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名茶有哪些?安徽十大名茶有哪些?安徽名茶有安徽四大名茶、安徽八大名茶和安徽十大名茶之說。安徽地處華中腹地,位于南方和北方中間,境內(nèi)有長江、淮河流過。安徽是個茶葉大省,特別重要的是,名茶特別的多,除了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外,還有屯溪綠茶、涌溪火青、霍山黃芽、岳西翠蘭、涇縣特尖、敬亭綠雪等。
安徽茶區(qū)
太平猴魁
尖茶為安徽特產(chǎn),出產(chǎn)于太平、涇縣、寧國一帶。各種尖茶的外形和采制技術相似,而內(nèi)質(zhì)卻各有差異。太平猴魁是尖茶中的極品,久享盛名。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qū))在明代以前就盛產(chǎn)尖茶。清末有茶農(nóng)王老二(王魁成)挑選肥壯幼嫩的芽葉,精制成王老二魁尖,即現(xiàn)在的"魁尖".因猴坑所產(chǎn)魁尖質(zhì)量超群為其他魁尖所難以企及,遂稱"猴魁".1915年,太平猴魁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zhì)獎章和獎狀,因而蜚聲中外。 ?
太平猴魁對鮮葉的采摘十分講究。一般在谷雨前后開采,臨近立夏停采。采摘標準是一芽三葉初展,并且要求做到"四揀":一揀山,即選擇高山、陰山、云霧籠罩的茶山;二揀叢,即選擇樹勢茂盛的柿大荼品種的茶叢;三揀枝,即選擇粗壯、挺直的嫩枝;四揀尖,就是折下一芽帶二葉的"尖頭",作為制作猴魁的原料。"尖頭"必須芽葉肥壯,勻齊整枝,老嫩適度,葉緣背卷,并且芽尖和葉尖長度相齊,從而確保形成"二葉抱一芽"的外形。"揀尖"有八不要,即芽葉過大、過小、瘦弱、彎曲、色淡、紫芽、對夾葉、病蟲葉不要。"揀尖"時,剔除的芽葉、單片,都做成"魁片".一般是上午采摘、中午揀,當天完成。
太平猴魁要求在晴天采摘,雨天不可采。"揀尖"過程,同時也是鮮葉攤放過程。短時間攤放,其實是一種輕度的萎凋,讓少量的水分失去,方便殺青,這也有利于內(nèi)含物的轉化,對猴魁香氣、滋味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
太平猴魁僅出產(chǎn)于猴坑一帶,因而產(chǎn)量不多,周圍其他地區(qū)所產(chǎn)均稱魁尖??庵品ê屯庑坞m與猴魁基本相同,然而品質(zhì)風格卻不能相比。過去是按照品質(zhì)分等級確定名稱,"猴魁"是上品,"魁尖"次之,再往F依次是貢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亨尖等?,F(xiàn)在是按照品質(zhì)劃分, ?"猴魁"是極品,分為1~3等,"魁尖"次之,也分為l~3等,即上魁、中魁、次魁,其余統(tǒng)稱"尖茶",分6級12等。
太平猴魁具有兩葉抱芽的外形,平扁挺直,自然舒張,白毫隱伏,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的說法。葉色蒼綠勻潤,葉脈綠中隱紅,俗稱為"紅絲線".花香高爽,味道甘醇,有獨特的"猴韻"香味,湯色明凈清綠,葉底勻亮嫩綠,芽葉肥壯成朵。品飲之時可領略到"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的妙處。
屯溪綠茶
屯溪綠茶是我國極品名茶之一,主要于安徽省的休寧、歙縣、施德、績溪、寧國等地。這一區(qū)域的茶歷史上因從屯溪集散、輸出而得名,也簡稱"屯綠".
