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香
近年來,關于民國學術大師的研究成了熱點,我們都在重溫那個大師輩出的時代。著名作家岳南近日推出了《南渡北歸:南渡》一書,用一手史料描述了學術大師的處境和曲折命運,為我們再現(xiàn)了當年最有范兒的大師們。
所謂“南渡北歸”,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zhàn)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爾后再回歸中原的故事。從蔡元培、王國維、魯迅、陳寅恪到梁實秋、錢穆、林語堂、傅斯年、胡適……他們都曾因深厚的學養(yǎng)與非凡的資歷,活躍在上個世紀的中國。他們背負一身盛名,卻顛沛流離,無論身在大陸還是東渡臺灣。在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面前,有人選擇了明哲保身、偏安一隅,有人則選擇了迎難而上、據(jù)理力爭,以方寸之地守護著最后的人格底線。如今,抹去落在他們名字上的政治塵埃,我們會更加清晰地看到他們的前世今生。
本書是“南渡北歸”第一部,描述了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中國知識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從敵占區(qū)流亡西南的故事。時間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始,講述了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南渡西遷的歷史,同時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在抗戰(zhàn)烽火中艱難跋涉的歷程。描寫了蔡元培、胡適等大知識分子的生活、學術、精神與情操。作者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自己的理性和清醒,用一種娓娓道來的筆調(diào),對頭緒眾多、復雜紛紜的人與事進行了新的評說。
書中,作者雖以“烽火照京都”為序章,卻沒有那種國家淪喪的悲觀。現(xiàn)代文學史諸大家,如郁達夫、老舍、周作人、錢鐘書等人的抗戰(zhàn)生活是令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可無論抵抗的、逃亡的、“下水的”,還是置身事外的,絕不會在他們的文字中讀出亡國的絕望來。書中寫到,李莊雖然擁擠不堪,但來往李莊的人從無懈??;蒙自雖然偏僻,西南聯(lián)大雖然簡陋,
但在聯(lián)大的人時刻不忘國危與爭氣,于南湖之畔發(fā)奮讀書,不顧敵寇的到來。正是有了這批知識分子不屈不撓的奮發(fā)精神,才在精神上提升了全民抗戰(zhàn)的力量,為民族保存了文化血脈與讀書的種子。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用含蓄而內(nèi)斂的筆法,把一個個歷史人物的來龍去脈描寫得生動活潑。特別是作者對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徐志摩、錢穆等人的愛情糾葛及學術交融的創(chuàng)新寫作,更使作品充滿了人性的光輝。這些人物,個個都非常獨特,個性鮮明,觀其言、聽其形,如同欣賞很多獨特的藝術品那樣,富有濃重的藝術內(nèi)涵。作者是位積淀豐厚的寫史高手,其追蹤于歷史發(fā)現(xiàn)的敘述,文筆嚴謹,講究文必有據(jù),并不善于用小說家、散文家的筆法刻意去塑造人物、營造氛圍,但大師總是大師,在極不經(jīng)意的一筆中,卻能展示出獨特的人格魅力。
大師已遠去,為什么再無大師?書中所寫的那些學者,在朝不保夕的困境里,他們?nèi)匀粓猿植恍傅剡M行學術探索;在既無“評獎”也無“職稱申報”,甚至沒有一點稿酬回報的前提下,還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地一部一部地推出學術精品,培養(yǎng)出大批日后成就斐然的優(yōu)秀人才,讓人感慨萬分。陳寅恪先生在《論再生緣》中說:“無自由之思想,則無優(yōu)美之文學,舉其一例,可概其余。此易見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謂愚不可及矣?!标愐〉倪@句話,基本可以回答現(xiàn)在的教育為何培養(yǎng)不出大師。當下的中國教育,只有改變現(xiàn)狀,讓學術按照其本身的規(guī)律成長發(fā)展,才會有新的希望。
讀史使人明哲?,F(xiàn)代人太浮躁,在很多學術大師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們借鑒的高尚品格。他們的思想拯救了我們的靈魂,他們點燃的火焰給我們帶來了溫暖,而這種溫暖我們無法從自己身上得到,這或許就是我讀《南渡北歸》的原因。
【原載《中華工商時報》】
節(jié)日大贈送,點擊---
《南渡北歸》盒裝,最新修訂版(全三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