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陽春
徜若西湖只是空空的一片水,沒有蘇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島,以畫龍點睛增其神韻,那西湖該望之如何?
——林語堂
以東坡之眼,看西湖和杭州,比現(xiàn)實之美要濃重得多。以我之眼看中國,無處不東坡。當身臨西湖之境,細品西湖之景,我認為最值得一去的是那橫亙湖上,堤橋相接的綠色蘇堤。一痕長堤三千米,對瀲滟湖光來說,既障景又造景,分隔了湖面,增加了湖景空間的層次和變化。
時值五月,蘇堤濃蔭密閉,鳥語聲聲,桃樹和柳樹相間而立,紅綠相映,蕭蕭搖落。堤上的樹大致分成四列,中間的行道兩側(cè)以高大的梧桐和香樟居多,蒼翠蓊郁的花樹叢中,陰翳著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座古樸美觀的石拱小橋,將蘇堤分成七段,連通了長堤西側(cè)的西里湖和東側(cè)的西湖。
蘇堤景色四時不同,晨昏各異。六橋此伏彼起,柳楊成蔭,南北山色聳翠,東西湖光差別。沿堤傍水,緩步迤行,從步移景換中可盡情領(lǐng)略湖山勝景。滿湖的清波碧浪,滿湖的山色嵐影,滿湖的紅船碎槳,滿湖的歡聲笑語,還有滿湖的詩詞名篇,滿湖的沉沉歷史,滿湖的神奇?zhèn)髡f……蘇堤就如同一支揮灑湖山的畫筆,一線顫響天籟的琴弦,一根經(jīng)緯古今的織梭,一羽美侖美奐的翅膀,把西湖的“三面云山一面城,滿湖詩畫滿湖情”,全部映入眼簾,蕩入心海,存入久難忘懷的記憶。
一條長堤,迥異的兩樣風景,動靜相宜,被蘇堤完美銜接。靜坐于西側(cè)的長椅上,可賞亭臺林立、山水空濛;憑立東側(cè)的青石上,則見水色連天、浪涌舟競。
走在蘇堤上,沒有不想起蘇東坡的。他兩次為官杭州,前后在西湖邊生活了五年,不但為西湖寫出了千古絕唱,更為西湖留下了這條寶貴的蘇堤,把美衍化成了詩文和長堤。
公元一○七一年冬,三十四歲的蘇東坡因厭倦朝廷新舊兩派無休止的爭斗,自求外放,調(diào)任杭州通判,一待就是三年。他攜家眷到達被宋仁宗譽為“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的杭州后,西湖以其獨特的亮麗湖光秀美山色溫風軟語,撫平了詩人心中的苦悶。蘇東坡初到杭州便寫道,“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彼踔琳J為自己前生就是杭州人,“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游?!蔽骱漠嬕庠谔K東坡的筆下得到了最完美最傳神的描繪,蘇東坡的詩情也在西湖的美景中激揚高漲到了極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讓西湖愈發(fā)揚名天下。三年任期屆滿,蘇東坡遷密州太守,仍念念不忘西湖,“寄謝西湖歸風月,故應時許夢中游”。
公元一○八九年夏,蘇東坡再度自求外放,出任杭州太守。距離上次離杭十五年后,他既帶著失意的悲涼,也帶著擺脫政治斗爭漩渦的輕松,第二次來到杭州,此時他已過天命之年。重回杭州,蘇軾無比欣喜和激動。然而此時的西湖,已非原先的風景如畫,變得淤塞嚴重,葑田已占湖面的大半,春來驟雨成災,入夏又遇大旱,早稻無法下種,晚稻收成無望。水旱災害又引起疫病流行。
蘇東坡見狀,十分痛心,在全力對付饑荒和疾疫兩大災害的同時,又將疏浚西湖作為任內(nèi)的首要任務。他連上幾道奏章,申述民意,“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背⒔K于重視且同意治湖,但所撥款項極少。
蘇東坡并未灰心,經(jīng)過調(diào)查踏勘,制定了治湖規(guī)劃后,奔走集資,用“以工代賑”的方式,于第二年初夏動用民工、船夫二十萬人,開掘葑灘,并親臨一線指揮,大力疏浚西湖。然而,如何處置挖出來的淤泥呢?一天,柳林深處突然傳來一陣漁歌聲:
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訴情難?! ?/p>
天上鵲橋何時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nbsp;
這里的南山正是南屏山麓,而北山是棲霞嶺一帶。于是,蘇東坡充分發(fā)揮了詩人的奇思妙想和天才創(chuàng)舉,他指揮民工把打撈上來的葑草和清挖出來的淤泥,在湖中堆成一條直線,筑起一道南北橫亙的長堤,上建六橋,溝通里外兩湖。不僅如此,蘇東坡還在長堤兩側(cè)遍種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櫻花、紫藤等四十多種。一來保護堤岸,二來桃紅柳綠,為西湖平添了一道扶翠搖紅的新景。
四個月后,工程完畢,長堤臥波,人們再也不必繞湖三十里,湖光之上頓然而生無限情趣和悠長的文化韻味。堤筑好了,雜草也鏟除干凈,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湖中的葑草不再滋生?蘇東坡想到一個辦法,他把西湖沿岸部分開墾出來給農(nóng)人種菱養(yǎng)荷,農(nóng)人須按期為自家的地段除草。且將種植者所征稅款,全部用于養(yǎng)護湖堤和湖面。蘇東坡對這一杰作,難掩自得之情:
我在錢塘拓湖淥,大堤士女爭昌豐?! ?/p>
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 ?/p>
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卷蒼煙空。
一○九一年二月,蘇東坡帶著許多未競的夢,離開了杭州。不難想象,他離去時對這片湖水的眷戀的眼神,此次一別,蘇東坡留給杭州的是一個孤絕永恒的背影。繼任杭州太守林希順乎民意,把長堤命名為蘇公堤。
緩步來到孤山東南角的平湖秋月,倚著望湖亭欄,南望蘇堤綠影,想當年林語堂春日游西湖,乘車過蘇堤。就是這一次眼光與湖光的對接,引燃了一位現(xiàn)代作家對這位中世紀偉大詩人的追慕,開啟了一次卓越的構(gòu)思。不久,林語堂在重洋之外的美國,以英文撰寫了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的《蘇東坡傳》。
每次到杭州,我必定徒步蘇堤,自南向北,從北到南,由晨及昏,晴雨風雪月,風情各異。遠遠望去,蘇堤仿佛一條人與自然的紐帶,一條現(xiàn)實與歷史的通道。白居易和蘇東坡,一前一后將白堤和蘇堤,輕描淡寫地一撇一捺,在西湖上寫出一個映天襯地的“人”字,支撐起西湖蒼茫的人文精神,蔭蓋了西湖連綿的天地靈氣,讓后人在西湖領(lǐng)略到獨特的“自然化的人性”和“人性化的自然”。
今天,孑然佇立于蘇堤南端映波橋畔的蘇東坡塑像,一襲青衫,一臉剛直,儒雅俊逸,曠達豪邁,眉宇間閃爍出震古懾今的神情。千百年來,“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的蘇東坡一直面向太陽升起的地方,目光落于天光云影,亭臺樓閣,蕓蕓眾生。
作者簡介:陽春,作家、詩人。畢業(yè)于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出版《墻外行人》等文學著作,有作品入選《2018中國青年詩人作品選》(《星星》編選)等年度選本?,F(xiàn)居上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