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北京師范大學成立120周年,該校于9月13日起舉辦“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珍本展”。展覽包括“歷史館藏珍本(1902—2007)”與“近年訪獲佳帙(2007—2022)”兩大主題,展出館藏古籍珍品50余件。
北京師范大學館藏古籍珍本展
作者 | 丁之涵
歷史館藏珍本(1902-2007)
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聚合舊師大、女師大、輔仁大學歷史館藏,益以民國時期、建國以后多次受贈、訪購、交換,形成今藏古籍規(guī)模,在各大高校中名列前茅。此次展覽,精選歷史館藏珍本近三十種。
宋刻本
古今人論藏書,盡以宋刻為善。宋刻之佳,于文本之正、字紙之美,往往一本而兼有,況其古而稀者為貴。陳展宋刻本二種,一為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兩浙西路轉(zhuǎn)運司刻元明遞修本《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宋王安石撰。今存宋刻王安石文集,尚有紹興間龍舒郡齋刻《王文公文集》,《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僅上海博物館藏一部不全。轉(zhuǎn)運司刻本亦僅存數(shù)部,均元明遞修,館藏本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7214號)。卷內(nèi)宋刻避諱謹嚴,刻字端正,歐體而結(jié)體稍扁,呈現(xiàn)兩浙地區(qū)版刻字在當時的一種變化趨勢。
一為宋開慶元年(1259)福州學官刻元明遞修本《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讀書記》甲集三十七卷乙集下二十二卷丁集二卷,宋真德秀撰?!耙壹隆痹瓱o定本,真德秀歿后,由舊日賓客湯漢搜訂成帙。湯漢時任提舉福建茶鹽事,原擬刊于茶鹽司,因郡文學請,匯各集合梓之,是為學官刻本。此刻完帙,今僅存數(shù)部,皆經(jīng)遞修。檢該本宋刻原版,筆劃呈南宋時期建刻用刀特點,字體在顏、歐之間,而版面舒朗,與建中坊刻不同,此其官刻特色。館藏本鈐“汪士鐘藏”“茶陵譚氏賜書堂珍藏”印,經(jīng)汪士鐘藝蕓書舍、譚鐘麟賜書堂等先后遞藏。
元刻本
元代刻本,坊刻為盛。坊刻之盛,建陽為最。陳展元天歷元年(1328)建安鄭明德宅刻重修本《禮記集說》,元陳澔撰。此書集元代以前各家注疏,以朱熹之說為本,而文字淺近,利于初學。明初御定《禮記》用澔注;永樂敕修《五經(jīng)大全》,《禮記大全》以之為本,遂列學官。鄭明德宅本為本書首刻,館藏本經(jīng)補版重修,選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0274號)。鄭明德宅為元代著名建安書坊,此本在版式、字體各方面都呈現(xiàn)較典型的元代福建坊刻特征。館藏本鈐“繆荃孫”“云輪閣”等印,為繆荃孫舊藏。又有“陳立炎”“古書流通處”印。據(jù)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繆荃孫之子祿保曾以家藏書售于上海古書流通處,此本殆在其中。
另一部元坊刻本,元至正十一年(1351)德星書堂刻《書集傳》,宋蔡沈撰。此書今存宋刻,有國圖藏淳佑呂遇龍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大字本二種。元延祐間,《書集傳》立于官學,元代即屢經(jīng)雕版,德星書堂本之前,已有延祐三年(1316)(佚)、至正五年(1345)明復齋本等。德星書堂本刻非最早,然據(jù)卷前《重刊明本凡例》,知以宋明州本(佚)為底本。有研究指出,此本蔡沈之子作“蔡杭”不作“蔡抗”等處,與宋本、延祐三年本同,獨有佳處。館藏本鈐“周星詒”“季貺”“云自在龕”“陳立炎”“古書流通處”“懷辛齋”“懷辛主人”“曹家騄”“江都曹氏家騄秘籍”“曹聲范印”“曹聲濤印”“黃裳”“黃裳珍藏善本”等印,并有黃裳題跋(未刊)一則,記此書舊藏經(jīng)歷。
元代官刻,要在地方,尤以各路學、郡庠刻書,得學者精校,良工雕版,多有佳刻。
