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壯美的廬山瀑布,古代很多詩人都極盡描摹禮贊之能事,但是卻無人能夠超越“詩仙”李白。那么,李白是如何描寫瀑布的呢?且聽專家講解《望廬山瀑布》。
【誦讀】
誦讀專家:方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dǎo))
【書寫】
書寫專家:洪厚甜(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
【講解】
講解專家:酈波(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
專家 | 酈波(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賞析的是李白的名作《望廬山瀑布》。
其實《望廬山瀑布》原來是有兩首詩的,當(dāng)然這兩首都是李白的,第一首是五言古體,我們今天這里選的要賞析的是第二首。廬山大家都知道,在今天江西省的九江市南面,歷來就是文人墨客的最愛之一了,但自從李白吟詠廬山瀑布之后,似乎所有的詩都黯然失色了。
那么我們就來仔細(xì)看一看這首詩它到底好在哪兒?詩的題目有一個“望”字——《望廬山瀑布》,所以全詩也都圍繞著“望”來展開。首先是遠(yuǎn)望、瞭望、遙望,這才能領(lǐng)略瀑布的全景。其次這個“望”它是刻意的,他不是瞥了一眼一言,他不是瞅了一下,他是專心的,他是主動的,他不是偶遇,也不是簡單的邂逅,所以整首詩雖然短小,但其中有一些曲折微妙之處,顯示了作者獨具的匠心與精巧的構(gòu)思。
第一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就是香爐峰,霧氣籠罩之上,就像飄著煙的香爐一般。第一,香爐峰是為了更好的望瀑布,突出這個“望”字。第二,香爐峰霧氣繚繞,一路走上去讓人對瀑布產(chǎn)生無盡的遐想,還有第三,“生紫煙”中既透露出超然世外的心情,而且還顯現(xiàn)出一種超然物外的觀察感,入乎其內(nèi),出乎其外,也就是把廬山的風(fēng)景從整體上提升到一種大潑墨,大寫意的境界中,這就為后面繼續(xù)進(jìn)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奠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chǔ)。所以李白這首詩從一開始就是氣度不凡、飄飄欲仙了,第一句的鋪墊非常高妙。
第二句就沒有必要繼續(xù)高妙,總是高妙,后面就很難再翻出驚喜。所以第二句平淡無奇,一方面交待了西登香爐峰的結(jié)果,這是承上,另一方面又明確給出了瀑布的整體形態(tài)和第一印象,這是啟下。承上啟下。
第二句雖然平淡,但還有兩個字需要斟酌一下:一是“川”字,由于山、川常常并稱,所以讀者很容易把這個掛前川理解為掛在前面山崖上,有的李白詩的版本就做“掛長川”,這樣可能更容易理解詩境:瀑布從高崖上傾瀉在下面的河道里,仿佛掛在長河之上,而這個長河又流經(jīng)香爐峰下,在李白身下、面前,所以又可以叫“前川”。第二個是“掛”字,它既是實寫瀑布的高度落差,也隱約包含著一種比喻,一般而言,只有簾子、簾幕才是掛的,但這個比喻實在太尋常、太小家子氣,李白都不稀罕說出來,讓你們看看這個天才的想象力,所以李白用這個“掛”字虛晃一槍,蓄勢待發(fā)。
三四兩句則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兩句的氣勢非常之大,但細(xì)細(xì)讀來,還是有波折,有遞進(jìn)的。
“飛流直下三千尺”,用了極度的夸張,但仍是實寫,仍是把“掛”字寫足。如何掛?是飛、是直。“飛”是飛騰舒展的形態(tài),這是瀑布的上端,剛沖出懸崖的時候。而“直”既表示筆直的,也表示一覽無余,這是瀑布的下端,即將落入河道的時候,所以“飛流直下”是一個完整的水流下落過程。
至于“三千尺”,固然用了夸張的手法,但說實話,夸張是最沒有技術(shù)含量的藝術(shù)手法,尤其是這種數(shù)詞夸張,如三百杯、三千尺、三千丈,那都是信手拈來,吹牛誰都會,而為何李白的夸張就那么奪人眼球呢?其實,真正好的夸張不在于吹出去多遠(yuǎn),而在于吹出去多遠(yuǎn)之后都能拉得回來。也就是說夸張先讓你不信,后讓你信,這就造成了巨大的聯(lián)想空間和情緒上的跌蕩。“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也很荒謬。但緊接著說:“疑是銀河落九天”。天上的銀河,無論怎么形容它的廣闊遼遠(yuǎn)都不過分吧,所以這又在情理之中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