屯溪有著1200多年的制茶歷史?!肚迨犯?地理志》記載屯溪為"茶務都會",徽州六縣、浙西、贛北的綠茶都在這里集散。根據(jù)《皖南茶葉概述》的記載,太平天國時期( 1851-1854年),徽州的婺源東鄉(xiāng)有俞德和、俞德昌、胡源馨、金泰隆四家茶號,各自生產(chǎn)精制眉茶千百箱不等,銷售到香港,獲利豐厚。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屯溪福和昌茶號對精制技術進行改進,從眉茶中提取出了"抽心珍眉",銷售到歐洲各國,一舉聞名于世界。
"屯綠"品質(zhì)優(yōu)異,這得益于其產(chǎn)地的優(yōu)越自然環(huán)境。該地區(qū)除了像…般茶區(qū)氣候溫潤,雨水充足,土質(zhì)松疏之外,還其有一些其他有利于茶樹生長的條件,如山高谷深,云霧多,溪澗遍布,濕度大,樹林茂盛,水土好等。黃山山脈蜿蜒150多公里,崇山峻嶺,峰巒美麗的黃山 ?黃山,屬于安徽省黃山市,面積1078平方公里,分屬市內(nèi)的黟縣、體寧縣和黃山區(qū)、微州區(qū)。黃山是常說的"三山五岳"中"三山"(另外兩個是廬山和雁蕩山,這是說法之一,三山的另一說法是瀛洲、蓬萊、方丈)之一。黃山有"五絕":日出、奇松、怪石、云海、溫泉,素來為海內(nèi)外的游人嘆為觀止。黃山有著名的八十二峰,有的崔嵬雄渾,有的峻峭秀麗,分布錯落有致,天然巧成,且以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三大主峰為中心向三面鋪展,或跌落為深壑幽谷,或隆起成峰巒峭壁。疊嶂,新安江、青弋江、昌江三條大河于此發(fā)源,這里有成百上千條縱橫交錯的溪流,400多萬畝保土保水的山林,是一個"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的蔽蔭高濕的環(huán)境,非常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大多分布在海拔300一1000米的山坡上,長期處于云滋霧潤之中,沒有寒風烈開的侵蝕,葉片長得肥厚而經(jīng)久耐泡,另外,茶區(qū)還遍生香花,采茶季節(jié)同時也是山花爛漫的時候,受到花香熏染,屯溪綠茶因而特別清香。
"屯綠"外形纖細美觀,條索勻整而壯實,色綠中有灰且?guī)Ч鉂?,香氣清高而持久,滋味醇和濃厚?屯綠"按大類區(qū)分可分成炒青、烘青兩種,特珍、珍眉、貢熙、秀眉、針眉等是其中的珍品。這些茶葉雖然外形不同,湯色不同,但一經(jīng)品用,均感香氣馥郁,滋味醇厚,飲過之后仍令人神馳心怡。其中,產(chǎn)于祁門縣鳧峰鄉(xiāng)的"鳧綠"是"屯綠"中的極品,有"屯綠之冠"之稱。其外形纖細美觀,條索厚實緊結,色澤綠潤光鮮,香氣馥郁而持久,蘊藏著蘭花香或熟板栗香,沖泡后,湯色嫩黃明亮、葉底嫩綠厚實柔軟,較之一般"屯綠"更香高、味濃、耐沖泡、不澀嘴,使人回味無窮,有"綠色黃金"的美名。
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長期享有盛名。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王巢林,在品嘗涌溪火青之后,頓感六腑芬芳,崔即詩興大發(fā),揮毫贊道:"不知涇邑山之崖,春風茁此香靈芽;兩莖細葉雀舌卷,蒸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一甌芽;兩莖細葉雀舌卷,蒸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一甌瑟瑟散輕蕊,品題誰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長空藹藹西林晚,疏雨濕煙客忘返".這是對涌溪火青茶的高度評價。