陳展元大德間饒州路儒學刻《隋書》,為元大德江東建康道所轄九路儒學刻《十七史》之一,即所謂“大德九路本”,是元代路學刻本代表,學林稱善者久之。民國間張元濟主持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隋書》即選此刻。元明迭代,各學舊版明初多入南監(jiān),正、嘉年間遞有修版。館藏本版心偶見“正德十年”“嘉靖十年刊”字樣,即其標識。卷內(nèi)修版僅十之一二,而元版多存。鈐“曾經(jīng)東山柳蓉邨過眼印”,為書商柳蓉村經(jīng)手本。柳氏創(chuàng)上海博古齋,清末民國間學者、藏家多與之交。其眼力精到,加鈐本多可寶。展出另一部元大德十年(1306)刻嘉靖遞修本《南史》,行格同前舉《隋書》,版心雖不記刊版地名,亦屬建康道九路本,當時同選為百衲本底本。
兩種九路本外,陳展大德間福州路三山郡庠刻《通志》。據(jù)元劉塤《隱居通議》所載,此書為東宮令下福州路,雕版計萬余?!锻ㄖ尽纷咚未嶉?,福建莆田人,此猶鄉(xiāng)邦先賢典籍,奉諭刊行。今存三山郡庠本多有修版,館藏本版心有“成化十年吏部重刊”等標識。鈐“新樂王書”朱文大方印,曾經(jīng)明室宗藩朱載璽庋藏。
陳展元本,尚有元刻明修本《節(jié)孝先生文集》,為此集今存最早刻本,僅北大、北師大、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共三部,均有明代修版,館藏本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7213號)。此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另著錄有“明嘉靖四十四年劉佑刻本”,繆荃孫舊藏一部,其《藝風堂藏書志》著錄元刻,張元濟《涵芬樓燼余書錄》辨為嘉靖覆宋本。瞿氏鐵琴銅劍樓亦藏一部,卷前手識“明翻宋本”。今二本均在國圖,取勘之,元刻、明翻相肖。按嘉靖時流行翻宋刻,自文本至版式、字體一依舊貌。此本元刻字略帶行書,翻刻亦點畫照舊,較常見者別具一格。
明刻本
古代刻書發(fā)展至明代,如入盛春之園。灼灼齊放,交交爭鳴,明代出版業(yè)的刻書主體、刊本內(nèi)容、雕版技藝、發(fā)行方式等各方面都呈現(xiàn)高度多樣化與成熟化。
陳展明刻本,首先為內(nèi)府刻本兩種:《歷代臣鑒》《歷代君鑒》。前者刻于宣宗元年(1426),后者景泰四年(1453),分別由宣宗、景帝御撰,一選歷代為臣之善可法、惡當戒者傳之,一選歷代賢君之嘉言善行揭明之,惡可警者附末。二《鑒》均大開本,趙體大字寫刻,板式相若,而《君鑒》黑口、板框較粗,墨色亦濃,刻字趙體風格更為鮮明。
趙孟頫《松雪齋文集》,明天順六年(1462)岳璿刻本。此書原有元后至元五年(1339)湖州花溪沈伯玉(璜)家塾刻本,或曰趙孟頫親筆上版。天順年間,岳璿知湖州府,獲元本而加翻刻,字劃版式一一照舊,與元本肖,綴《重刊后序》以示區(qū)別。館藏本為繆荃孫舊藏,佚去重刊序,因誤作元本。按天順屬明前期,刻書風格承元代而來,與前舉嘉靖翻刻元本《節(jié)孝先生文集》固自不同。館藏本鈐“柘湖居士”“烏程蔣維基記”“咸豐庚申以后收藏”“張之洞審定舊槧精鈔書籍記”“無競居士”“荃孫”“云輪閣”等印,經(jīng)何良俊、蔣維基、張之洞、繆荃孫遞藏。
《新刊宋學士夾漈先生六經(jīng)奧論》《六經(jīng)總論》,明成化四年(1468)書林劉氏日新堂刻本,題宋鄭樵撰。此書有“書林劉氏日新堂刊”牌記,卷端題“書林日新劉克常刊行”?!叭招绿谩庇置叭招聲谩?,初為元代建陽劉錦文書坊名,其裔世代承業(yè),延綿有明一代。此刻展示建陽坊刻發(fā)展至明中期初年的版刻面貌。
明嘉靖刻本。嘉靖朝歷時四十四年,鑄就明代書業(yè)的黃金時代。大量翻刻舊本,不僅有功于前代典籍的保存與流傳,也對此后版刻字體、風格等各方面深有影響,并與當時學術(shù)、文化思潮互為交織。
陳展嘉靖本四種,一為嘉靖十七年(1538)元和(今江蘇蘇州)吳元恭刻《爾雅》。此刻無序跋說明所據(jù)底本,其版式半葉八行十七字,白口單魚尾,歐體刻字,是嘉靖前期吳中地區(qū)仿宋體式。清人阮元《爾雅注疏校勘記》稱此本“仿宋刻”“絕無私意竄改處,為經(jīng)注本之最善者,必本宋刻無疑?!鼻寮螒c十一年(1806),版本、??睂W家顧廣圻翻刻此本,為清乾嘉時期翻刻明雕善本之一例。館藏本卷內(nèi)有“瑯園秘笈”“九峰舊廬珍藏書畫之印”“九峰舊廬藏書印”“傅沅叔”“增湘”“藏園”諸印,為王綬珊、傅增湘舊藏。
