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朱進忠《證治備要》----乙
中醫(yī)認為:支配、調節(jié)、管理呼吸的臟腑主要在肺,并受著腎、肝、脾、心和六腑的影響,因此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時,不但要治肺,而且要治其他臟腑,其常用治法大致有十二種:
一、疏鳳解表法:適用于邪客肌表的表證。常見的有風寒和風熱兩類。風寒表證:表現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治宜辛溫解表,藥如:麻黃、紫蘇、荊芥、防風、桂枝等藥。風熱表證;表觀頭暈痛、鼻塞口干、發(fā)熱等,治宜辛涼解表,藥如;桑葉、菊花、薄荷、蟬蛻等。
二、宣肺止咳法:適用于外邪客肺,肺氣不宣的咳嗽、喘,咽喉疼痛,藥如:桔梗、麻黃、蟬蛻等。
三、降氣止咳法:適用于外邪阻肺或痰濕壅肺,肺氣不降的咳嗽、喘,藥如:杏仁、紫菀、冬花、蘇子、旋復花等。
四、化痰止咳法:適用于痰阻于肺,肺氣不降的痰多咳喘。由于痰的性質不同,所以治法又有燥濕化痰、溫化寒痰、潤燥化痰、清熱化痰的區(qū)別。燥濕化痰法:適用于濕痰的胸脘痞滿,咳吐痰涎,舌苔白膩,藥如:半夏、橘紅、陳皮、蒼術等。溫化寒痰法:適用于寒痰的咳吐白痰,遇寒加重,藥如;細辛、半夏、橘紅、干姜等。潤燥化痰法:適用于陰虛肺燥的咳嗽少痰,或夜間干咳,藥如:沙參、麥冬、天門冬、百合、玉竹等。清熱化痰法:適用于肺熱痰多,咳吐黃痰,藥如:瓜蔞、馬兜鈴、黃芩、貝母等。
五、養(yǎng)陰潤肺法:適用于陰虛肺燥的干咳無痰,夜間干咳加重,口干,藥如:沙參、麥冬、天門冬、生地、百部、玉竹、百合等。
六、補益肺氣法:適用于肺氣不足的氣短乏力,稍勞則咳喘加重,藥如:黃芪、人參、黨參、冬蟲夏草。
七、溫腎納氣法:適用于腎陽不足,腎不納氣的咳喘氣短,腰酸背困,足冷,脈沉細弦,藥如:胡桃肉、黑錫丹、冬蟲夏草、紫河車、芡實  補骨脂。
八、溫陽化飲法:適用于肺腎陽虛,水飲上泛的咳喘氣短,浮腫肢厥,吐白色泡沫痰,藥如:附子、干姜、肉桂、茯苓、白術等。
九、理氣舒肝法:適用于肝肺氣郁的胸脅苦滿,咳喘氣短,生氣或月經期間加重,脈沉,藥如:四逆散、逍遙散。
十、健脾化痰法:適用于脾肺俱虛的咳喘氣短,食欲不振,胃脘痞滿,口淡乏味:脈濡緩,藥如:香砂六君子湯。
十一、溫通心肺法:適用于心肺陽虛,痰飲阻滯的胸滿胸痛,氣短而喘,脈弦澀不調,藥如:瓜蔞薤白桂枝湯。
十三、清熱解毒法:適用于熱毒壅盛的咳喘,高熱,脈數,藥如:黃芩、黃連、金銀花、連翹、魚腥草、生石膏、知母等。
由于正氣的盛衰,邪氣的性質不同,部位有異,所以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治法還有差別。又因邪正虛實經常夾雜出現,所以治療方法也經常數法同用。
第二節(jié)  各    論
急  性  支  氣  管  炎
急性支氣管炎,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咳嗽為主者,稱咳嗽;兼有表證者,稱感冒;秋季干咳無痰者,稱秋燥。
辨證論治
(一) 風熱客肺證
臨床表現:全身酸痛,頭暈頭痛,鼻塞,咽干,咳嗽少痰。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桑菊飲加減。
桑葉9克   杭菊花9克   蟬蛻9克   桔梗9克   連翹9克   紫菀9克
杏仁9克  甘草9克  竹葉6克。
加減: 咽干較重者,加麥冬9克;咳嗽較重者,加貝母9克。
(三) 風寒客肺證
臨床表現:惡寒,身痛,咳嗽吐痰,口不干,脈浮緊。
治法: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麻黃湯加味。
麻黃9克   桂枝9克   杏仁9克   紫菀9克   前胡9克  陳皮9克
冬花9克  甘草9克。
加減。 口干者,加生石膏15克。
(三) 肺氣失宣,兼表寒證
臨床表現:咳嗽,鼻塞,舌苔薄白,脈浮。
治法:宣肺止咳,佐以解表。
方藥:止嗽散加減。
荊芥10克  桔梗10克  百部10克  白前10克  紫菀10克  杏仁10克
