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第五計“趁火打劫”,實際上是指一個人辦事抓機會的眼光和本領(lǐng)。曾國藩絕對是一個抓機會的高手——他能憑借他老練的眼光,“趁火打劫”,把機會變成成功的資本。
這就是說,曾國藩絕不僅僅是把成大事的想法停留在口頭上的,而是抓住一切機會,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和做法。這從曾國藩在咸豐七年(1857)5月以在家終制為借口拒絕出山到咸豐八年(1858)乘機出山一事上可明顯看出。
咸豐七年(1857)2月至5月,曾國藩因父親病逝獲準3個月假期,“丁憂”回家“守制”。5月假期將滿后,咸豐帝命令他遵照前旨,返回前方,繼續(xù)督辦江西軍務。鑒于以前沒有實權(quán)的難處,曾國藩借此機會,給咸豐帝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了向朝廷要實權(quán),“非任位巡撫”不可的要求,其中含有如果不這樣則無法出山的“要挾”之意。
對于曾國藩奏折的真正含義,咸豐皇帝自然一目了然,但他一直對曾國藩掌握地方實權(quán)而心懷芥蒂,怕曾國藩權(quán)太重位太高,對清朝形成嚴重威脅,并且眼見太平天國在經(jīng)歷了天京事變后,軍事上的退縮形勢,咸豐皇帝認為不用曾國藩而攻克天京也指日可待。于是咸豐皇帝便送了一個順水人情,批準了曾國藩在籍終制的要求,這使曾國藩大大出乎意料,使他從而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曾國藩這種以退為進,提出要求地方實權(quán)的不得已之舉,沒想到竟 然弄巧成拙,不僅沒有得到地方實權(quán),連復出統(tǒng)率軍隊的機會也被取消了,這使曾國藩無所措手。因為曾國藩在當時已經(jīng)做好了回到江西前線的準備,在李續(xù)宜寫給曾國藩的信中,已表現(xiàn)出來:“昨日讀致峙函,知批旨業(yè)于十七奉到(咸豐皇帝要求曾國藩三月假滿后,即赴江西督辦軍務的批旨),先生因擬復出,不禁為天下而狂喜,此際想已定行期,營中久備行臺以待之矣。”
于是,曾國藩不得不急忙向咸豐皇帝表明心跡,“臣自到籍以來,日夕惶悚不安。自問本非有為之才,所處又非得為之地。欲守制,則無以報九重之鴻恩;欲奪情,則無以謝萬節(jié)之清議?!毕特S皇帝十分明了曾國藩此一試探性的口吻,但在他看來江西軍務已有好轉(zhuǎn),曾國藩此時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實權(quán)萬萬不可。于是,咸豐皇帝朱批道:“江西軍務漸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肅清,汝可暫守禮廬,仍應候旨。”假戲真做,曾國藩真是哭笑不得。同時,曾國藩又要承受來自各方面的輿論壓力。此次曾國藩委軍奔喪,已屬不忠,此后又以復出作為要求實權(quán)的砝碼,這與他平日所標榜的理學家面孔大相徑庭。因此,招來了種種指責與誹議,再次成為輿論的中心。若干年后,曾國藩還非常懊悔自己的這一舉動,看作是生平幾大辱之一。
幸好,這時曾國藩又接到了讓他復出的諭旨,這如同被困的猛虎被放回深山一樣,使得他重新得到了一個施展的機會,于是,他馬上改過,再不敢提統(tǒng)兵大員非任巡撫方可成功的話。6月3日,曾國藩接到諭旨,6月7日就整裝由家啟行,再次踏上了茫茫征程。
通過這一件事,曾國藩感覺到成就一番事業(yè),有些力量是不可抗拒的。這也許就是他的成功學中的知命部分,有時“以退為進”會弄巧成拙,該放下架子的時候必須放下架子,不要討價還價,要“趁火打劫”,抓住時機及時而出。的確,一個眼明手快的人,必須在成大事時懂得“趁火打劫”的功效,否則耽誤的永遠是自己。這就是曾國藩諸事成功的經(jīng)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