一為嘉靖三十六年(1557)朱睦?聚樂堂刻《周易集解》。朱睦?(1517—1586),明宗室,萬歷五年舉周藩宗正。藩府刻書為明代獨有,藩王就封,例有賜書;諸王有好學者,雄于財而閑有暇,于是聘通儒精校,雕刊古籍多佳。朱睦?精經(jīng)學,邃《易》《春秋》,嗜藏書,此書亦其學有所好而付諸版。
一為嘉靖二十三至二十四年(1544-1545)孔天胤刻《資治通鑒》??滋熵罚?505-1581),汾州人,嘉靖十一年舉進士,授陜西按察司僉事提調(diào)學校,歷官浙江提學副使,陜西按察使,陜西、河南布政使等,一生主持刊刻書籍眾多,是嘉靖時期重要的學者兼官員型出版家。《資治通鑒》為孔天胤浙江提學副使任上所刊,以其有利士子經(jīng)史治道、擇善多識,可以為鑒。本書為典型的嘉靖時期浙中官刻,底本精良、校理用心,學者許為《通鑒》善本。此刻國圖存另一部為傅增湘舊藏,有章鈺跋曰:“此刻源出天水,佳處極多。沅叔藏之,足以肩隨百衲宋本、興文元槧?!闭J為價值不減宋元舊本。
一為嘉靖三十三年(1554)黃氏浮玉山房刻《唐詩二十六家》,明黃貫曾編。嘉靖以來,伴隨翻雕舊槧的風氣,在刊刻技術(shù)、學術(shù)風尚等影響下,輯纂、選編典籍加以叢刻的出版現(xiàn)象日益普遍,在江南書業(yè)中心的吳中地區(qū)更為顯著。吳縣(今蘇州)黃氏家族為明代吳中文學世家,刻書亦夥。黃貫曾從兄魯曾、省曾,詩文、學問稱名當時,與盛行文壇的復古派諸子均有深交。黃貫曾選唐二十六家詩,于其私人刻坊浮玉山房刻成此書。省曾子姬水為之序,結(jié)合所選詩家持論詩學,別標一幟,實際代表了吳中文學對宗法唐詩的復古理論,發(fā)展至嘉靖時期的一種觀點變化。此刻字體已呈現(xiàn)嘉靖中后期方體字的齊整方正,雕繕尤稱精美?!端膸烊珪婺繀矔肥珍洿藭匆责^藏本為底本。
套印本。萬歷四十四年,吳興(湖州)閔齊伋首次使用套版印刷法印制出版《春秋左傳》。此后明末三十余載,吳興,隨之以吳中、金陵等地,爭相使用朱墨、三色乃至多色套印,一時蔚然成風。套印本以吳興閔、凌二氏最稱著,此外尚有版筑居等十數(shù)家。版筑居坊主傅昌辰石城(今江西贛州)人,設書肆于金陵,所刻書今少存見,概在天啟、崇禎間。陳展版筑居朱墨套印本《毛詩正變指南圖》,據(jù)《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為孤本,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1322號)。
展出另一種萬歷間凌濛初刻朱墨套印《琵琶記》,據(jù)寧藩朱權(quán)(臞仙)原本重雕。臞仙精戲曲音律,自著雜劇十數(shù)種,又富藏書,遇罕秘善本,多加刊刻。凌氏翻雕,經(jīng)濛初、延喜叔侄參訂而成,雖已是明末刻本,然形制古樸,其來有自。卷首單面繡像二十大幅,為名手王文衡繪,鄭圣卿鐫,點畫工致,文采流動,可稱凌本插圖之冠。
插圖本
此次展覽,展出兩種插圖本。一為明刻《三先生合評元本北西廂記》,卷前鐫二十圖,每幅半葉,以圓形月光樣式繪劇中情節(jié),視覺上別有觀劇感。此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國圖、中科院文研所與館藏三部,無牌記。吳希賢《所見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版本圖錄》收錄本有“匯錦堂藏版”牌記,即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著錄“明崇禎間匯錦堂刻本”,為金陵刻本,與館藏此版應有翻刻關(guān)系。一為插圖本《名山勝概記》,在嘉靖何鏜輯《古今游名山記》基礎上增改成帙。附圖一卷,呈現(xiàn)明清間山川版畫工藝水平的新發(fā)展。
特殊印本