陳皮10克  枳殼10克  甘草6克。
加減: 兼熱痰者,加瓜蔞9克。
(四) 寒飲阻肺,外兼表寒證
臨床表現:胸悶,痰多,咳嗽,平臥及夜間睡眠時加重,坐立后咳嗽減輕,脈弦滑。
治法:化痰降氣止咳。
方藥:金沸草散加減。
旋復花10克  前胡10克  紫菀10克  半夏10克  荊芥10克  陳皮10克  杏仁9克  枳殼10克  桑白皮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加減: 脈弦緊,咳稀水泡沫痰者,去桑白皮,加細辛1.5克。
(五) 痰飲蘊結,邪入少陽證
臨床表現:胸脅苦滿,喜嘆氣,頭暈口苦,咳嗽,平臥時加重,坐起后減輕,脈弦。
治法:和解少陽,化飲止咳。
方藥:小柴胡湯加減。
柴胡9—12克  半夏9克  黃芩9克  橘紅9克  五味子9克  干姜7克
細辛3克。
(六) 燥邪傷肺證
臨床表現:口鼻干燥,干咳無痰,身熱,脈右大于左。
治法:清燥潤肺止咳。
方藥:桑杏湯加減。
桑葉10克  杏仁10克  麥冬10克  沙參10克  梔子9克  甘草6克。
加減: 僅干咳無痰或夜間咳嗽,脈沉細者,予加味麥門冬湯:
沙參15克  麥冬15克  百部15克  半夏9克  紫菀9克  桑白皮9克
竹葉9克  炙枇杷葉9克  甘草6克。
(七) 營衛(wèi)失調,脾肺氣滯證
臨床表現:全身酸痛,鼻塞噴嚏,咳嗽吐痰,或咳而微喘,腹微脹,脈浮緩。
治法:調和營衛(wèi),理氣化痰。
方藥: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厚樸10克  杏仁10克  紫菀10克  生姜三片
甘草6克  大棗七個。
(八) 脾肺氣郁,肺失肅降證
臨床表現:咳嗽少痰,胸腹?jié)M脹,納差,甚或嘔吐,脈沉。
治法:理氣化痰。
方藥:杏蘇散加減。
紫蘇9克  厚樸9克 杏仁9克 香附9克  紫菀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前胡9克。
加減: 口苦,脈沉滑者,加黃芩4.5克。
(按)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本病辨證分析時的重點是全身和肺的癥狀,脈象僅處于從屬的地位。其中咳嗽辨證時的主要方法是:①咳嗽發(fā)生的季節(jié),咳嗽晝夜輕重的變化、咳嗽與體位變化的關系、痰的特點和其他。
1.咳嗽發(fā)生的季節(jié):春季發(fā)病者,多為風熱;秋季發(fā)病者,多為燥;長夏發(fā)病者,多為濕;冬季發(fā)病者,多為風寒。
2.晝夜對咳嗽的影響:夜間咳嗽嚴重,少痰者,為陰虛肺燥;痰多者,為寒飲。
3??人耘c體位變化的關系:平臥時咳嗽加重,坐起后咳嗽好轉者,為痰飲射肺。
4.痰的特點:咳吐白色泡沫痰者,為寒飲;咳吐少量粘硬痰者,為陰虛肺燥;咳吐黃稠痰者,為肺熱。
5.本病初起均兼表邪,其中冬季者,多兼風寒;春季者,兼風熱;秋季者,兼燥邪。病程稍久者,多因邪入少陽、燥邪失治、痰飲內伏、脾胃寒濕。
(二)論治
本病治療時必須注意以下原則:
1。有表邪者,必須解表。
2。一定要分清病因、病位,再去處方用藥。
3.反復不愈的原因大致有:寒飲作熱咳,肺燥未養(yǎng)陰,腹脹未理氣,少陽未和解,表證來解表,氣虛未扶正。
慢 性 支 氣 管 炎
慢性支氣管炎,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長期持續(xù)不斷的咳嗽,稱久咳或久嗽;慢性反復發(fā)作,痰多者,稱痰飲;咳喘者,稱喘。
辨證論治
慢性支氣管炎從發(fā)作特點來看,
(一) 咳嗽
1.痰氣郁結證
臨床表觀:咳嗽痰多,胸滿心煩,脈弦滑。
治法:化痰止咳,理氣。
方藥:金沸草散加減(李翰卿法)。
旋復花12克    前胡9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陳皮9克   紫苑9克  枳殼9克  香附9克  蘇葉9克  甘草3克。
加減:口苦者,加黃芩9克;
痰稀難咯出者,加細辛1.5克;
心煩,胸滿,時時嘆氣者,予小柴胡湯加減。
