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八百年,西東分兩頭,西頭一個周,東頭一個周。
前周威猛霸氣,后周弱弱小受,除了名頭好聽的天下共主,中原之實權皆無,不過可有可無之吉祥物。
(周朝版圖)
周平王其人,無疑是一個悲催的角色,繼承老爹周幽王的位置,坐上去的時候就是一個燙人的椅子,這椅子之所以滾燙,除了自己老爹不爭氣之外,也和國家實力有關。
周幽王的不爭氣,人所共知,一出烽火戲諸侯,就讓我們知道了一個無聊帝王的胡作非為。
周幽王確實愛褒姒,但是烽火戲諸侯之說,實為子虛烏有,不過后世文人為了掩蓋帝王之失德而嫁禍女人的慣用手法。
以史為鑒,這樣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妹喜,蘇妲己之流都是前輩,楊貴妃,陳圓圓之流皆是后輩。
(紅顏禍水皆背鍋)
可是可悲又如何,這天下該亂還是要亂。
經(jīng)歷過驪山的一場烽火,這周朝在犬戎攻擊還有繼承人混戰(zhàn)之后,一蹶不振卻是事實,后續(xù)登場的周平王,也不過是隨著勤王的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之下,而成的新王而已。
雖然這新王周平王還是王,還有天下共主的帽子。
但是實力那就是慘不忍睹了,西周原本的千里江山,大部分都成了異國他鄉(xiāng),換了主人,這新主就是制造驪山之烽火的鄫國(今河南方城)和西夷犬戎。
(犬戎的入侵)
東到滎陽,西鄰潼關,南抵汝水,北到沁水南岸。
四角合圍之后,地方不過600余里,還地形狹窄人口稀少,就實力而論不過中等諸侯國大小。不僅如此還時刻受到西邊犬戎的侵襲,可謂朝不保夕。
為了國家的安全,無奈的周平王一繼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求助與當時還不是大國的秦國,幫助自己遷都洛邑(今洛陽),當時幫助周王的除了秦王還有后來的春秋小霸鄭國和春秋大霸晉國。
(周平王東遷大國變小國)
秦國也因為這一場動亂,登上歷史舞臺。
幫助周平王東遷的秦國國君秦襄公在打擊犬戎時候,特別用心,還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獲得的回報就是,岐山以西的周朝故地。
按照周平王的說法是:
“西戎兇惡無道,掠我岐豐土地,秦國如能趕走西戎,則秦占之土,皆歸秦所有。
拿著周王的尚方寶劍,原本是部落狀態(tài)的秦國,就此通過攻伐,在周朝故地成就了自己的國家。
不知這周朝先主亶父,還有壯大周朝的文王武王,面對不肖子孫該作何感想。
(春秋開始)
春秋時期,從平王東遷到三家分晉持續(xù)200多年,在這200多年里,歷經(jīng)五個霸主。
這春秋五霸一般而言有兩種說法!
《史記索隱》所說之春秋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所說之春秋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其實與國家實力而論,以上兩中說法可謂各有道理。
不過我個人看法而言,這春秋名副其實的霸主,其實不過三國。
(五霸紛爭)
齊國首霸,根源當然是姜太公底子打的好,濱海之利,鹽鐵之富,讓齊國潛力無限。
又恰逢時代契機,天下諸侯皆沒有爭霸概念時候,配合一個絕世明相管仲的橫空出世,再加上一輪又一輪經(jīng)濟改革,讓齊國一躍而起,借助周王大義成就霸主之位。”尊王攘夷“的口號之下,當然無望而不利。
晉國之強,皆在地利,占據(jù)中原大地最繁華之所在,人口眾多,耕地眾多,與古典時代而論就是最佳的戰(zhàn)斗力,借助明主之存在,不強大都不行。
楚國之強,皆在被嘲諷后的反擊,楚人在當時之待遇,與各國而言,確實不堪,除了廣受非議群嘲之宋國,春秋各國,大多數(shù)都看不起楚國,也因此才有楚人的不服和叛逆。這叛逆之舉包括早早稱王,和周王對壘。
也因這廣泛的歧視,讓楚國民心漸齊,雖然后續(xù)戰(zhàn)國時期不如此,可春秋時代,楚國因此而強大,卻是不爭事實。
(楚國八百年)
至于那小字輩的宋國,仁義霸主不過是笑話。
越王吳王也好,不過輝煌十來年,又哪能比肩?