展出泥版印本、鈐印本兩種特殊印本。一為泥版印本《精訂綱鑒廿一史通俗衍義》。我國以雕版技術(shù)傳播文字,約始于公元700年的唐時期,并成為此后一千二百年來書籍印刷之主流。北宋,畢昇發(fā)明泥活字法,繼而又出現(xiàn)木活字、銅活字、磁活字等,至民國鉛字排印,活字印刷始終占據(jù)一席之地。而結(jié)合兩種印刷技藝,使用活字字范制成泥版并加以刷印,可稱為“泥版印刷術(shù)”,其運用世間僅見一例,即乾隆初年由新昌呂撫(1672-1742)所撰,并自制泥版印行的《精訂綱鑒廿一史通俗衍義》二十六卷?!把芰x”而外,呂氏又于卷二十五回詳敘自創(chuàng)泥版制法;于書后附《印字物件列后》一篇,記工藝所需用具及用法。則此書不僅為泥版印法的唯一物證,更獨存此種技藝的重要文獻,具有不可取代的文獻、文物價值。一為明邵潛鈐印本《皇明印史》。邵潛(1581—1665),字潛夫,江南通州人,僑居如皋,精字學,工詩文,能篆、隸書,治印取法秦漢而多出新裁,為如皋印派鼻祖。崇禎元年,輯自刻鈐印五百八十四方,“上自開國六王、上公徹侯,以至名臣將相、文學布衣,各刓一印”,成《皇明印史》四卷梓行。二特殊印本皆罕見,分別登第二、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稿抄校跋本
稿抄本為館藏古籍一大特色。陳展四種,分別體現(xiàn)了稿、抄、校、跋,在刻本之外的文獻、文物價值。
清李兆洛、清沈炳垣、繆荃孫校跋清抄本《國朝名臣事略》。此書據(jù)元元統(tǒng)三年(1335)建安余志安勤有堂刊本抄寫,季振宜、張蓉鏡、郁泰峰、陸心源、繆荃孫、沈燕謀等遞藏,李兆洛、沈炳垣、繆荃孫先后題跋。三跋記此書遞藏源流,兼詳經(jīng)校次第。以影元抄本而匯各家校訂于一編,可謂“減真跡一等”,而別有增益。
清劉喜海稿本《金石苑》。劉喜海(1793—1852),字燕庭,諸城人。嘉慶舉人,累官至浙江布政使。嗜金石,官轍所至,搜集無倦,欲以所得五千余種編成《金石苑》一書,以卷帙太多,終未完稿。館藏稿本,包括《金石苑目錄》《長安獲古編》《洛陽存古錄》及歷代雜碑、造像等。內(nèi)有浮簽校注,加嘉慶時地理學家徐松“星伯”印。又鈐“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印,為劉承干舊藏。按《金石苑》稿本別一種,經(jīng)況周頤整理,1917年為上海涵芬樓購得,經(jīng)張元濟審校,擬排印出版而未果,今藏國圖。當時張元濟致劉承干書信,有關(guān)于《金石苑》稿借校事宜,曰:“昨又奉手示,并惠假新得之《金石苑》稿十五冊,又抄印《海東金石苑》兩種,計共十冊。……(其中)如《昭陵碑文存佚考略》《洛陽存古錄題名目錄》并《金石苑》雜稿,共計九冊,與敝處新購各稿多有足資考訂者,擬多留一時,詳加披覽”云云,應即指館藏此本。張元濟校訂《金石苑》,當時曾“另冊記錄”,已佚。幸二稿尤存,可俟將來。
清傅山批點明刻本《劉向說苑》。傅山(1607-1684),字青竹,改字青主,陽曲(今山西太原)人。明諸生,入清不仕,行醫(yī)為生,與顧炎武等交善。青主善書畫,精金石篆刻,喜研小學及周秦諸子,批注有《說文解字》《老子》《莊子》《荀子》《淮南子》等籍,館藏《說苑》即其一種。卷內(nèi)手批朱墨二筆,字體飄灑超逸,誠謂墨跡佳賞。檢其內(nèi)容,多撮一段之主要人物、關(guān)鍵詞句、論述要點旁寫標明,此外涉及文字釋義、內(nèi)容考訂、事物評論等多方面,缺疑處自注,可見其為學興趣與態(tài)度,對傅山研究多有意義。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云南麗江府羅春抄本《妙法蓮華經(jīng)》。此品居展中最為精美奪目,經(jīng)折裝,瓷青紙,泥金寫繪。抄者書法勁秀端麗,卷前佛說經(jīng)像、卷后韋馱護法像造型生動,筆觸細膩。通書金碧輝煌,觸手若新,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4962號)。
清刻本
本展歷史館藏珍品部分,最后殿以清刻本二種。
一為清康熙三十年(1691)張純修刻《飲水詩詞集》,清納蘭性德撰,馮汝玠跋。納蘭性德(1654-1685年),字容若,號楞枷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滴跏迥赀M士。容若工詞,長于小令。其詞以真取勝,其人則情摯近乎癡,其交友得以逾死生。納蘭家族原本顯赫,容若三十早亡,未久父明珠遭劾貶,昔日榮光盡散,身后更罹諑謠,惟故友顧貞觀、張純修二人“相顧太息,泣下不可止”,乃裒刻其詩詠,亟亟期以立言不朽亡者??滴跞昕獭讹嬎娫~集》經(jīng)顧貞觀審定,由張純修梓行,為納蘭詩文集首刻,不僅相對后來諸本是“未經(jīng)改字之初刻”,更是納蘭與其死生友人厚誼之凝煉。館藏本鈐“謙牧堂藏書印”,為容若弟愷功舊藏,馮汝玠跋詳述其得書因緣。