柴胡9克  黃芩9克 半夏9克  干姜3—6克  細辛1.5-3克  五味子9克
陳皮9克。
2. 痰熱阻滯證
臨床表現:咳嗽,吐黃痰,口苦干,胸滿,脈滑稍數。
治法:清化熱痰。
方藥: (1)清氣化痰丸加減(李翰卿法)。
瓜蔞15克   半夏9克   南星9克   枳殼9克   杏仁9克  貝母9克
黃芩9克  橘紅9克  茯苓9克  生姜3片。
(2)二母寧嗽丸  用法:一日三次,一次一丸。
3.陰虛燥咳證
臨床表現:夜間咳嗽無痰,咽干,脈沉細。
治法:養(yǎng)陰潤燥,祛痰止咳。
方藥:加味麥門冬湯。
沙參9克   半夏9克  紫菀9克  炙桑白皮9克  炙枇杷葉9克  竹葉9克  甘草3克  麥冬9克
加減:
久咳及腎,遇熱加重,夏季加重,夜間嚴重,少痰,脈沉細,宜肺腎俱補:
(1)冬蟲夏草15克  百合9—18克  干貝9克  冰糖15克(山西省中醫(yī)研究所白清佐方)。
(2)麥味地黃丸。  用法:一日三次,一次一丸。
4.肺腎俱虛,濕痰內盛證
臨床表現:咳嗽痰多,甚或微喘,腰酸背困,脈弦滑尺大或尺微。
治法:補肺腎,化痰濁。
方藥:金水六君煎。
半夏9克  陳皮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熟地15克  當歸9克。
5.脾肺俱虛,濕痰內盛證
臨床表現2咳嗽痰多,胸脘滿悶,飯后或飲水后加重,吃豬肉后咳嗽尤重,舌苔白膩,脈濡緩或滑。
治法:燥濕健脾,止咳化痰。
方藥:平胃二陳湯加減。
半夏9克   陳皮9克    杏仁9克    厚樸9克   蒼術9克   紫菀9克
茯苓6克  甘草3克  萊菔子6克,
加減: 脈滑,口苦,痰黃者,加黃芩9克; 食后加重者, 加焦三仙各9克
紫蘇3克; 食欲不振,饑餓時咳嗽加重者,  六君子湯加味:
陳皮9克  半夏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紫菀9克  杏仁9克 芡實9克
(二)  喘
1. 外寒內飲證
臨床表現:冬季遇風冷后,喘咳不能平臥,吐白色泡沫痰,苔白,脈弦緊。
治法:解表化飲。
方藥:小青龍湯。
炙麻黃9克   干姜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甘草9克   細辛6克
半夏9克  五味子9克
加減: 口干,脈數者,加生石膏15克。
2.痰熱內蘊,風寒外束證
臨床表現:痰多色黃或色白,喘咳,口苦干,舌苔黃或白,脈滑數。
治法:宣肺平喘,清熱化痰。
方藥:定喘湯加味。
麻黃9克   白果9克   冬花9克  半夏9克  桑白皮9克   蘇子6克
黃芩6克  地龍9克  甘草6克
3.痰涎壅盛,上盛下虛證
臨床表現:痰涎壅盛,喘咳,胸膈滿悶,咽喉不利,口苦干,或喘而頭汗大出,足反厥冷,脈滑而尺微,寸盛。
治法:降氣化痰定喘。
方藥:蘇子降氣湯加減。
蘇子9克  橘紅9克  半夏9克 當歸9克  前胡9克  厚樸9克  肉桂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3片。
加減:  喘甚,頭汗足冷者,加蛤蚧一對(去頭足),黑錫丹3克(沖);
吸氣僅至胸部,腹微脹者,加沉香6克。
4.濕痰阻于肺胃證
臨床表現:咳喘痰濁,胃脘滿脹,食后,特別是吃豬肉后咳喘加劇,四肢沉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燥濕化痰,定喘。
方藥;平胃二陳湯加味。
蒼術9克    厚樸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茯苓9克   杏仁9克
紫菀9克  蘇子9克  萊菔子9克  甘草6克。
加減:
兼口苦者,加黃芩4.5克;胃脘痞滿而冷,四肢厥冷,脈弦大者,宜: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附子9克   枳實9克   杏仁9克   蘇子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茯苓9克  甘草6克。
5. 虛痰熱證
臨床表觀:咳喘,痰較少,遇熱或夏季咳喘加重,口干,脈沉細滑。
