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與飲食不當關(guān)系最為密切,脾胃是肥胖的病位所在,胃強脾弱是肥胖病的基本病機。胃熱熾盛導致食欲亢進,喜嗜膏粱厚味之品或飲食偏嗜,超過脾的運化功能,造成脾虛。
“肥貴人者多膏梁之疾也”——《素問·通評虛實論》
“膏梁過厚之人,每多痰”——清·張璐《張氏醫(yī)通》
“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而酷烈之氣,內(nèi)蝕臟腑矣”——《針灸大成》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fā),其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素問·奇病論》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輸布精微,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所必需的一切營養(yǎng)物質(zhì)氣血、津液等來源于飲食,而飲食不僅需經(jīng)過口,受納于胃,還必須通過脾的運化,才能將水谷精微之營養(yǎng)物質(zhì)運送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如果脾運健旺,則臟腑氣血充和,所攝取之飲食能夠正常化生精血,充養(yǎng)周生;若脾失健運,脾氣不足,水濕停滯,釀成痰濕,變成膏脂,蓄于肌膚,日積月累則成肥胖。
“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yǎng)肌肉”——《素問集注·五臟生成篇》
“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食物),陰之五宮(臟),傷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金·李東垣《脾胃論》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呂氏春秋》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主降,脾氣主升;胃喜潤惡燥,脾喜燥而惡濕。所以,正常情況下,脾胃處于一種不濕不燥、升降有序、納運規(guī)律的狀態(tài)。如果胃納遲緩、脾運呆滯、氣機不調(diào)、脾胃當升不升,當降不降,則有形之物郁滯腸胃,濕濁內(nèi)停。脾健則痰濁自消,治痰應先健運脾陽,故中醫(yī)治療肥胖的根本是清泄胃熱,健脾益氣。
“脾氣者,人身健運之陽氣,……理脾則如烈日當空,痰濁陰凝自散”——元·朱丹溪《丹溪治法心要》
“痰病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東·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