一為英斂之舊藏清刻本《板橋集》,清鄭燮撰。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人。乾隆元年進士,任知縣十二載,罷官歸鄉(xiāng),鬻字畫為生。鄭燮為“揚州八怪”之一,以書畫名世,善吟詠,篆刻亦精。清刻《板橋集》分原刻、翻刻兩大類,原刻又有較初、較后印之別。原刻為鄭燮手書上版,由門人、鏤版能手司徒文膏鐫字,卷首又鋟板橋鈐章多枚。卷內(nèi)字體,鄭氏早年風格之楷書,中年新創(chuàng)之“板橋體”并見。原刻之妙,可謂于攬詠之余,更兼臨池之助。今存《板橋集》原刻之先后印本多有鏟板現(xiàn)象,依次遞增,不外鄭氏自加刪訂,及乾隆以來為避文字獄厄,其后人權(quán)宜之措。館藏于原刻先、后印各具一本,先印本內(nèi),“王國棟”(乾隆四十三年“一柱樓詩案”)“屈翁山”(乾隆三十九年屈大均詩文案)二處字樣皆存,后印本都已鏟去。二本相較,猶見次第。后來翻刻本,多據(jù)原刻之較后印本。然檢“清暉書屋”重刻一流,無“屈均山”字樣,而“王國棟”仍存,其所據(jù)底本或源出二案之間。館藏兩種原刻,先印本已于鄭燮誕辰三百年(1993)之際影印出版,后印者即展出本,《中華再造善本》據(jù)為底本。茲值師大百廿校慶,特舉昔輔仁大學前身輔仁社創(chuàng)建人英斂之先生舊藏,尤見書圃流芳,雋永不散。
近年訪獲佳帙(2007-2022)
在守護歷史館藏古籍的同時,我館也不斷覓訪書林,為館藏續(xù)添佳本。此次選取圖書館近十五年來通過采購、競拍等途徑新獲古籍二十余種,隅舉如下。
唐宋經(jīng)卷
唐中期寫本《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二,陳朝月婆首那譯。黃麻紙,通卷21紙,出甘肅敦煌藏經(jīng)洞,為展中年代最早的展品,2011年購藏。敦煌寫經(jīng)作為我國古代文獻瑰寶,具極高的文物、文獻及書法價值。1900年,敦煌藏經(jīng)洞藏卷初經(jīng)發(fā)現(xiàn),隨即流散,大量經(jīng)卷遭國外探險家劫掠。直至1910年,清學部才將劫余文獻運抵回京。敦煌寫經(jīng)存世數(shù)萬件,《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屬稀見品種。據(jù)計,海內(nèi)外不逾三十件。是經(jīng)足本七卷,記載佛應缽婆羅天王之問,對大眾說甚深般若及其修習之法,為佛教重要經(jīng)典,同本異譯僅有唐玄奘譯《大般若經(jīng)·第六會》,未見有對等梵、藏文本。館藏本抄錄卷二,總長980.1cm。按文化部頒布的《敦煌遺書定級標準》《古籍定級標準》,寫經(jīng)總長達8米可定為一級珍品。采進此件不僅卷長過之,且首尾俱全,書法工致,為不可多得的上品。
兩宋刻《大藏經(jīng)》經(jīng)卷。一為福州東禪等覺禪院刻《崇寧萬壽大藏經(jīng)》本《經(jīng)律異相》(五十卷存卷三十五),梁釋寶唱撰集?!冻鐚幉亍房逃诒彼卧S三年至政和二年(1080—1112),為南方系統(tǒng)漢文《大藏經(jīng)》之首刻。采進《經(jīng)律異相》,存“傍”字卷三十五,首有題記署“崇寧二年(1103)”,即刊刻年份。尾題處印造工匠捺墨記印“福州東禪經(jīng)生□□印造”。經(jīng)本鈐印工名是《崇寧藏》一大特點。經(jīng)卷原裝日本制木盒,鈐“三圣寺”朱文圓章,為日本京都東福寺舊藏。明初,東福寺第五十四世祖剛中玄柔遣弟子來國求藏,當時得大藏二部,其一舍入東福寺,都鈐此圓章。東福寺藏經(jīng)以南宋《毗盧藏》為主,偶夾《崇寧藏》頗可貴。此卷遠自海外流歸,我館得之,登《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02944號)。
福州開元寺刻《毗盧藏》本《法集要頌經(jīng)》(四卷存卷三),天竺尊者法救集,宋釋天息災譯,南宋建炎二年(1128)刻。采進本開卷《法集要頌經(jīng)卷第三》,千字文編號“槐”,經(jīng)文包括“廣說品第二十四”至“相應品第二十九”?!斗灲?jīng)》為北宋新譯佛典,無敦煌等唐寫本。此本未見國內(nèi)善本書目著錄,為海內(nèi)所存最早傳本。鈐“森氏”,為日本版本學家森立之??;鈐“田修之印”,有研究認為屬日本明治后期至大正時期藏家印。
《崇寧藏》《毗盧藏》為我國兩宋所刻首、二部南方系統(tǒng)《大藏經(jīng)》,均開雕于福州禪寺,二藏間尚多淵源。今并收二藏經(jīng)卷,為我館一段訪書佳話。
稀見明清文集