治法:滋陰化痰清熱。
方藥:加減麥門冬湯(見前)。
6。氣陰兩虛,痰氣郁結證
臨床表現:喘咳,胸滿,心悸心煩,頭暈,生氣或月經期間加重,脈弦滑。
治法:益氣養(yǎng)陰,理氣化痰。
方藥:咳嗽遺尿方加減。
柴胡6-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麥冬9克  黨參9克  五味子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青皮9克  黃芩9克  紫菀9克。
7. 氣陰兩虛,痰濕阻滯證
臨床表現:發(fā)熱汗出或不發(fā)熱,時汗出,疲乏無力,咳喘短氣,痰多,口干渴,夜間煩熱或時盜汗,舌質紅或無苔或苔薄白,脈虛大。
治法:補氣養(yǎng)陰,化痰定喘。
方藥:黃芪鱉甲:敝加減。
黃芪15克   地骨皮9克   柴胡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麥冬9克  肉桂9克  桔梗9克  桑白皮9克  紫箢9克  黨參9克
茯苓9克。
加減: 熱重者,去肉桂4.5克。
8.心腎陽虛,寒水凌肺證
臨床表現:咳喘吐白色稀痰,指趾厥冷,舌苔白質淡,脈沉細或沉細而急數。
治法:溫陽化飲。
方藥:真武湯加減。
附子4.5克   茯苓6克  白芍6克   白術6克   生姜2片   干姜1.5克
細辛0.4克  五味子4.5克。
用法:本證雖然以陽虛為主,但陰亦虧損,所以,用藥時宜從小量,量多則恐傷陰液而病必不除。
9.腎氣虧損,水飲射肺證
臨床表現:咳喘重而痰較少,頭汗,上半身熱,而足反冷,舌苔白或薄黃,脈虛數,寸大尺微。
治法:補腎納氣,化飲定喘。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味。
熟地15克  山藥12克   山萸肉12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五味子9克   車前子9克(布包)  懷牛膝9克。
加減:
無山萸肉,用補骨脂9克;咳喘緩解后,可長期服用利肺片,河車大造丸。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1.咳嗽的辨證方法是從咳嗽加重的季節(jié),晝夜對咳嗽的影響,痰的形態(tài)和顏色,全身癥狀、脈象等幾個方面去分析。
(1)季節(jié):冬季加重者,為痰飲蘊伏;夏季加重者,為陰虛痰熱。
(2)晝夜:夜間咳嗽加重,咽干者,為陰虛肺燥;夜間平臥時咳嗽,而坐起來好轉者,為寒飲;早晨起床時咳嗽嚴重者,為痰飲挾肝肺氣郁;日哺時咳嗽加重者,為胃熱、食積不化;中午咳嗽嚴重者,為心肝火旺。
(3)痰:白色泡沫稀痰者,為寒飲內伏;白色泡沫膠粘難吐者,為陰虛挾飲;白色粘硬塊狀者,為陰虛肺燥;白色兼少量紅色痰者,為寒痰傷及肺絡。
(4)脈象:滑者,為熱痰;細數者,為陰虛生熱;虛大者,為氣陰兩虛或氣血兩虛;弦者,為寒飲或肝邪犯肺;沉者,為肝肺氣郁;澀者,為陽虛或氣滯血瘀;濡者,為脾虛或濕盛;虛者,為肺氣虛。又應分寸關尺和左右,即:兩寸滑者,為上焦肺痰;兩關滑者,為中焦脾胃痰;兩尺滑者,為腎虛熱盛;尺大而弦者,為腎氣虧損;左脈大于右脈者,為肝邪犯肺;右脈大于左脈者,為氣虛或氣陰兩虛。
2.急性支氣管炎的辨證重點是全身癥狀,慢性支氣管炎的辨證重點是脈象。
3.喘的辨證可從季節(jié)、晝夜、痰的形態(tài)和顏色、脈象、全身癥狀等幾方面去分析。
(1)季節(jié):冬季喘咳發(fā)作者,為寒飲內伏;夏季發(fā)作者,為陰虛燥痰;春季發(fā)作者,為肝郁血虛,木火刑金;長夏喘咳嚴重者,為痰濕壅滯;四季均作者,為氣陰兩虛,痰飲阻滯。
(2)晝夜:與咳嗽相同。
(3)痰:與咳嗽相同。
(4)脈象:除與咳嗽相同者外,寸脈洪大無倫,甚或上入魚際者,為腎不納氣,上焦痰盛;寸關極沉,尺脈動搖,為肝脾郁結。
(二)論治
1.本病多為正虛、邪實證,其虛實多少的處理,是治療本病的關鍵,因此必須善于處理緩急標本。
2.蛤蚧頭足能損目,黑錫丹久服可引起鉛中毒,故應用蛤蚧時應去頭足,黑錫丹只可暫時服用。
支 氣 管 哮 喘
支氣管哮喘,中醫(yī)根據臨床表現的特點,稱為哮喘或哮證。
