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英國出差,一個朋友托我給她帶個LV的跨包,行程結(jié)束后,終于輾轉(zhuǎn)找到傳說中的Westfield,正值打折季,商場各大品牌擠滿了熟悉的中國游客,大家三團兩伙買白菜似的扎堆搶,等到她們搶得差不多轉(zhuǎn)移陣地時,貨架上的包基本上空了,我連忙跟朋友匯報情況,朋友說“其他品牌呢,你總要幫我買一個吧!”最后無奈擠到旁邊的Prada店,給她也搶了一個。
回來時候我問那個白領朋友,花兩個月的工資買這么個包值得嗎,我敢打賭她絕對不是熱愛著個奢侈包背后的什么文化內(nèi)涵,因為我給拍照讓她選擇再到付款用的時間連10分鐘都不到。
朋友回答:“身邊的人都背?!?/p>
從2008年開始,國人對奢侈品牌的熱度只增不減,而中國內(nèi)陸的奢侈品價格高出歐洲市場至少40%,因此每逢折扣季,國外各大奢侈品牌商場就會迎來大批成群結(jié)隊的中國財神爺,最近幾年,為了能更好的促進消費,各大奢侈品店都紛紛聘請中文導購。在全球經(jīng)濟都不景氣的今天,不差錢的中國消費群買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為萎靡的奢侈品行業(yè)貢獻了11%的增長率。這是一種怎么樣的消費潮?為什么國人如此癡迷于奢侈品的消費呢?中國人熱衷奢侈品消費的原因是什么呢?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奢侈品往往是等級和身份的象征,人畢竟是社會動物,始終有著階層觀念。封建社會開始,服飾穿著代表著獨特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比如皇帝的龍袍、旁人披上那是篡位謀反之意,要被殺頭的。這種長期的衣帽辨人導致中國人有一種特有的想法:要把身份地位穿在身上。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只認羅衫不認人”的觀念雖然淡化了不少,但是依然盛行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特別是封建社會那套“人分三六九等”世襲制宗親制,出于對以往日子的恐懼,極大多數(shù)人把財富作為人生終極目標,財富成為社會的價值取向,因此人的“三六九等”便由財富多少來劃分,而奢侈品此時可以作為一種象征:有錢。
既然奢飾品能某種程度上直接代表著階層認可的功能,那么購買奢侈品對于那些懷疑自己“身份”,或者欠缺自信的人來說,就有一定心理安慰作用,比如一些品味有待提高的暴發(fā)戶,希望從外表上給外界一個簡單而有清晰的印象,即他們是有錢人,那么擁有巨大LV、雙G、雙C的logo確實是他們的不二選擇。
還有一些人,他們希望留在自己現(xiàn)在的“階級圈”,購買奢侈品對他們來說是個最省力的方法,像前文的朋友,生活的圈子奢侈品成普遍現(xiàn)象,那么她也需要一兩件來保持與她們時刻接軌,就算這件東西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外,也能毫不猶豫買買買。
對于容易“以貌取人”的現(xiàn)代社會來說,奢侈品確實是實力的最有力體現(xiàn),比如日常生活中,你去見你的客戶,你駕個桑塔納,人家開著勞斯萊斯,那么人家多多少少會懷疑你的實力是否與他對等。有個段子怎么說:哥開的不是奔馳車,開的是身價;姐垮的不是LV包,是闊太太的門面;哥喝的不是法國名酒,喝的是拿破侖的豪氣;姐戴的不是鴿子蛋鉆戒,而是背后男人的腰桿!