《桂坡集·前集》五卷,明左贊撰,明刻本。左贊(?-1489),字時翊,南城人。天順元年進士,官至廣東布政使。有《桂坡集》傳世。我館采進此本之前,大陸地區(qū)著錄《桂坡集》缺《前集》,僅常熟市博物館存《后集》一部。檢前后兩集,版式、字體一致,內(nèi)容相次,序跋相應,可合為全帙。《前集》冠何喬新、弘治元年彭韶序。據(jù)二序,《桂坡集》為左贊手自編訂,詩詞、各體文八卷并方外稿,總九卷,實包括今本《前集》五卷、《后集》九卷內(nèi)容,與《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十四卷同。何喬新撰左贊《墓表》,載《桂坡文集》三十卷,《千頃堂書目》及史傳方志多襲之,與今傳本卷帙不合?!豆鹌录吩谧筚澤皯锤犊?,《后集》王華(1446-1522)跋曰:“盱江左氏《桂坡集》若干卷,……司寇何、彭兩公亟稱之?!薄肮珱]且數(shù)十載,吾兒(王守仁)方掃楚氛兵燹之余,文字獨存,桂坡之喬木如故。……(仲子愷)又特以文序請。”則跋于王守仁平定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南昌叛亂經(jīng)之后,由左氏仲子請序刊行。據(jù)跋可知,王華所見本有何、彭二序,則并見前后兩集。此時應已增九卷為十四卷,《前集》統(tǒng)樂府詩賦,《后集》文與方外集?!豆鹌录啡?,著錄僅見日本東京內(nèi)閣文庫、臺灣傅斯年圖書館、臺灣漢學研究中心藏數(shù)部。
《甌魯詩草偶存》二卷,清費俊撰,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刻本。費俊(1656-1723),字鶻峰,歸安人??滴醵吣晡溥M士。本年武舉,李光地任主考,殿試拔第一,御定第八。任福建建寧鎮(zhèn)總兵,臺灣事起,力疾發(fā)兵詣廈門,尋奉命編輯《兵書》?!侗畟骷贰痘是鍟贰返扔袀鳎Q儒將?!对姴荨肪硎桌罟獾?、胡會恩、黃夢麟、沈涵、陳恂、陳琰、朱星渚序,都翰林名臣,騷詠才士,交游可見一斑。該本軟體寫刻,康版典型,墨色清潤宜人。此集罕傳,《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僅中科院文研所、復旦大學圖書館藏二部。
《心齋集字詩》二卷《集杜雁字詩》一卷,清張潮撰,清康熙間詒清堂刻本。張潮(1650--?),字山來,號心齋,歙縣人,試舉業(yè)屢不售,遂閉門撰述,編著《虞初新志》等風行于世。設“詒清堂”刻坊,刻己著述及《昭代叢書》《檀幾叢書》等?!缎凝S集字詩》集法帖中字為詩,康熙二十四年(1685)成帙,査士標、鄧漢儀、洪嘉植、方淇藎等序。洪序曰:“(心齋)年未四十著述滿家,獨于臨池書法不逮古人,以為媿?!蝗眨虺鏊T帖字,離而合之為詩,凡數(shù)百篇”,可知撰書緣由?!都叛阕衷姟芳鸥υ姙檠阕衷?,據(jù)卷前朱慎序,先已撰有《集杜樂府》《集杜梅花詩》。采進二集于各家書目未見著錄。館藏尚有張潮《心齋聊復集》,康熙二十一年(1682)詒清堂刻本,亦極罕見,我館與復旦大學圖書館藏二部。今復增此,可謂書緣。
《蘇碧涯遺稿》三種附《碧涯先兄行述》,清蘇正學等撰,乾隆十三年(1748)蒼葭堂刻本。蘇正學(1686-1748),字兆卿。碧江人,雍正元年舉人,乾隆九年令石埭,十一年改德慶州學正。史志稱正學持己清儉,勤恤百姓;喜育人才,諸生之貧者月給錢米。及卒于任,貧無以斂,賴州人厚助,櫬得歸。《(乾?。╉樀驴h志》《(光緒)廣州府志》等有傳,所附《碧涯先兄行述》記頗詳。《遺稿》三種,《宦游草》《陵陽別言》《秋浦驪歌》各一卷,刊于蘇正學卒后同年?!痘掠尾荨焚銎淦缴娫?;《陵陽》《秋浦》二集,為乾隆十年蘇正學自埭入覲,贈友僚士紳、父老子弟詩以留別,而邑人爭相賡頌以志去思,各取“陵陽”“秋浦”指代池州,以命其集。該本行格疏朗,刻字刀鋒銳利,別具特色。此集稀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僅廣東文史館藏一本。采進本鈐“京城馬氏聽境齋藏”“馬英杰”印,俟考;鈐“夷陵盧氏平生珍藏”“盧平之鈐”“枀竹閣”等,為湖北藏書家盧平舊藏。
毀禁文獻
有清一代,文網(wǎng)嚴密,毀禁無數(shù)。易代載籍,日益湮滅。至清末稍稍重見,旋復屢歷兵燹。今得其原本,已謂吉光片裘。