辨證論治
(一) 外寒引動伏飲證
臨床表現:冬季或遇冷時發(fā)作,喘咳,吐白色泡沫痰,噴嚏,舌苔白,脈浮緊。
治法:化飲解表。
方藥:小青龍湯或射千麻黃湯加減。
麻黃6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細辛6克  五昧子9克  白芍9克 半夏9克。
加減:
咳嗽嚴重者,加紫菀9克  冬花9克;哮嗚音嚴重者,加射干9克;口干發(fā)熱者,加生石膏15克。
(二) 上實下虛,痰飲阻滯證
臨床表觀:喘咳不能平臥,頭汗出,口苦,苔黃,足冷,脈眩滑。
治法:降氣化痰,補腎納氣。
方藥:蘇子降氣湯加減。
蘇子9克  橘紅9克 半夏9克  當歸9克  前胡9克  厚樸9克  肉桂3克  蛤蚧一對(去頭足)  黑錫丹3克(另服)。
(三) 痰飲蘊伏,肺寒膈熱證
臨床表現:喘咳,痰多,口苦,苔黃,脈滑數。
治法:化痰清熱定喘。
方藥:定喘湯加減。
麻黃9克  白果9克  款冬花9克  半夏9克   桑白皮9克   紫蘇子9克
杏仁9克 黃芩9克  甘草9克。
加減: 胸滿嚴重者,加瓜萎12克;痰壅甚者,加葶藶子6克  大棗4個。
(四) 痰熱壅滯,肺胃不降證
臨床表現:咳嗽喘急,痰聲漉漉,飲食不下,脘痞,苔白膩,脈緩或沉滑。
治法:理肺祛痰,和胃定喘。
方藥:尊生定喘湯加減。
炙紫菀9克   葶藶子9克   紫蘇子9克   五味子9克   半夏9克   橘紅9克  杏仁9克  厚樸9克  茯苓9克  甘草9克  神曲9克  萊菔子9克。
(五) 氣陰兩虛,痰氣郁結證
臨床表現:頭暈心煩,胸滿氣短,夜間口干,陣發(fā)性咳喘,尤以生氣和月經前后發(fā)作為多,脈沉或弦滑。
治法:益氣養(yǎng)陰,舒氣化痰。
方藥:咳嗽遺尿方加減。
柴胡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麥冬9克  黨參9克  五味子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青皮9克  紫菀9克  黃芩9克  枳殼9克。
加減: 婦女月經前后,加蘇木3克。
(六) 脾胃虛寒,痰飲阻滯證
臨床表現:胃脘痞滿,食欲不振,咳喘,氣短,吐白色泡沫痰,飲酒喝水或吃豬肉后咳喘更加嚴重,舌苔白潤或水滑,脈沉細或虛大。
治法:溫脾化飲。
方藥:理中化痰丸加減。
附子9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枳實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杏仁9克  神曲9克  甘草6克。
加減:腹脹嚴重者,加厚樸9克。
(七) 肺陰不足,痰熱不化證
臨床表現:夏季咳喘,冬季不喘,或遇熱則喘,痰少色白而硬,夜間口干,脈稍滑。
治法:養(yǎng)陰化痰。
方藥:加減麥門冬湯加減。
麥冬9克   沙參9克   法半夏9克   紫菀9克  桑白皮9克   百部9克
竹葉9克  枇杷葉9克  甘草3克  冰糖少許。
加減:兼腰酸者,為肺腎陰虛,宜麥味地黃丸。
(八) 肝肺氣郁,痰濕不化證
臨床表觀:胸上半部憋悶嚴重,難吸氣,脈沉滑。
治法:理氣化痰。
方藥:四逆散加味。
柴胡6克   枳殼9克   白芍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青皮9克
枯梗9克  杏仁9克  瓜蔞15克  甘草6克。
(九) 肺腎陽虛,寒水上沖證
臨床表現:咳喘氣短不能平臥,畏寒,指趾厥冷,舌苔白水滑,脈沉細弱或細數無力。
治法:溫陽化飲。
方藥:真武湯加減。
杏仁6克  黨參6克  附子6克  茯苓6克  白芍6克  白術6克。
(十) 腎氣不足證
臨床表現:腰酸困,短氣,喘,頭汗出,足冷,面熱,脈沉細尺大或尺脈極弱而寸極大。
治法:補腎納氣。
方藥:金匱腎氣湯加減。
生地24克   山藥12克   補骨脂9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車前子9克(布包)  五味子9克。
加減: 在停止發(fā)作時,可長期服用河車大造丸、利肺片、人參胡桃湯等。
