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那一套聽起來很正確的東西,在戰(zhàn)國之世是行不通的,就是到今天也從沒有真正行得通過,這一點筆者已經(jīng)反復論證了好幾次,但雄辯的亞圣孟軻可不這么認為,并且對于在魏國推行他的仁治理論非常執(zhí)著。
亞圣孟子
糊涂先生魏罃活到八十一歲壽終正寢,比他小十九年,勵精圖治的嬴渠梁已經(jīng)在黃土里等他了十九年,所以說,有時候糊涂點也不全是壞事。魏國的政權平穩(wěn)過渡到了魏罃?shù)膬鹤游核玫氖种?。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周游列國的孟子希望在魏國的新朝里有一席之地。趕緊來前來與魏嗣見面。這一次見面,很不愉快。
十七年前,和魏嗣他爹論“仁義”時,他爹雖然明顯不屑,但好歹給面子最后叫了一聲好。但這一次,孟子估計連禮節(jié)性的叫好都沒得到。
于是他一出門就對別人說:“魏嗣這個人啊,從遠處看著就不像做國君的料,走到他身邊也感受不到為君的威嚴。我跟他一見面,他突然就問我天下怎么才能安定,我于是告訴他,只有天下統(tǒng)一了才能安定,他又問我,誰能使天下統(tǒng)一,我告訴他不愛殺人的人能使天下統(tǒng)一,他便問,誰將追隨一個不殺人的人,我告訴他,天下人都愿意跟隨,這就像七八月間干旱的禾苗遇到傾盆大雨就會生機勃發(fā)一樣自然而然,誰都無法阻擋。”
馬懸敵首的秦軍將士
將自己的理論比喻成久旱的甘霖,可見孟子的口才確實了得。要不是有以人頭為軍功的虎狼之秦最終統(tǒng)一天下的事實擺在面前,筆者差點就信了他的鬼話,但在戰(zhàn)國的血與火中成長起來的魏嗣可不像筆者這么天真。聽完孟軻的話,魏嗣說了些什么,我們無從知道,但是從孟軻一出門就恨不得要罵娘的架勢看,大概不是什么好聽的話。
難道是為了用事實證明孟軻說的是鬼話?剛聽孟軻聊完了不殺人,魏嗣就積極參與到殺人的活動中。魏、楚、趙、韓、燕五國聯(lián)軍攻秦,打到函谷關下(今河南省靈寶市函谷關鎮(zhèn)王垛村),由于各國各懷鬼胎,又被秦軍一波反攻打的四散而逃,看來,光有實力還不行,人心不齊是硬傷啊!
十六年前,當?shù)弥翘K秦資助自己入秦后,張儀說了一句話——“替我感謝蘇秦兄,蘇秦兄在,我張儀不敢造次。”
后來在國際外交中變成了徹頭徹尾的騙子的張儀,這一次堅守了自己的承諾,直到蘇秦在齊國遇刺之后,他才開始了他的連橫大業(yè)。這可能也是為什么太史公會有秦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的說法。
張儀劇照
此時的張儀,正在魏國做丞相。他對魏嗣說到:“魏國土地不過千里,士卒不過三十萬,四戰(zhàn)之地,無險可守,在與楚、韓、齊、趙接壤的地方守衛(wèi)邊境就需要不下十萬人,由此看來,魏國本身就是個戰(zhàn)場。六國合縱后,在洹水邊結為兄弟??墒牵脒^沒有,就算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也會為了爭奪財產(chǎn)而互相殘殺,更何況合縱條約只是建立在已經(jīng)死去的蘇秦這個反復之人的游說中,條約最終必將是一張廢紙,這是明擺著的。如果大王您不與秦國結盟,秦國進攻河外,占據(jù)卷地和酸棗,再奪取衛(wèi)國的陽晉,如此則趙國無法南下,魏國無法北上,合縱無從談起,魏國就真的危險了。希望大王您考慮清楚,早做打算,且先允許我辭職?!?/p>
魏嗣大概是覺得五國聯(lián)軍都被秦國打敗,如今,蘇秦也死了,合縱之約已名存實亡,于是便聽從了張儀的建議,讓他到秦國去處理結盟事宜,張儀到了秦國,又做回了秦國的國相。
張儀回秦后一年,碰上了巴國和蜀國打的不可開交,都向秦國告急,嬴駟想乘人之危,占領蜀國,可是蜀國道險路狹,自古難行,并且一旦出征攻蜀,韓國很可能會出兵騷擾,因此猶豫未決,向大臣們征求意見。
司馬錯劇照
