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跨文明對話的紐帶——漢學,追述、演繹跨文明的交流史。
在文明與文明的對話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照亮彼此的心靈。八集大型文化紀錄片《紐帶》5月17日起晚8點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小編提醒:可登錄央視網(wǎng)紀實臺觀看完整視頻哦。
Sinology,漢學,世界各國關于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研究。
地球是圓的,這是近代化以來人類才逐漸認清的事實。在此之前,世界,曾經(jīng)是一個個各自獨立的文明體。隨著跨文明交流的深入,世界,才真正成為世界。而其它文明體與中國之間對話的紐帶,就是漢學或中國學。
日本在14世紀開始形成漢學,距今已有700年;利瑪竇于1582年入華,他所象征的歐洲傳教士漢學亦有400余年;1741年俄羅斯圣彼得堡科學院誕生了第一位漢學教授,代表東正教文明的漢學已近300年;從1814年法蘭西學院設立第一個漢學教席開始,學院式、專業(yè)化的漢學,已經(jīng)走過了近200年的歷程;將漢學擴展為全方位中國研究的美國中國學,興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至今,也已有60多年的歷史。
在漫長的中國與其它文明交流史中,誕生了璨若星辰的漢學大家:利瑪竇終老中國,為歐洲系統(tǒng)介紹了中華文明,也為中國介紹了歐洲的自然科學;馬若瑟翻譯的《趙氏孤兒》,成為了伏爾泰《中國孤兒》的藍本;李約瑟1954年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史》,轟動西方漢學界,他說:“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登場前十多個世紀,中國在科學和知識方面的積累遠勝于西方”;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史》,今日美國諸多有影響的中國學專家,皆出于其門下。等等。
因此,當漢學在世界范圍內介紹中國文明、營構中國形象、并以此影響到不同文明對中國的理解時,中國理應對漢學更加關注。用各種文字寫的這些關于中國的研究著作,在世界各地出版。中國的學問,已越出國界成為一種世界性學問。在這樣的情況下,回顧歷史,顯得緊迫且意義深遠。
《紐帶》,穿越歷史,溝通現(xiàn)在,指向未來……
第一集 誕生,當西方遇見東方
這一集主要敘述漢學或者說傳教士漢學的產生。有兩個關鍵詞:相遇和誕生。相遇,是指以外國傳教士為媒介,兩個文明體的互識互動。其中既有因文化差異而激發(fā)的緊張沖突(如禮儀之爭),也有文化之間的互補合作(如傳教士與中國文人之間的詩文唱和與合作)。誕生,則是指漢學的產生。
內部的邏輯構成、或者說故事推進的動因,由羅明堅、利瑪竇等來華傳教士撰寫的筆信札記和翻譯的儒家經(jīng)典被帶回歐洲的兩次傳播為線索,著重講述十六、十七世紀早期來華傳教士在華的活動,尤其是他們學習中國語言文化并將儒學典籍西譯外傳所產生的影響。大體時間從明末的沙勿略來華,截止到1721年康熙宣布禁教。著力點是傳教士為什么要向西方介紹中國、乃至翻譯中國的典籍?怎么做的?內容是什么?
第二集 用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
這一集,主要敘述漢學在西方啟蒙運動中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18世紀歐洲漢學熱興起的原因。這幾乎是一個被世界遺忘的事實。
敘述的出發(fā)點,還是以漢學家和漢學為主,兼顧西方一些大的啟蒙思想家和他們對漢學的利用。關鍵詞是:點亮。所以,它依然是一個流動的、層層遞進、層層深入的過程。
換一個思路看,這一集可以說是“聲東擊西”。為了強化漢學的作用,把著力點放在啟蒙運動的幾個重要思想家,如萊布尼茨、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的身上,通過他們找相應的漢學家及其漢學著作。
但我們最后的進入方式,依然是以漢學和漢學家為主。比方說萊布尼茨,一定是從傳教士白晉帶出。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在于早期隨傳教士赴歐洲的中國人,他們當時受到在華傳教士影響,已然皈依基督教,同時他們自幼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及中國典籍的熏陶,所以,他們對啟蒙運動時期的漢學家以及思想家深入了解中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一集依然是兩條線的交織。一條是漢學的發(fā)展,這是主線;另一條是啟蒙運動的發(fā)展,這是輔線。但最終的結果,是二者的交叉。節(jié)點放在歐洲啟蒙運動完結,中國形象開始惡化,即漢學將要轉折結束。
第三集 抽刀斷水水更流
這一集的核心,是漢學的建制?;蛘哒f是職業(yè)漢學家的出現(xiàn)、以及漢學進入專業(yè)研究階段的敘述。
在18世紀末,教皇克萊孟十四世解散耶穌會;清政府禁教,禁止洋人學習漢語。在中國的傳教士漢學研究在客觀上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中西方的實質性交流出現(xiàn)停滯。在點亮西方后,伴隨著西方的逐漸強大,東方的中國開始被西方描述為停滯的帝國。
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漢學開始真正成型,并進入學院。