(十一) 氣陰俱衰,痰熱不化證
臨床表現:咳喘,痰難咯出,氣短,神疲,汗多或無汗,勞累、生氣或外感均使咳喘加重,口干,舌苔薄白或舌質紅而光亮無苔,脈虛大或極微。
治法:補氣養(yǎng)陰,理氣化痰。
方藥:黃芪鱉甲散加減。
黃芪15克   地骨皮9克   紫菀9克   黨參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天門冬9克  肉桂3克。
加減:骨蒸勞熱者,加鱉甲15克。
簡易法:
經常感冒,鼻孔發(fā)癢,發(fā)作性哮喘,可在肺俞穴貼定喘膏。內服薯蕷丸,一日三丸,  (李翰卿法)。
(按)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本病辨證時,首先要分清其發(fā)病的部位是肺,還是在其他臟腑,其次,還應注意按照脈象與癥狀相結合的方法確定標本緩急和用藥后的反應,如:應用麻黃以后,頭暈咳喘加重者,多為腎不納氣或陰虛喘咳等。
在論治時,要特別注意外邪和伏飲的主次比例、肺脾腎之間的關系和病勢的升降浮沉與藥物的關系,否則是很難取得較好效果的。
肺  氣  腫
肺氣腫,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者,稱支飲;喘咳胸滿,肺氣脹滿者,稱肺脹;呼吸短促,不相接續(xù)者,稱短氣等。
辨證論治
(一) 氣虛清陽失升證
臨床表現:早晨起床以后氣短而喘,8—9點鐘開始好轉,至10時左右短氣即基本消失,疲乏無力,下肢沉重,頭重眩,脈虛大。
治法:補氣升陽。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黃芪15-30克  黨參9-15克  白術9-12克  陳皮9克  當歸9克 柴胡6克  升麻6克  炙甘草6—9克
加減:
口渴,舌質微紅者,去白術  當歸,加知母9克  桔梗9克  枳殼9克,或升陷湯;腰背酸痛者,加生地l5克  山藥12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二) 脾肺俱虛證
臨床表現:短氣,活動時氣短嚴重,胃脘及腹部經常感到空虛,少吃些飯后氣短好轉,吃飯多則胃脘滿脹,大便溏,脈虛緩。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黨參9克  白術9克  扁豆9克   蓮子9克  桔梗6克  山藥15克  炙甘草6克  砂仁6克  薏米15克  芡實15克  生姜3片  大棗5個。
加減: 效果較差者,可用資生丸。
(三) 腎氣虧損證
臨床表現:氣短,腰腿酸困,頭暈,記憶力衰退,失眠,面色青黑,消瘦,脈沉細弱或虛大而緩。
治法:培補腎氣。
方藥:參芪地黃湯加減。
人參9克  黃芪15克   紫河車9克  熟地12克  山藥12克   芡實12克
五味子12克   補骨脂12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用法:共為細末,煉蜜為丸,一日三次,一次9克。
(四) 痰郁氣結證
臨床表現;胸滿痛,氣短心煩,頭暈頭痛,口干,脈沉。
治法:理氣化痰。
方藥;四逆散加味。
柴胡9克   枳殼9克   白芍9克   青皮9克   桔梗9克  杏仁9克  紫蘇9克  瓜蔞15克  甘草6克  陳皮9克。
加減:口苦心煩較重者,加黃芩6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臨床所見,本病多數是一個正虛邪實的證候,因此辨證時必須仔細分辨其虛實寒熱的比例。另外,本病又常常表現為五臟俱病,此時必須注意五臟六府的關系,千萬不可拘于初病治肺,久病治腎之說,而拘泥于補腎,否則是取不到應有的效果的。
支 氣 管 擴 張
支氣管擴張,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咯吐大量黃臭痰者,稱肺癰;經常咳嗽,吐白痰者,稱咳嗽;咯血為主者,稱咯血。
辨證論治
(一) 痰熱穢濁阻滯證
臨床表現:反復咳嗽,吐膿痰,早晨痰多,脈滑。
治法:清化痰濁。
方藥:千金葦莖湯加味。
蘆根30克  生薏米30克  冬瓜子15克  桃仁9克  瓜蔞15克  牙皂6克