經(jīng)考證,涌溪火青出現(xiàn)于明代。有這樣一個關于涌溪火青來歷的傳說:古時候,涌溪有一位秀才,名叫劉金,外號叫羅漢先生。一年春天,他在涌溪彎頭山找到了一株"金銀茶"(半邊黃葉半邊白葉的茶樹),于是采回細嫩芽葉精心制作成茶,命名為"涌溪火青",后將其進貢給皇帝,因而受到嘉獎,火青也因此聞名天下,另有《涇縣志》記載,說清順治二年(1646年)"南磨盤山南起至涌溪,廣闊三十余里,多產(chǎn)美茶并杉術".可見在300多年之前,涌溪茶就已經(jīng)十分有名了。
涌溪火青出產(chǎn)于涇縣涌溪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尤其以豐坑的團結巖、陰上巖、巖腳下,盤坑的雞爪塢、蘭花坑、飯井石,石井坑的鷹窩巖等地出產(chǎn)的茶葉自然品質(zhì)最好。產(chǎn)區(qū)境內(nèi)有雄峭山巒、奔放的溪流和蒼翠的竹木,風景秀麗。這里氣候溫暖,雨量豐沛,烏沙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zhì)和氯磷鉀,是得天獨厚的茶樹生長環(huán)境。
火青的采摘之期一般從清明開始到谷雨結束,采摘標準為"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凈".也就是采摘八分到一寸長的一芽二葉,個頭要求均勻,芽葉必須肥壯而挺直,芽尖要和葉尖攏齊,并有鋒尖,第一葉稍微開展但仍抱住芽,第二葉柔嫩,葉片略微向背面翻卷。涌溪柳葉種是制作涌溪火青的最佳品種。采摘下的鮮葉,要進行嚴格揀剔,有"十二不要",即魚葉、病蟲葉、闊葉、芽葉不井齊及節(jié)間長的葉、"半邊翹"的葉、對夾葉、老葉、團葉、破碎葉、單片葉、受凍葉、芽頭萎縮及超過長度的葉,統(tǒng)統(tǒng)不要。鮮葉需要經(jīng)過6小時左右的攤放后付制,當天采摘的鮮葉要求當天制完。
火青的制造工序有殺青、揉捻、炒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等。全部過程需要20小時左右。
涌溪火青茶有1-3等之分,其外形上,顆粒渾圓,重實緊結,色澤油潤墨綠,隱伏白毫,顯露毫光,濃郁的花香鮮爽而持久,醇厚的滋味爽口而甘甜,嫩綠微黃的湯色鮮艷而明亮,嫩勻的葉底呈杏黃色,有光澤。
敬亭綠雪
敬亭綠雪始創(chuàng)于明代,它的產(chǎn)地是敬亭山,而敬亭山自古以來就是宣城近郊的名勝。
敬亭綠雪是在清明至谷雨的時節(jié)進行采制,采制期一般在15天左右。這里流傳一句茶農(nóng)的話:"清明采的小,谷雨抹不了".意思是要早采嫩摘。在《宣城縣志》上還有一首綠雪采茶歌:"一榻松蔭路,因貪茶候間,呼朋爭手摘,選葉人云還。竹色翠連屋,林香清滿山,座看歸鳥靜,月出半峰間".可見,對敬亭綠雪的采摘一是要爭取時間,二是要上高山,三是要進行選葉。采摘敬亭綠雪的標準是一芽一葉初展,大小勻齊,芽齊葉尖,形似雀舌。采制敬亭綠雪的技術有四點,一要不采夾葉、老葉、魚葉、紫芽、病蟲葉和焦邊葉;二要輕采輕放,勤采勤放,防止茶的鮮葉發(fā)生變質(zhì);三要及時攤放茶葉,將采回的鮮葉薄攤后等待制茶;四要當天制完當天所采的鮮葉。制造敬亭綠雪分為殺青、做形和烘干三道工序。殺青時的鍋溫在130-140℃之間,每鍋要投200~ 250克的茶葉。先將茶葉抖炒2分鐘左右之后,再將抖悶相結合。殺青適度后,起鍋攤涼。做形時的鍋溫應該在60℃左右,手法分為搭攏和理條。搭攏就將四指并攏與拇指并用,讓殺青葉在敬亭綠綠茶名的傳說