說到階層,在成熟的社會里,比如歐美,等發(fā)達回家,各個階層基本穩(wěn)定,一般人安于自己的生活軌跡,打腫臉充胖子的必要性不大。但是就我國目前的大時代,貧富差距過大,階層流動性較大,大家整天耳濡目染什么“土豪”“暴富”等傳奇故事,又看著什么“小時代”等青春腦殘片,大家夢想著自己哪天一夜暴富爬上人生巔峰,或者被哪個高富帥土豪瞄上,一秒變?nèi)松A家。在這種內(nèi)在驅(qū)動性下大家不免會不知不覺將自己包裝得體面些,這時,奢侈品就成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理想工具,人們可以通過這種自我感覺來過一把“高階層”癮,或者享受一下旁人矚目的眼光。
購買奢侈品從心理學上分析,可以聯(lián)想到攀比心理,從攀比心理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虛榮心,從虛榮心進而聯(lián)想到自尊心。 自尊心的本質(zhì)是自我認同,自我認同的根源似乎是建立在對自己存在的意義的體驗上的,而且自尊心也源于人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的需求。
中國人比較注重面子,換句話說就是比較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可以算是自尊心作祟,而近現(xiàn)代落后遭受挨打的經(jīng)歷讓國人某種程度不夠自信,因此需要一些外在的東西來獲取別人的尊重,讓自己更自信,奢侈品的出現(xiàn),可以讓人得到價值感與力量感,也可以補償由于自身匱乏所導致的自卑。
這方面國外對奢侈品的理解也和中國人不同,第一,高端奢侈品大都生產(chǎn)在國外,他們的商品選擇性齊全,有更多的選擇往往購買時更奢侈品理念和品牌的理解,另外,老外都很自信不需要這些奢侈品來標榜提升自己,他們更注重生活,自我個性,自由。相比我們的國民目前大都處在需求層次的較底層,精神追求缺乏寄托,比如最近成為奢侈品主力軍的中產(chǎn)階級,迫切需要一個精神上的寄托,來釋放生活中的巨大壓力,讓自己的主觀意識的到解放,工作累了買了自己喜歡高品質(zhì)心儀物品犒勞自己,當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購買奢侈品是欣賞美感,對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
各國超級富有的資本家階層的奢侈品消費觀也大不相同,中國人常講人靠衣服馬靠鞍,所以中國人或者中國有錢人是最喜歡擁有象征著身份地位名牌產(chǎn)品的民族,其他世界各國富人眼中,對于購買奢侈品是否是浪費金錢的看法上有著一定的差異。美國和加拿大有41%的富人認為購買奢侈品是浪費金錢,迪拜富人這樣認為的比例為36%,西班牙為34%,意大利為34%,瑞士為33%,法國為32%,新加坡為21%, 英國為23%, 香港地區(qū)最低,為16%。
長期盲目攀比,炫富的消費奢侈品,使社會處在一種模仿、跟風的狀態(tài)中,而沒有穩(wěn)定的積極價值觀。在我們生活中,總會出現(xiàn)很多關于奢侈品的負面新聞,什么都市白領為了哪個品牌的包包省吃儉用大半年,學校同學之間攀比,更有甚者為滿足私欲走入歧途,賣身賣腎,裸貸援交等等。
2012年,湖北人民法院開審了一起匪夷所思的“賣腎案”。17歲的中學生小王通過黑中介,賣腎換錢,賣腎換錢的理由非常簡單:他想買iPhone和ipad 2。沒有經(jīng)濟能力購買之下通過黑中介做摘除腎臟手術,用自己身體的三級傷殘換來2.2萬元。
前段時間,網(wǎng)上流傳一段北漂女?!盁T”視頻,網(wǎng)上的這個姑娘希望用珠光寶氣提升自己的外在氣質(zhì),但是自己經(jīng)濟有限,對這些名牌的欲望導致她不斷傍有錢男友,通過陪睡換千萬名牌,可惜最后發(fā)現(xiàn)紙醉金迷到頭原來夢一場,自己收到的各種奢侈“禮物”九成都是假名牌,姑娘幡然醒悟,將假貨付之一炬,以此警戒自己。
奢侈品盛行之下的畸形消費觀不僅對社會價值觀產(chǎn)生扭曲的危害,還對中國本土高端品牌造成巨大沖擊。
中國是奢侈品消費大國,但是很難見中國自己的奢侈品牌,提到本土奢侈品,白酒行業(yè)中幾大名酒都能算得無冕之王。2002年,茅臺向國際評選組織申請“奢侈品資格”,成為首個國產(chǎn)“LV”,但是沒被國家工商批準。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別和中國的奢侈品牌建設時間短,缺乏影響力等原因,導致中國傳統(tǒng)的雅致文化無法融入當代主流社會。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品位欠缺的高收入者過分追捧西方的奢侈品,對本土奢侈品牌的不承認、不買票、導致很多的中國企業(yè)家感覺投資建設本土品牌風險巨大,因此望而止步。
《亞洲新聞周刊》2006年創(chuàng)刊,為亞洲49個國家36.6億人民提供獨家而精致的新聞及相關服務,發(fā)行網(wǎng)絡遍布亞洲2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與近200家媒介機構建立了業(yè)務關系,設立30余個記者站及辦事機構(包括大陸境外城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