司馬錯表示支持伐蜀。憋了十六年,正準備大展拳腳的張儀卻主張不如直接攻打韓國,他對嬴駟說到:“我們先與魏國結盟,再與楚國為善,然后出兵三川之地,攻占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和宜陽(今河南宜陽縣),兵臨周王室城下,奪了周朝的九鼎,取走天下的圖文和戶籍資料,挾天子以令天下,誰敢不從?這才是帝王之業(yè)。我聽說,名位要在朝堂上爭取,利益要從市場上獲得,如今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朝堂和集市,大王您不在此處用力,卻跑到大山里跟戎翟拼搶,實在不像是要成就帝王之業(yè)的樣子啊。”
張儀話音剛落,司馬錯馬上反駁到:“并不是像丞相所說的這樣,我聽說想要國家富強就要盡力擴大土地,想要兵強馬壯就要使子民富裕,想要成就帝王之業(yè),就要盡力使仁德的名聲遠揚四方。做到了這三點,帝王之業(yè)自然水到渠成。如今秦國地方狹小,人民貧苦,要成就帝王之業(yè),我希望大王您從簡單的事情做起。蜀國是西邊的戎翟之首,但正處于戰(zhàn)亂之中,民不聊生。此時以秦國的軍隊去攻打蜀國,就像驅趕豺狼去抓羊一樣簡單,占領了他的土地可以增大秦國的疆域,奪取他的財富可以使秦國的子民更加富裕,并且我方傷亡不會太大,蜀國就會臣服。占領一個國家,而沒有人說我們暴虐,獲得巨大的利益而沒有人覺得我們貪婪,最后還可能在天下間獲得禁止暴亂的美名,可謂是一舉多得,名利雙收。但如果我們攻打韓國,并劫持周天子,落下惡名不說,還不一定能獲得什么好處。師出無名,并且攻打的還是諸侯都不愿意看到我們攻打他的韓國,實在是太危險了。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周王室是天下的共主,韓國是齊國的盟國,一旦周王室感覺有丟失九鼎的危險,韓國覺得三川之地難以保全,必然會聯(lián)合齊國和趙國向楚國和魏國尋求自保的方法,如果周王室將九鼎送給楚國,韓國將三川之地送給魏國,我們完全無法阻止。這都是巨大的風險,完全無法控制,遠不如伐蜀穩(wěn)當?!?/p>
嬴駟劇照
聽了司馬錯的分析,嬴駟終于下定了決心,起兵伐蜀,十個月就拿下了蜀國,將蜀王降為侯爵,并讓陳莊去蜀國當丞相主持政務。吞并了蜀國以后,秦國變的更加富強,傲視諸侯。
孟軻和張儀二人,就是在自己的學派中,也是出了名的能言善辯,跟我等凡夫俗子比起來,可謂是霄壤之別,但在以上的故事里,他們都先后折戟沉沙,未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當時的客觀局勢使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我們也不該忽視。那就是他們都犯了我們普通人溝通時常犯的毛病——不顧對方的訴求,自說自話。
亞圣老先生咱就不說了,畢竟他一貫如此,筆者幾乎毫不懷疑,今天要是誰能讓老先生重返人間,他大概不會關心現(xiàn)在是什么時代,開口還得跟你談一番仁義道德。但張儀犯了這樣的錯,其實是讓人有些意外——難道是為了實踐對蘇秦的諾言,忍了十幾年,憋的亂了方寸?
嬴駟起了伐蜀的念頭,是因為當時巴蜀相攻,秦國有了漁利的機會,而不是為了打仗而打仗,他猶豫的是打不打蜀國,他擔心的也只是伐蜀過程中韓國的騷擾,而絕沒有伐韓的意愿。就算最終不伐蜀,嬴駟也不會因為巴蜀之亂而貿(mào)然去攻打與此事毫不相干的韓國。這就像鷸蚌相爭,你唯一會考慮的是是否該趁機將鷸蚌雙雙拿下,而不會想著該不該把和你一起打漁的鄰居揍一頓——雖然他有可能趁你抓鷸鳥和河蚌時從你簍子里偷幾條魚。
雄辯的張儀,想借著嬴駟對韓國的些許擔心,而忽悠他在時機未現(xiàn)的情形下貿(mào)然去攻打韓國,實在是小看了這個殺了商鞅卻不廢秦法的精明王者。除了司馬錯說的那些理由之外,作為后來者的我們,更容易看清伐韓的不可行。
要知道,此時距秦國最終拉開滅六國之戰(zhàn)的序幕——長平之戰(zhàn),還有五十六年之久,而秦國滅韓國置潁川郡,更是在長平之戰(zhàn)后三十年。當時的嬴駟可謂是即沒有滅韓的意愿,也沒有滅韓的實力。張儀以帝王之業(yè)為誘惑的鼓動毫無效果,也就不奇怪了。
長平之戰(zhàn)
《漁樵資治通鑒之二十一:孟子和張儀兩個互相看不慣的人犯了同樣的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