有關敬亭綠雪茶名的由來,一共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是有一位名叫綠雪的姑娘,她心靈手巧,采茶時不用手摘,而是用嘴去銜。但有次她在懸崖上采茶時,不章失足身亡。為了紀念她,敬亭山的茶就得名為"綠雪".第二種傳說是,開湯之后,茶杯上就會云蒸霧蔚,冉冉升起團團祥云,杯中如同雪花飛落一樣,猶如天女散花,這位關女就是綠雪姑娘。第三個傳說是,人們沖泡該茶后,杯中就會呈現(xiàn)出茶葉朵朵,垂直下沉的現(xiàn)象,而伴隨著翻滾的白毫,就如同"綠樹叢中大雪飛"一樣,因而得名。掌心內(nèi)做形,而不滑出虎口,成為雀舌雛形。理條就是運用腕力和指力,將茶條在鍋中來回往復地理直。做形手勢的要求為"輕、重、輕"和"快、慢、快",以免發(fā)生茶葉出現(xiàn)黑條、脫亮、碎芽和焦點的情況。當茶葉形成雀舌形時,約為四成干后,就可以出鍋。烘干是最后一道工序,分為毛烘和足烘。毛烘是采用四只烘籠,開始的溫度為110℃,以后依次下降。下烘之后要攤涼半個小時左右,就轉入足烘。足烘是采用暗火,進行低溫長烘,溫度在60℃左右。足干之后,過個兩三天就再重復烘一次,最后裝罐封口。
老竹大方
老竹大方在明代創(chuàng)制出來,清代時就已經(jīng)將其列入貢茶之列。根據(jù)《歙縣忐》的記載: ?"明隆慶( 1567-1572年)年問,僧大方住休寧松蘿山,制茶精妙,群邑師其法。然其時僅西北諸山及城大涵山產(chǎn)茶。降至清季,銷輸國外,逐廣種植,有毛峰、大方、烘青等目".可見大方榮,相傳是比丘大方創(chuàng)建的,始于歙縣的老竹嶺,所以稱之為"老竹大方",距今已經(jīng)有四百余年的歷史。老竹人方出產(chǎn)于安徽歙縣東北部的昱嶺關附近,集中的產(chǎn)茶區(qū)有老竹鋪、三陽坑和金川,茶的品質(zhì)以老竹嶺和福泉山兩地所產(chǎn)的"頂谷大方"為最優(yōu)。茶的產(chǎn)區(qū)境內(nèi)多是高山,屬于天日山脈。群峰競翠之間常流澗水,茶樹大多生在高崖石隙和山間幽谷中。該地區(qū)的年平均溫度是1 6℃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800毫米,氣候溫和且雨量充沛,十壤肥沃富含有機質(zhì),生態(tài)條件非常優(yōu)越。
一般采摘大方的時節(jié)應于谷雨至立夏時間段內(nèi)進行采摘,以一芽二三葉為主。在鮮葉加工之前,還要對茶葉進行選剔和攤放。大方茶的炒制分為殺青、揉捻、做坯、拷扁和輝鍋這五道工序。殺青的手法與制手工炒青基本相同,在每鍋投入1公斤左右的葉量,殺青程度的要求是稍嫩。揉捻,就是多用手去揉茶葉,現(xiàn)代也有用小型機去揉茶葉,揉捻的時間較短,壓力應輕,初步形成勻直的條形就行。做坯,鍋炒做坯需要用桶鍋,鍋溫在120~ 140℃,每鍋要投入1.5-2公斤的葉量。茶葉下到錨之后,就要用雙手對其進行勤翻快抖,促使水分盡快散失。當炒到茶葉不粘手的時候,就在鍋壁上涂抹少量的菜油或豆油,讓鍋壁保持光滑并開始拷拍。用雙手沿著鍋壁拷拍茶葉,結合整直茶條,就讓茶葉的外形逐漸變得扁平緊直。當水分散失到可以基本定型的時候,就起鍋攤放。等到茶葉的葉質(zhì)回軟之后,就開始拷扁整形??奖鈺r的鍋溫為90 -100℃,在每個鍋中投入約為1公斤的茶葉。需要先在鍋壁上涂油,將葉子下鍋之后,就伸直手掌來帶動茶坯,在鍋壁上下扳拷搭炒,并且用手掌在鍋壁上對茶坯進行拍打,結合并理順茶條。當茶坯呈現(xiàn)如非菜邊一樣的緊直平扁定型時,就可以出鍋,攤放后就開始輝鍋。輝鍋的溫度在60-70℃,輝鍋的方法與拷扁方式基本相同,但是動作需要輕,手掌要隨著茶進行拷蕩,促進茶的表面光滑,防止茶梗斷碎。當茶葉中的含水量減少到5%左右時,就可以出鍋冷卻,然后裝罐密封貯藏。