公元前643年,春秋首霸齊桓公因為齊國五子登先,互相征伐,誰也不管自己老爹,悲催的餓死。
齊國的霸業(yè)也因為齊桓公的去世而成了過眼云煙,一去不返。
留下的不過一個動亂的國家和一個空缺的霸主之位。
霸主之位空缺當然會引發(fā)新的野心家窺伺,這野心家除了不甘于失敗的齊國,還有南方的強國楚國,至于晉國,那個時候還在內斗,即沒機會也沒實力窺伺。
趨勢之下就會有導向。
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最早感受到天下形勢變化的無疑是夾在齊楚之間的鄭國。
鄭國可謂居與天下之中的國度,下鄰楚國,左邊是曾經(jīng)的老大周國,左上是晉國,上面隔著幾個小國后是齊國。
齊國霸業(yè)萎靡,周國靠不上,晉國還在內訌,其他小國自身難保。
這樣的國際形勢,讓當時主政的鄭文公有點心慌,原本又齊國撐腰,他不怕楚國,可是齊國亂了,以吞并為樂的楚國難保不趁人之危啊。
(齊桓公和管仲)
于是就立馬改換門庭,親自跑楚國去朝覲楚成王。
那個時候,曾經(jīng)的天下霸主,齊桓公還尸骨未寒,看著自己曾經(jīng)照顧的小弟如此舉動,估計心里拔涼拔涼的。
可惜人死萬事休,說啥也沒用了!
楚國慷慨的接待了投誠的鄭文公,主政的楚成王還非常大方的給了鄭文公一千斤銅錠。
這禮物可不是白給的,那個時候銅就是錢,這是顯示國家實力啊,并和鄭文公約定,這給你的銅,別產(chǎn)武器了,只能做禮器。
也算友好條約的附帶條件吧。
拿著這巨額財富,鄭文公心滿意足的回國了,臨走還念念不舍,這楚國南蠻子真有錢真大方。
經(jīng)過鄭文公游楚國的一番宣傳,無數(shù)國家看到了機會和依靠還有發(fā)財之道,于是很多小國都來了。
(爭霸總在變)
如果事情按照如此劇本走下去,其實也是其樂融融的場面。
楚國有錢,有實力,大家有好處,其實霸主給楚國也沒啥。
可架不住有人不服氣啊,這不服氣的就是以齊國霸業(yè)繼承人自居的宋襄公。
他看不下去南蠻子成霸主,成規(guī)則制定者,于是憤而發(fā)兵攻打鄭國,鄭國一看你居然打我,馬上呼叫老大楚國。
講義氣的宋襄公腦袋比較軸,半渡而擊不愿意,上岸而擊而不愿意,最后等楚軍列好整列,宋國軍隊居然一觸即潰了。
就這樣的玩意,如何成的春秋霸主,我不懂??!
宋國一觸即潰,宋襄公也隨之一命嗚呼,成了浮云。
就公元前637的國際形勢而言,中原各國,爵位最高的被打敗了,實力最強的在內亂,晉國后來的霸主晉公子重耳還在秦國滯留。
(泓水之戰(zhàn))
可惜的是,這個時候楚國卻自亂陣腳,功敗垂成!
引發(fā)這一切的原因也很直接,就是楚國高層的人事變動。
當時的楚國,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令尹斗谷于菟,德高望重到什么程度,執(zhí)政時間長達27年,楚王對其言聽計從。
這人,覺得自己年紀大了,要退休,于是就把自己的官職傳給了親族內的賢者子玉。
子玉其人也是王族之后和斗谷于菟同脈,楚成王一看,這是老臣推薦的,也從善如流的接受了。
(楚成王)
不過對于權力交割而言,當然會有斗爭啊,當時就有人提出質疑!
大夫薳(音偉)呂臣就對斗谷于菟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交給一個毫無經(jīng)驗的新人,你將國家置于何處。
斗谷于菟:回答說,此人有才,我傳賢者有何不可。
大夫薳:“您這樣做,將把國家置于何地?”
斗谷于菟: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仕,其人能靖者有幾?——《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傳》
從這番對話中,可以看出,斗谷于菟傳位子玉,除了這子玉是自己家族的人之外,也有看好子玉才華的成分在內,不算假公濟私。
子玉其人,熟讀兵法,曾經(jīng)也做過武將,由他上位,對致力于擴展的楚國而言,不算壞事,而且他還在討伐陳國的戰(zhàn)斗中,立下大功,順勢而為,楚王都同意,你們反對有屁用?