采進《大蔭堂集》不分卷《詠古絕句》一卷,清洪嘉植撰。嘉植字去蕪,順治康熙間歙縣人,以布衣談理學,為名公卿薦舉不就。卷前李澄中序。版心記卷次處缺卷數(shù),所收四十二篇各獨立頁碼,為正式梓行前試印行本。洪氏著作因受乾隆朝“一柱樓詩案”牽連,列入毀禁書目(前舉張潮《心齋聊復集》亦是)。今存洪集,采進刻本之外有清抄本《大蔭堂集》(國圖藏。國圖另藏一種《洪去蕪文集》,篇目及文字近似),與刻本無重見篇目。抄本卷內(nèi)洪嘉植字氏處俱涂墨丁,亦未見違礙字句,可知后出。而刻本內(nèi)悖逆言辭歷歷在爾,宜文字獄厄幸存舊本。鈐“忠州李芋仙隨身書卷”,清李士棻舊藏。
《阮太沖集》一卷,明阮漢聞撰,南明周亮工遙連堂刻本。阮漢聞(約1572-1641),字太沖,尉氏人,明末諸生,霜操高識名重一時。崇禎十四年,李自成陷尉氏,漢聞不忍棄城,被擒,罵賊死。周亮工刻阮集并序之,述其行事,彰其氣節(jié),茲不贅述。明末清初之時,表彰人物,保存文獻,亮工最其著者,曾刻秦京、王王屋(厈)、張林宗(民表)及本集為“天中四君子集”?!度钐珱_集》及漢聞《更臺集》以“詩文內(nèi)俱有悖犯之語”,乾隆時列毀禁書。此集《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收,久以為亡,我館有幸拍獲。鈐“劉乾披沙所柬之金”印。
稿抄校跋本
采進稿本《二硯窩集》不分卷,清鄭勛撰。鄭勛(1763-1826),字書常,號簡香,鄞縣人。勛六世祖溱與黃宗羲(南雷)同出劉宗周之門,交誼深厚;五世祖梁,黃宗羲入室弟子;曾祖性,南雷再傳,承父遺志構(gòu)閣祭奉鄭溱、黃宗羲二先輩,名“二老閣”,庋黃宗羲藏書遺著與世代家藏,時與范氏天一閣齊名。鄭勛幼孤,長而從同里蔣學鏞受《毛詩》《春秋》,得南雷學派嫡傳。后受知大興朱珪,補弟子員,舉孝廉。乾隆六十年,阮元調(diào)浙江學政,謝啟昆遷浙藩,召學者與修《史籍考》。勛以樸學應,協(xié)編《竹垞小志》等。乾、嘉以來,二老閣藏書屢經(jīng)流散,鄭勛乃著力收拾,辟二硯窩以庋藏,并刻行鄉(xiāng)邦先賢文獻多種。鄭勛著述,據(jù)徐時棟作《墓碣》及地方藝文志等,有《鄭氏征獻錄》《梨洲年譜》《二硯窩詩存》《文集》《二硯窩讀書隨筆》《簡香日錄》等,多未刊行。二硯窩于嘉、道年間披火,舊藏新著多所湮滅。今存嘉慶間刻《二硯窩文稿》二卷,亦極罕傳。此外稿本數(shù)種,零星散于天一閣博物館等處。本館采進為文集稿,包括考論文、讀書記、序跋文、紀傳文、壽祭文等,末綴吳錫麟《鄭簡香征士五十壽序》,前冠道光四年周匡一序,為勛晚年請序。全稿抄謄清晰整潔,《書梨洲黃子年譜后》等數(shù)篇略有圈畫改易,大體近于定稿。
稿本《花源村詩屋吟草》,清劉灝撰,楊守敬等跋。劉灝其人及文罕傳,檢民國五修本《青山里劉氏宗譜》,劉灝(1824-1865),譜名騭,原名灝,字閏生,一字粹甫,號小岑。劉灝屬青山里劉氏東二分,始祖澄源世居梁溪,始遷祖豐,明弘治、正德間徙居常州城北花源村。豐有子三,長江、仲潮,后皆卜居青山里,即東大、東二分,三子清留居花源村,為東三分,則劉灝舉始遷地“花源村”命其集。劉灝所在東二分與陽湖趙翼(字云崧,號甌北)家族世姻。檢《劉氏宗譜》,灝四世伯祖鳴鶴長女為趙翼原配,曾祖芳(字可型,號蓉湖)、曾從祖欽(字敬輿,號謙齋)等與翼交善,詩文往來見存《甌北集》。灝父遵燮娶趙翼女孫、翼第六子廷?。ㄗ周嫔?,號海珊)之女,年三十一歿,即灝母。灝任湖南候補通判,護解貴州軍餉,遇賊接仗,積勞病,計軍功,后以勞卒。工繪事,喜吟詠,有《花源村詩屋吟草》四卷(未見),《玉葳蕤室剩草》一卷(同治十一年刻本,南圖藏),《(光緒)武進陽湖縣志》有傳。
采進稿本《吟草》不分卷,錄古今體詩三百余首,卷內(nèi)朱墨圈點、修改、挖補極多,書眉行間著批語,出作者及他人者并有之,夾浮簽數(shù)十紙。稿首末存親友題跋多則及楊守敬跋。書衣自識:“廿年所作,今閱之,絕少愜意之語。雖不無佳什,亦多倚附之詞。嗣后如有所為,當以此作前車之鑒?!眲t《吟草》為早年舊作集。取?!队褫谵ㄊ沂2荨罚c本集重見者四十余首,間有異文,應據(jù)《吟草》刪存續(xù)作而成。
清末謄清稿本《陜西憲政調(diào)查局法制科第一股第一次報告書》,饒智元撰。清末推行新政,清政府在全國范圍內(nèi)全面開展法制習慣調(diào)查活動,為編訂、審核新法律提供符合國情的參考與借鑒。光緒三十三年始,設各省憲政調(diào)查局推行此事,繼而產(chǎn)生法律習慣相關(guān)的大量珍貴一手資料,惜多散佚。采進本為當時報告之一種,由時任憲政編查館諮議員、陜西憲政調(diào)查局總辦饒智元撰輯,分民情、風俗、紳士辦事習慣、民事習慣、商事習慣、訴訟習慣等六類相從,小楷精寫謄清,偶附浮簽區(qū)別小類、標識謄錄情況。該《報告書》尚有南京圖書館藏稿本,可取勘之。