桔梗9-12克   貝母9-12克   大棗5個。
(三) 氣陰兩虛,痰熱阻肺證
臨床表現:體質較差,面色白,咳嗽痰多或兼微喘氣短,五心煩熱,脈虛大滑或沉細。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化痰清熱。
方藥:桔梗湯加減。
桔梗9-12克   防己9克  桑白皮9克  浙貝母9克  當歸9克   杏仁9克  生薏米30克  黃芪15—30克  百合15克  甘草6克
加減:
痰多微喘者,加葶藶子15—6克  大棗5個;少量咯血者,加黃芩9克。
(三) 血熱妄行證
臨床表現:發(fā)熱,大口咯血,舌質紅,脈滑數或數。
治法:涼血止血。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味(李翰卿法)。
犀角6克(先煎)  生地30克  白芍15克  丹皮12克 小薊炭30克  白茅根30克。
(四) 陰虛陽浮,血不歸經證
臨床表現:面赤,大口咯血,脈虛大而寸脈尤盛,尺微。
治法;補腎納氣,重鎮(zhèn)潛攝。
方藥: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山萸肉30克  三七粉9克(沖)  白芨粉15克(沖)(李翰卿法)。
加減:
如服上方藥無效時可改用下方:
生地30克  元參30克  麥冬30克  肉桂1.5克(李翰卿法)。
(五) 血熱妄行,瘀血阻滯證
臨床表現:胸痛,咯血,五心煩熱,脈沉弦澀或稍滑數。
治法:活血涼血止血。
方藥: 柴胡6克  枳殼9克  白芍9克  降香9-12克  茜草9-12克  百合15克  生地15克  瓜蔞15克 茅根30克  丹皮12克  黃芩9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本病常見的有咯血、咳痰兩大類型,其咳痰為主者,以氣陰兩虛,痰熱阻肺為多見;咳血為主者,在辨證分析時要以脈象為主,即滑數者,為熱迫血行;虛大,而寸脈盛尺微者,為陰虛陽浮,血不歸經;沉弦澀者,為瘀血阻滯,血不歸經。
(二)論治
治療時一般咳痰為主者,宜補氣化痰同施??妊獮橹髡?,以血熱為主時,宜涼血止血。瘀血阻滯者,宜活血止血。陰虛陽浮者,宜重鎮(zhèn)潛攝。
肺    膿    腫
肺膿腫,中醫(yī)根據臨床表現,稱肺癰。
辨證論治
(一) 熱毒壅肺證
臨床表現:急性發(fā)病,高熱寒戰(zhàn),咳嗽微喘,吐痰,脈滑數或洪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化痰。
方藥:三黃石膏湯加味。
麻黃9克   黃芩9克  黃連9克  黃柏9克  梔子9克  豆豉9克  生石膏30克  金銀花30克  連翹30克 瓜蔞30克  桔梗30克  甘草9克。
用法:一日兩劑,水煎分6次服。
(二) 熱毒壅肺,腐化為膿證
臨床表現:發(fā)熱,咳喘,吐米粥樣痰,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祛痰排膿。
方藥:千金葦莖湯加減。
蘆根30克   生薏米30克  冬瓜子30克  金銀花30克  連翹30克  瓜蔞30克  枳殼15克  桃仁12克  白芥子3—6克  桔梗30克。
簡易法:犀黃丸。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3—6克
(三) 氣陰兩虛,熱腐為癰證
臨床表現:面色白或恍白,自汗盜汗,疲乏無力,發(fā)熱或午后潮熱,咳嗽微喘,吐膿痰,脈虛而滑數。
治法:益氣養(yǎng)陰,化痰排膿。
方藥:桔梗湯加味。
桔梗15克   防己12克   桑白皮12克  浙貝母12克  當歸9克  生薏米30克  黃芪30克  瓜蔞30克  枳殼30克  百合30克  白芥子6克  甘草9克。
加減:
咯血者,去白芥子,加茜草15克;熱重者,加金銀花30克  連翹15—30克;效果較差者,犀黃丸,一日二次,一次12克。
(四) 陰陽俱虛證
臨床表現:咳膿痰,或微喘,久久不愈,不發(fā)熱,脈沉細。
治法:陰陽俱補,佐以化痰排膿。