大方茶還可以精加工成"花大方",如"珠蘭大方"、"茉莉大方".因為大方茶的自然品質(zhì)較好,吸香能力強,當被窨成花茶之后,更是頗具特色。近年來,日本醫(yī)藥界宣稱大方茶具有減肥健美的功效,而被冠以"健美茶"的美名。
休寧松蘿
松蘿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明代時就已經(jīng)盛名遠播。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對松蘿茶有所記載: ?"若歙之松蘿,吳之虎丘、錢塘之龍井,香氣濃郁……"明代沈周在《書芥茶別論后》中也有對"新安之松蘿"的記載。明代徐渭在《刻徐文長先生秘集》中,把松蘿茶列為當時的名茶之一。
松蘿山的最高峰海拔為882米,與瑯源山、天寶山、金佛山相望,茶園大部分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間,山勢非常險竣,崖懸壁峭之間交映著連綿數(shù)里的松蘿,風景非常秀麗,尤其是"松蘿雪齊"更為體寧海陽八景之一。松蘿山的氣候較為溫和,雨量非常充沛,土壤肥沃,山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合茶樹的生長。采制松蘿茶的技術早在三四百年前就已經(jīng)達到精湛的程度。根據(jù)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的記載:"茶初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惟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法也。炒時須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否則色香味俱減。予所親試,扇者色翠,不扇色黃。炒起出鐺時,置大瓷盤中,仍須急扇,令熱氣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人鐺,文火炒干人焙。蓋揉則其津上浮,點時香味易出".可見,人們在谷雨前后就要開園采摘松蘿茶,要求采一芽二三松籮茶名的由來
清代宋永岳(亦復如是)提及松蘿茶名的來歷,記載了一個神奇的傳說。有一位制藝名家來到松蘿山時見到此荼,就問這種茶產(chǎn)于何處,僧將其引到后山,只見在石壁上盤曲著古松,這古松高達五六丈,但是看不見茶樹:茶在松椏,系烏銜茶子,墮松椏而生,如桑寄生然,名日松蘿,取蔦與女蘿施于松上意也。復叩其摘采之法,借以杖叩松根石罅而呼日老友何在,即有二三巨猿躍至,飼以果,猿次第升木采擷下".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根據(jù)當?shù)乩先藗兊幕貞?,?920年之前,松蘿山的寺廟中有眾多的僧人來主持佛事活動,并且栽培和采制松蘿,熱鬧非凡。每年的清明谷雨時節(jié),茶商就會齊聚于此,采購松蘿做藥,用以療疾。葉,采回鮮葉后要對其進行驗收,其中不能夾帶有魚葉、老片和梗等,并做到現(xiàn)采現(xiàn)制。松蘿茶的條索緊卷勻壯,色澤呈現(xiàn)出綠潤,香氣高爽且滋味濃厚,帶有一些橄欖香味,湯色是綠明狀,葉底比較綠嫩。明代熊明遇在《羅芥茶記》中認為,松蘿茶與其他名茶不同之處在于"三重",即色重、香重和味重,就是色綠、香高和昧濃。松蘿茶分為1~3等,它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在古醫(yī)書中對其多有記載。