就這樣,子玉在老臣斗谷于菟的大力支持下,在楚成王的默認下,成了楚國新令尹。
當時看來皆大歡喜的事情,最后卻證明是亂命!
子玉這個人啊,優(yōu)缺點都很明顯,缺點集中在政治品質和私人德行上。
(子玉)
子玉居令尹,為自己坐騎打造了套豪華的裝飾。晉楚城濮之戰(zhàn)前,河神托夢子玉?!靶蓄^獻我,則宋國孟諸之麋賜給你?!?/p>
醒來后的想起夢中河神所言,居然舍不得自己坐騎的裝飾,就連別人勸說她。
死而利國,猶或為之,況瓊玉乎?是糞土也!而可以濟師,將何愛焉?
這子玉都不為所動!
無怪乎后來勸他的人,見他不聽勸都說!
非神敗令尹,令尹不勤民,實自敗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那就是私心太重,格局太小,不以國事為重,這樣的人,又如何能獲得楚國朝野的支持?
而這種質疑,也成了后來決定晉楚霸主爭奪戰(zhàn)的“城濮之戰(zhàn)”決定性因素。
出征之前,楚成王就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在出征前慣例舉行的治兵儀式上,楚成王欽點原來的令尹斗谷于菟閱兵,而不讓令尹子玉閱兵。
面對楚王的質疑,子玉沒有認錯反而在閱兵現(xiàn)場發(fā)起了反擊。
斗谷于菟與睽邑治兵之后,子玉自作主張在蒍邑又進行了一次。
(治兵儀式)
還沒出征,楚國就發(fā)生了君將不和的事情,這和晉國出征前的君臣共濟、勠力同心形成了鮮明對比。
還引發(fā)了楚國朝堂的爭吵,仗還沒打,就內亂,這仗打的好嗎?
出征以后,這樣的事情依然持續(xù),面對晉文公和齊國秦國結盟,聯(lián)手打擊楚國的形勢,子玉依然堅持正面對敵,將楚成王要求保留實力撤退的命令充耳不聞。
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間執(zhí)讒慝之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這段話,在指責同僚蒍賈獻讒言中傷自己的同時,還連帶攻擊楚王不給自己支持。
楚王一聽子玉的回話,憤怒不已。
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六卒實從之—《史記·僖公二十八年傳》
這段話啥意思,不過是說,楚王非常憤怒,卻阻止不了子玉的行動,因為子玉手里有兵。
這“若敖六卒”就是子玉的私軍,是子玉家族若敖氏的宗族親軍,數(shù)目大概在18000人,這數(shù)字占據(jù)了楚國出征總兵力的相當比例,不說一半,三分之一是有的。
楚成王一看,也無奈啊,你非要打,還要用自己的私兵為要挾,收兵不現(xiàn)實,打有危險。
只能賭博了,要賭就賭大點,要是贏了就翻本,于是又派出了自己的衛(wèi)隊3000人增援子玉。
(城濮之戰(zhàn))
在戰(zhàn)斗中,子玉將自己的私兵“若敖六卒”組成自己的中軍,讓楚國其他軍隊組成左軍,將盟國大軍組成右軍。
戰(zhàn)斗打響之后,盟國組成的右軍被晉國下軍打敗,左軍被晉國的上軍中軍夾擊也潰敗了,子玉一看左右軍都敗退,居然命令中軍鳴金收兵。
這就是典型的私心作祟啊,自己的私兵毫發(fā)無損,盟友的軍隊,國家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換誰都要想,你這家伙是不是故意的?
楚成王當然也如此,憤怒的說,你這家伙打敗了仗還有臉回來!
面對楚王的責備和楚國的輿論壓力,子玉在方城山的連谷之地羞憤自殺。
勝利之后他還不忘子玉說道。
子玉死,則楚國無人能夠威脅晉國了。
這話深意何在,不過是晉文公看明白了楚國朝廷格局而已,楚國擁有野心的就是這子玉的家族若敖氏。沒有了雄心勃勃的若敖氏,楚國進取之心將缺失,雖然子玉其人不咋滴,但是這個家族有威脅啊,他不在了,楚國會消停很久。
(楚莊王)
直到一位“三年不明一鳴驚人”的雄主楚莊王時期,才匯聚了宗親和王族的勢力,再次崛起成就了楚國的霸業(yè)。
不過這都是后話了,楚國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國家,一個宗親和王族從不對付的國家。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