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亂中潼關被攻陷之后就喪失了斗志,之后就沒作為。其實不然,這個70歲的老家伙對權力的貪戀非常之深,不可能輕易放棄。他在太子李亨靈武登基之后,還曾出來“作妖”了一次,坑死了一位兒子,還害苦了兩位大詩人。
安史之亂是在公元755年十一月爆發(fā),第二年六月唐玄宗李隆基開始逃往巴蜀避難。逃跑時很倉促,僅帶了一些親信官員與皇室家屬,其中包括太子李亨、十六子李璘,以及李亨的兒子李豫、李倓,大臣高適等人。馬嵬兵變之后,太子李亨借口留下平叛,帶著李豫、李倓北上靈武,組建他們的朝廷班底去了;而唐玄宗李隆基則繼續(xù)帶著李璘、高適等人前往巴蜀避難。
七月李亨靈武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之后他遙尊父親唐玄宗李隆基為太上皇,自己則號令天下兵馬組織平叛。聽聞此訊唐玄宗李隆基馬上清醒了過來,瞬間靈光煥發(fā),誓必奪回權力。于是乎,他想了一條毒計——任命十六子李璘為江陵大都督,領導山南東路、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長江流域以南大部分地區(qū)都包括進去了),企圖與掌握朔方、河西、隴右等北方邊鎮(zhèn)兵馬的唐肅宗李亨對抗。
之所以是說是毒計,原因在于李璘的身份特殊。李璘雖然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但是他的母親郭順儀早逝,一直是由唐肅宗李亨撫養(yǎng)的,所以兄弟倆感情極深。派李璘去江南奪四道節(jié)度使的權力卻非常微妙,對于江南這四道原先的節(jié)度使來說,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可以認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人;又因為被唐肅宗李亨撫養(yǎng)的關系,也可以認為是唐肅宗李亨的人。所以兵權交給李璘兩方都不得罪,這無疑讓李璘獲得這江南四道的兵力輕而易舉。
至于唐玄宗李隆基是怎么拉攏到李璘的,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打親情牌,二是激發(fā)李璘的權力欲望,有可能私下允諾他奪權之后立他為繼承人。
唐玄宗李隆基這么一使絆子,直接把唐肅宗李亨氣炸了,馬上著手準備發(fā)兵討伐忘恩負義的弟弟兼“兒子”李璘。
在唐玄宗李隆基施展毒計之前,高適曾進行勸阻,希望他以平叛大局為重,但是不聽。這個高適很厲害,出身渤海高氏,這個家族后代還出了個大名鼎鼎的高駢。高適曾做過安祿山的義父張守珪的幕府,潼關保衛(wèi)戰(zhàn)的時候也是他輔佐哥舒翰的,護送唐玄宗李隆基入蜀也有功勞,后來還帶軍救睢陽之圍,可以看得出來高適是個戰(zhàn)略級的謀臣。
不過很令人意外的是,從小長在深宮之中且受到兄長唐肅宗李亨溺愛的李璘,一方面不知民間疾苦,另一方面手握重兵便開始飄了。在兒子李偒等人的慫恿下,竟然起兵企圖像東吳、東晉那樣割據(jù)南方。這倒好,唐肅宗李亨正愁師出無名呢,遂發(fā)兵江陵。
另外一方面高適對唐玄宗李隆基很是失望,便離開了巴蜀轉投唐肅宗李亨。唐肅宗李亨素知高適厲害,馬上將平叛的軍隊交給他。高適精通兵法,之后只是略施疑兵之計便將李璘、李偒嚇得獨自逃跑了,不費吹灰之力便平定了江南。
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傻眼了,沒想到李璘這么經不起折騰。“作妖”失敗后,他意識到南北朝廷所控制的區(qū)域除了巴蜀無一處是自己的,他這才徹底死心,乖乖默認唐肅宗李亨的合法身份,好好當他的太上皇去了。這個老家伙在此前放任李林甫、楊國忠等人處處陷害唐肅宗李亨,父子矛盾本來就很深,經歷了這件事唐肅宗李亨更加怨恨他了,以后少不了唐玄宗好果子吃。
只是可憐的李璘,成為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而支持李璘的李白、杜甫等人,之后也遭到了政治迫害,最終懷才不遇,只能在詩歌里發(fā)牢騷。李璘的失敗,源于他缺乏基本的政治素養(yǎng),不清楚自己的能耐,也沒考慮到大局問題。不過還好這是一個不成材的家伙,不然李亨、李璘、安祿山三股軍隊混戰(zhàn)在一起,大唐永無寧日,甚至可能提早一百多年滅亡。
可能是因為后來繼任的唐代宗李豫跟這個小叔叔一起長大,從小關系比較好的緣故,在繼位之后還是為李璘平反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