瑞草魁
唐代詩人杜牧在《題茶山》中寫有"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剖符雖俗史,修貢亦仙才"的詩句,用以贊譽茶的佳品--瑞草魁。瑞草魁茶樹品種的主側脈交角偏大,外形好像是橫向紋理,所以也稱為橫紋茶。義因為瑞草魁產(chǎn)于鴉山,也被稱為鴉山茶,這種茶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經(jīng)名噪全國,是我國歷史名茶中的奇葩。
瑞草魁作為古代的貢茶,產(chǎn)于鴉山的陽坡。鴉山的土壤是古砂粒黃棕壤土,富含有機質(zhì),晝夜溫差較大,是茶樹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人們在清明至牢雨這段期間采摘瑞草魁,開始是采一芽一葉,芽要長于葉,制成一等茶;中期時是采一芽二葉初展,芽葉基本一樣長,制成二等茶;后期時是采一芽三葉,制成二等茶。在采摘葉子時,不能采魚葉、害葉、紫色芽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采茶的時候要輕采輕放,以防損傷芽葉。一般是在上午采茶葉,及時送回之后要攤放4一6小時,就可以進行付制。
制造瑞草魁的工序是承青、理條做形、烘焙。殺青時的鍋溫為120℃左右,每鍋的投葉量是0.25公斤,炒茶葉的時候,動作要輕快,并且撈凈揚高抖開,切忌不要用過重的力量,避免在鍋中磨破茶葉,以免葉色變得暗黑而不翠綠。當炒到葉色變得深綠無光澤,青氣消失時,嫩莖就會折而不斷,茶香透露之后就是適度殺青。當一等茶出鍋之后,就可以直接上烘,而二三等茶就要理條做形。理條做形時的鍋溫是70 - 80℃,開始要以抖茶為主,適當失水之后,大約炒上2分鐘,含水量下降至40%左右。當茶條變得不粘手時,就邊理邊搓和邊抖散,這三種手勢應該交替進行。搓條的手法是用雙手合抱茶葉。向前單向進行搓滾,搓滾數(shù)次之后,茶條就逐漸變得干燥。理條、搓滾的用力應該靈活掌握,必須茶條保持完整、挺直和略扁。當茶葉的含水量降到25%左右時,就可以將茶葉出鍋并進行烘焙。烘焙分為頭烘和二烘。頭烘要求一只鍋配有四只烘籠,烘的溫度是從90-80℃,再到70℃,最后為60℃,每次只烘3~4分鐘,全程的時問約為12-16分鐘。等到烘得茶葉比較刺手,就可以下烘攤涼,剔除劣質(zhì)和異質(zhì)的茶葉后,再進行二烘。二烘時,要采用文火進行低溫慢烘。為了發(fā)展茶香,烘溫最好是60℃左右,投葉量是0.5公斤,烘到足干之后就可以攤涼裝罐。 ?瑞草魁的品質(zhì)特點是外形顯得挺直略扁,葉片肥碩且飽滿,大小勻齊而形狀一致,色澤呈現(xiàn)出翠綠,隱現(xiàn)白毫,清香的味道比較持久,湯色呈現(xiàn)出淡黃綠色,清澈明亮,滋味非常鮮醇爽口,葉底是明亮的嫩綠,均勻成朵。
本文(安徽名茶有哪些 安徽十大名茶有哪些)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書籍資料,由仙人茶網(wǎng)整理發(fā)布,轉載請注明出處和本文鏈接(http://www.xianrencha.com/chachangshi/857.html),謝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