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xù)讀《資治通鑒》周紀三
今天分享公元前316年,秦國廟堂之上發(fā)生的一場戰(zhàn)略討論。
故事的主人公:秦惠王,張儀,司馬錯。
張儀,曾經(jīng)是秦國的國相,打破六國的戰(zhàn)略聯(lián)盟后,再一次歸秦做了國相。
司馬錯,一個無甚名氣的將領(lǐng)。
討論之事:位于秦國南邊的巴國和蜀國打起來了,都來向秦求援。張儀建議打韓國,司馬錯建議打蜀國。對于伐韓還是伐蜀展開了討論。
最后秦惠王選擇伐蜀,大獲成功。
先來看原文:
巴、蜀相攻擊,俱告急于秦。
巴、蜀是挨的挺近的兩塊地,都在秦國的西南部。兩地互相攻擊,打起來了,都來向秦國告急求救。
秦惠王欲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猶豫未能決。
秦惠王想出兵討伐蜀國,但顧慮道路險峻難行,韓國又可能來侵犯,所以猶豫不決。
司馬錯請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蓖踉唬骸罢埪勂湔f?!眱x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span>
司馬錯建議秦王仍舊出兵伐蜀,張儀卻說:“不如去征討韓國?!?/p>
秦惠王說:“請談?wù)勀愕囊娊狻!?/p>
這點上,我們能看出秦惠王的心胸。雖然心里有了偏向,想伐蜀,但還是用心傾聽,請告訴我你的想法。這種能夠讓下屬把話說完的領(lǐng)導(dǎo),都是好領(lǐng)導(dǎo)。
張儀便陳述道:“我們應(yīng)該與魏國、楚國親善友好,然后出兵黃河、伊水、洛水一帶,攻取新城、宜陽,兵臨東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權(quán)的九鼎和天下版圖,挾持天子以號令天下,各國就不敢不從,這是稱王的大業(yè)。
張儀開門見山說了自己的想法,說了自己的戰(zhàn)略主張,然后又補充了一句: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翟,去王業(yè)遠矣。
我聽人說,要博取名聲應(yīng)該去朝廷,要賺取金錢應(yīng)該去集市。現(xiàn)在的黃河、伊洛一帶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爭雄,反倒糾纏于遠方的戎狄小族爭斗,這可不是帝王的大業(yè)??!
不得不說,張儀的口才好啊,聽上去能讓人熱血沸騰。
去關(guān)鍵的地方,打最大的仗,贏最大的勝利,你不爭核心的地方,反而打邊邊角角,和霸業(yè)相差太遠了!
但是面對張儀的強詞,司馬錯直接否定了。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欲富國者務(wù)廣其地,欲強兵者務(wù)富其民,欲王者務(wù)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什么意思呢?我聽說想要使國家富強必須先開拓疆土,想要使軍隊強大必須先讓老百姓富庶,想要一統(tǒng)天下必須先樹立德望。這三個條件具備,帝王大業(yè)也就水到渠成。
簡單說,司馬錯就三個觀點:富國、強兵、民心所向。
接下來,司馬錯又說了:今王地小民貧,故臣愿先從事于易。
您看看,我們現(xiàn)在地小民貧,所以我覺得,我們應(yīng)該先從容易的事做起。
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長也,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
蜀國,是西南偏僻之國,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領(lǐng),政治昏亂,如同夏桀、商紂;以秦國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樣。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擴大秦國疆域,奪取它的財富可以贍養(yǎng)百姓,而軍隊不須有大的傷亡就可以使蜀國屈服。
司馬錯接著說: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四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我們攻下一個國家,而天底下沒有人認為我們殘暴。因為他們自己國王就殘暴,因為他們跟他們的鄰居就打的頭破血流。
我們只是去幫助平亂而已。拔下這一個國家,我們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錢、土地、人民。我們獲取了廣泛的利益天下人也不認為秦國貪婪,我們一舉兩得、名利雙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譽。
接下來,司馬錯繼續(xù)指出了張儀伐韓方案的不足: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今天你打韓國,把天子劫走,這是惡名。況且也不見得有什么實際利益。蒙受不義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險的!
關(guān)鍵的關(guān)鍵是什么?是不一定能贏,冒著不仁之名,去攻打天下人不愿意你攻打的地方,冒的風(fēng)險太大,這個風(fēng)險跟回報不成比例。
臣請論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將二國并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謂危也。不如伐蜀完。
司馬錯接著說,讓我細說其中的原因,為什么有風(fēng)險,為什么不好打: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齊國,是韓國的親睦友邦。
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韓國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帶領(lǐng)土,兩國將會齊心合力,共同謀劃,求得齊國、趙國的援助,并與有舊怨的楚國、魏國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給楚國,把土地割讓給魏國,對此,大王您只能束手無策。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所在。所以,攻打蜀國才是十拿九穩(wěn)的上策。
王從錯計,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貶蜀王,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
秦惠王聽了司馬錯的建議,決定伐蜀。十個月打下了蜀。回顧前面司馬錯說的,秦伐蜀如狼驅(qū)羊群,即使在這種實力懸殊下,還打了十個月,可見,如果聽張儀的攻韓,秦國還不一定能贏。
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在秦國拿下蜀國之后,秦國日益強盛,再也看不起其他諸侯了。
“不如伐蜀”,讓我們看到了整個戰(zhàn)略最關(guān)鍵的思想,就是在你沒有足夠強大之前,一定不要去競爭存量。先做簡單的,累積資本,再去競爭。
#講好中國文化#
圖源網(wǎng)絡(luò),侵刪致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