像雷慕莎、儒蓮等大家,漢學對他們而言,已經(jīng)不再局限在漢學的框架,純粹是一門學問。正因如此,漢學研究在其深度和廣度上,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突變。
從1814年法蘭西學院設立漢學教授起,之后歐洲各國都陸續(xù)都開始了職業(yè)漢學研究,使得漢學走上了正規(guī),涌現(xiàn)出一批杰出的漢學家。
第四集 搶回去的學問
中國的衰敗,給漢學研究提供了另外一個契機。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中國淪落為半殖民地。全世界的學者與探險家可以自由地前往中國領土從事考察。許多漢學家同時也是探險家。
而法國漢學家們則因法國遠東學院,而可以更加便利地在中國進行考察活動。其中,雖有像沙畹、馬伯樂等的學術性考察,但也不乏像斯坦因、伯希和這樣的掠奪式探險,我們要辯證地對待。
毫無疑問,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是文物大盜,但當他們將中國的寶貝不擇手段地拿回去之后,他們又是當之無愧的專家甚至是文化傳播者。
漢學走出象牙塔,開始了實地考察和典籍研究相結合的歷程,真實與親身經(jīng)歷,也解釋了漢學研究自二十世紀初的新特征?;蛘呖梢赃@樣表述:漢學研究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
第五集 雙頭鷹,凝視著東方和西方
這一集的主要內容,是俄羅斯?jié)h學的發(fā)展。作為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國家,俄羅斯,一面注視著西方,一面又緊密注視地著東方。
通過俄羅斯一代又一代漢學家們的故事、以及他們的研究,展現(xiàn)俄羅斯?jié)h學在三百年漫漫發(fā)展道路上,逐步擺脫西方漢學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漢學,獨樹一幟于國際漢學領域的軌跡。
雙頭鷹,在歷史的道路上,吮吸著東、西方先進的養(yǎng)分,逐漸羽翼豐滿。俄羅斯?jié)h學為雙頭鷹的騰飛,指引著方向。
第六集 盡天命,以成人事
不過,日本從傳統(tǒng)漢學到中國學的發(fā)展歷程,對今天的中國而言, 也可能更有現(xiàn)實意義。因為,日本曾經(jīng)有過一千多年吸收華夏文明的過程。甚至,連日本人也自詡:真正的中國文化在日本。
但我們的切入點,是從一個疑問開始的。當日本經(jīng)過明治維新,已經(jīng)成為列強中的一員的時候,當甲午海戰(zhàn)之后,整個中國已經(jīng)徹底趴下的時候,為什么日本的漢學家卻將目光投向中國?他們研究中國的目的,究竟是為了解剖中國,還是為了界定自己?他們的結論又是以什么樣的軌跡發(fā)展的?
中國學,在日本的意義何在呢?
第七集 中國學,別開生面
美國對中國的研究、即美國中國學,起源于19世紀中葉的傳教士漢學研究。與歐洲漢學相比,美國中國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進入20世紀后來居上。二戰(zhàn)以后,在費正清等人的開創(chuàng)下,美國中國學逐步脫離歐洲漢學傳統(tǒng),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發(fā)生了質的變化,演變?yōu)橐詺v史研究、政治研究、經(jīng)濟研究、社會研究為主要內容的當代中國的研究。
進入70年代后,美國中國學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對當代中國的研究,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觀點對世界各國都有一定影響。研究的重點從傳統(tǒng)中國轉向現(xiàn)當代中國;研究特點是跨學科、跨專業(yè),將歷史學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結合起來;研究內容涉及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等各個方面。
至此,傳統(tǒng)漢學出現(xiàn)分野,向中國學轉變,別開生面。
第八集 文化的基因庫
2002年,漢學家施舟人提出了“文化基因庫”的理念,認為文化與文明的多樣性,如同生物的多樣性一樣,應當?shù)玫饺澜缰匾暫捅Wo。
十九、二十世紀西學東漸,拋棄東方,已經(jīng)是世界性的潮流。但一種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畢竟不是說滅就滅,說斷就斷。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西方文明遭受空前的危機,西方的有識之士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東方,希望從東方的古老智慧寶庫中,挖掘出能夠救治現(xiàn)代疾病的藥方。
癡迷中國的漢學家們一批又一批地來到中國、扎根中國,他們或是外交官,或是科學家、作家、藝術家。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的文化基因,作為世界文化基因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學理性和哲學思考上得到了全方面的加強。
過去,正在向未來延伸……
-------------------------------------
下載CBox央視影音觀看更多內容
http://download.cntv.cn/app/cbox/index.html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