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彬
(清代學者、宜山先生)
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
第一則:教子弟于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于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
譯文:教導晚輩要從幼年時開始,培養(yǎng)他們正直、闊大、光明磊落的氣概;在平常生活中要時時反思自己的行為及思想,不能沒有憂患意識和自我督促、砥礪的修養(yǎng)功夫。
第二則:與朋友交游,須將他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對圣賢言語,必要在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譯文:與朋友往來交流,必須留心觀察朋友的長處和優(yōu)點,用心學習領會,才能得到益處。對于古圣先賢所說的話,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遵循去做,才算是真正體味到書中的言語。
第三則: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譯文:貧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只有節(jié)儉,來渡過難關;天性愚笨只要更加勤奮學習,還是可以彌補不足的。
第四則:穩(wěn)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wěn)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譯文:安穩(wěn)妥當?shù)难哉Z,經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驚奇的很平常的話,所以大多數(shù)人不愿聽這樣的話;安分守己,不希求過分要求的人,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夠安分守己不苛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第五則: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
譯文:處理事情要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想想是不是損人利己。讀書卻必須自己切實地用功,不能讓別人代讀。
第六則: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譯文:一個信字立身的根本,所以人不可沒有信用;一個恕字,是與人交往最重要的品德,所以應該終身奉行。
第七則:人皆欲會說話,蘇秦乃因會說而殺身;人皆欲多積財,石崇乃因多積財而喪命。
譯文: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口才極佳,但是戰(zhàn)國的蘇秦就是因為口才太好,才會被齊大夫派人暗殺。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積存很多財富,然而晉代的石崇就是因為財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來殺身之禍。
第八則: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p>
譯文:教導幼兒應當嚴格,因為嚴格的態(tài)度可以消除孩子心中存在的浮躁心氣;對待心思不正的人應采取尊重而謹慎的態(tài)度,因為尊重他的人格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第九則:善謀生者,但令長幼內外,勤修恒業(yè),而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審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
譯文:善于安排日常生活的人,只是使家中年紀無論大小,事情無分內外,每個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恒地將分內的事完成,這樣做雖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卻能在穩(wěn)定中成長。長于處理世事的人,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與不可行處加以判斷,訂立規(guī)則和程序,并不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第十則: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終為禍;困窮之最難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生資之高在忠信,非關機巧;學業(yè)之美在德行,不僅文章。
譯文:得到不該得的名聲和利益,當初以為是幸運,終究會成為災害;最難以忍耐的貧窮和困厄,若能咬緊牙關忍耐度過,最后一定會苦盡甘來。人的資質高低,在于對任何事是否盡心而有信用,并不在于善用機變與心思巧妙。讀書讀得好的人,也不僅在于文章美妙,而主要在于他的道德高尚,品行美好。
本文來源:《圍爐夜話》,黃山書社2002年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