕昭王還是太子的時候,朝中發(fā)生國相子之之亂,由此導致國內發(fā)生大混戰(zhàn),死者多達萬余人。在這種情況下,齊宣王乘機派將軍匡章北伐,僅用了50天時間便攻破燕都薊,并把燕王噲、子之全都殺死,隨即又在燕國境內大肆燒殺搶掠。齊軍的暴行激起燕國百姓的反抗,沒多久便被迫撤回國內。事后,燕國故臣擁立前太子姬平為王,時在周赧王三年(前312年)。
樂毅是戰(zhàn)國中后期極著名的軍事家
燕昭王即位后勵精圖治、虛心招攬人才,網(wǎng)羅了一大批來自各國的有才之士,在他們的幫助下大力革新內政、發(fā)展軍事,并培育國民的勇武精神,意在將來洗刷國恥、伐滅齊國。經(jīng)過28年的經(jīng)營,燕國積累了足夠強大的實力,并與秦、趙、魏、韓等國結成反齊聯(lián)盟,而所有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樂毅的功勞。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利用齊湣王驕橫殘暴、天下厭棄之機,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聯(lián)合上述四國討伐齊國,一鼓作氣攻克70余城,只有即墨和莒沒有拿下。此后,齊湣王逃亡至莒被殺,齊國一度滅亡。經(jīng)此一戰(zhàn),樂毅的軍事才能震驚天下,而燕國也得以一血國恥,成功躋身“戰(zhàn)國七雄”之列。
五國伐齊形勢圖
4年后(前279年),就在樂毅率軍圍攻即墨、莒城之際,燕昭王駕崩,太子即位,是為燕惠王。由于樂毅平素跟燕惠王不睦,所以即墨守將田單便派人大使反間計,最終誘使燕惠王將樂毅撤職,改任騎劫為主帥。事后,樂毅因擔心被燕惠王誅殺,便潛逃至趙國,并最終客死在那里。而等到樂毅出逃后,田單施用“火牛計”大破燕軍,不僅擊殺騎劫,還成功地收復全部失地,使得燕國先前的成就全部付諸東流。
史料來源:《史記》、《戰(zhàn)國策》、《三國志》、《資治通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