清初抄本《梅花衲》,宋李龏撰。此本影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南宋群賢小集》本抄,明季以來諸家遞藏印記累累。鈐“京兆郡圖書印”“陸廷燦印”“棣華書屋”“幔亭”“平原陸氏藏書印”“吳興姚氏邃雅堂鑒藏書畫圖籍之印”“彥侍曾觀”“古照軒藏本”“枕經(jīng)堂藏”“常熟翁玉甫珍賞”“吳郡曹大鐵”“曹大鐵考藏印”,經(jīng)陸廷燦、姚文田、姚覲元、顧大昌、方碩、翁同爵等名家遞藏經(jīng)眼,末歸吳郡曹大鐵氏。清洗桐齋抄本《栲栳山人詩集》三卷,元岑安卿撰,劉蒼潤跋。此集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岑氏后裔刻本,以原本年代久遠,多失舊貌。劉氏考此本源出舊抄,校注刻本佳處于書眉,添錄考補所得于卷末,使全書益加精善。此二抄,各得抄本賞鑒、考訂之妙。
明清刊本及其版畫
《新鐫出像東西晉演義》十二卷五十回,明楊爾曾撰,映旭齋藏板,步月樓發(fā)兌。該本卷首冠五十葉版畫,每葉雙幅大圖,每幅配題圖小字一句。對應小說分回,每回二幅,共百圖,版畫精美,頗具規(guī)模。相似版畫,又見于楊爾曾所撰另一部小說《新鐫批評出像韓湘子》,天啟三年(1623)武林人文聚刻本。卷前版畫,首葉鐫韓湘子圖附像贊,次大圖十五葉三十幅,各標小題,形制與映旭齋本《東西晉演義》同,而數(shù)較少?!俄n湘子》又有金陵九如堂刻本(行格同映旭齋本《東西晉演義》),據(jù)版畫及“玄”字部分避諱等,應據(jù)人文聚本翻刻,康熙時重修。映旭齋本《東西晉演義》尚有國圖、上圖、首圖、東北師大等藏本,多失牌記,依卷端所題“武林夷白堂主人重修、泰和堂主人參訂”稱“武林版”,認為楊爾曾撰成后本地刻行。按映旭齋、步月樓為明末清初兩家關(guān)系密切的書坊,二者同見于版權(quán)頁,尚有《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新刻全像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等。前者原版為吳勉學刻,轉(zhuǎn)歸金陵蘊古堂、映旭齋;后者翻萬歷三山道人繡梓本。三山道人,學者多考為金陵三山街書坊主。又如萬歷間繡谷吳繼宗刻《劉河間傷寒三書》,金陵刻本,后亦歸映旭齋藏版。統(tǒng)觀翻、刻各書,推測映旭齋、步月樓為金陵書坊,而此刻宜非杭本,卷內(nèi)刻字、版畫,歸屬可待商榷。
清刻藏譯本《般若波羅蜜多八千頌》?!栋闳舭饲ы灐废怠栋闳艚?jīng)波羅蜜經(jīng)》之略本,計三十二章、二十四卷,共八千偈(頌)而得名。藏文經(jīng)為公元八世紀時,印度學者釋迦色那、加納悉地和西藏譯師達碼答希拉等譯?!栋闳舭饲ы灐窞榇蟪朔鸾袒A理論,是研究佛教產(chǎn)生、發(fā)展和釋迦牟尼思想學說的第一難得史料,般若系佛典在西藏最為流行之一種。采進本原分上下部兩夾,存上部一夾。紙質(zhì)厚實,品相上佳,封面黃綾裱夾板。藏文刻板,雕印精工,字跡清晰。多版畫,卷前冠滿版插圖;卷內(nèi)有對稱插圖,如卷首葉兩端均鐫佛像;又有版面兩端、中央各鐫大幅佛像者;隨文插圖,插圖與文字比例協(xié)調(diào)。各插圖構(gòu)思巧妙,版面無論字畫,俱顯莊重威嚴,是清代藏文刊本、佛典版畫之佳品。
以上近年采進古籍,選取部分展品略作介紹。此外尚有元刻零卷《音注全文春秋括例始末》、明嘉靖三十年(1551)宋陽山刻本《明醫(yī)雜著》、明萬歷刻本《混元弘陽飄高祖臨凡經(jīng)》、清康熙刻本《白國因由》、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黃海紀游》《梅花百詠》、清同治三年(1864)夢幻居刻《夢幻居畫學簡明》等,都非易見,乃我館十數(shù)載有心經(jīng)營,加意蒐購所致。
(文章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古籍部)
特別鳴謝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shù)臅r代國學
北京師范大學漢字研究與現(xiàn)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微信號:zhanghuangguoxue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