方藥:陽和湯加減。
熟地30一60克   鹿角膠9克(烊化)   炮姜9克   肉桂3—6克   白芥子9克  炙麻黃1.5克  炙甘草9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本病的辨證要點有五:一病程,二發(fā)熱,三吐痰,四面色,五脈象。
1.病程:半月左右者,多為實熱;一個月以上者,以虛證為主。
2。發(fā)熱:有明顯的寒戰(zhàn)高熱者,熱毒為主;無明顯發(fā)熱者,痰熱為主。
3.痰:吐痰量多,如膿狀者,以熱痰為主;元明顯吐痰癥狀者,以熱毒或正虛為主。
4.面色:面色咣白者,氣陰兩虛為主;面色萎黃者,陰陽俱虛為主。
1、      脈象:數者,為熱毒;滑數者,為痰熱;沉細者,陰陽俱虛;虛大者,
氣血俱虛或氣陰兩虛。
(二)論治
在急性階段(即半月左右者)的治法有二:即發(fā)熱明顯者,清熱解毒為主;發(fā)熱輕,膿痰重者,祛痰清熱為主。慢性階段的治法有二:即氣陰兩虛,痰熱壅盛者,治宜補氣養(yǎng)陰,化痰排膿;陰陽俱虛者,治宜陰陽雙補。全身癥狀少,肺癰久久不愈者,每兼瘀血,犀黃丸有很好效果。
肺    不    張
肺不張,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分別將呼吸短促不能接續(xù)者,稱短氣;陰虛肺傷,咳嗽,吐稠痰白沫。形體消瘦者,稱肺痿;胸陽不振,胸中氣塞,胸背痛,呼吸喘促,咳嗽多痰者,稱胸痹。
辨證論治
(一) 痰熱蘊郁,氣陰兩虛證
臨床表現:咳嗽微喘,氣短乏力,身熱汗多,或自汗盜汗.面色咣白,舌質紅,苔黃白或白膩,脈虛大弦滑。
治法:化痰清熱,益氣養(yǎng)陰。
方藥:桔梗湯加減。
桔梗9克  防己9克  浙貝母9克  當歸9克 杏仁9克  桑白皮15克  瓜蔞15克  生意米15克  黃芪15克 百合30克  麥冬9克  生姜3片  甘草6克。
(二) 氣陰兩虛,痰郁氣結證
臨床表現:咳嗽微喘,氣短乏力,胸脅滿痛,心煩易怒,自汗盜汗,身熱或骨蒸勞熱,面色恍白,舌苔白,脈虛而弦滑。
治法:益氣養(yǎng)陰,理氣舒肝,化痰止咳。
方藥:黃芪鱉甲散加減。
黃芪15克  鱉甲15克  地骨皮9克  紫菀9克  黨參9克  茯苓9克  柴胡9克   半夏9克   知母9克  生地9克   白芍9克   麥冬9克   桔梗9克
桑白皮9克  肉桂6克  甘草6克  冬瓜子15克。
(三) 陰虛胃熱,瘀血阻滯證
臨床表現:咳嗽微喘,氣短胸痛,偶有咳血,身熱乏力,面色咣白,舌質紅,苔薄白或舌凈,脈大而稍滑。
治法:養(yǎng)陰化痰,活血清熱。
方藥:參麥石膏湯
沙參12克   人參12克   麥冬12克   丹參12克   川棟子12克   元參15克  生地15克  石斛15克  黃精9克   枇杷葉9克   柴胡9克   三棱9克   莪術9克  生石膏30克  知母9克  瓜蔞15克。
加減:
(按)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本病以氣陰兩虛、痰熱阻滯者為多見,因此益氣養(yǎng)陰、化痰清熱比較多用。
膿     胸
膿胸,中醫(yī)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將咳嗽、氣短、吐膿者,稱肺癰。
辨證論治
(一) 熱毒蘊肺證
臨床表現:高熱寒戰(zhàn),胸悶,呼吸急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消癰。
方藥:三黃石膏湯加減。
麻黃9克   黃芩9克   黃連9克   梔子9克   豆豉9克  生石膏30克
金銀花30克  連翹30克  瓜蔞30克  桔梗30克  枳殼15克  甘草9克。
用法:一日二劑,分4—6次服。
(二) 氣陰兩衰,熱腐為癰證
臨床表現:面色白或咣白,盜汗自汗,疲乏無力,發(fā)熱寒戰(zhàn)或午后潮熱,咳而微喘,吐膿痰,脈虛而滑數。
治法:益氣養(yǎng)陰,解毒排膿。
方藥:桔梗湯加減。
枯梗15克  防己10克   桑白皮10克  浙貝母10克  當歸12克  生薏米30克  黃芪30克  百合15克  瓜蔞30克  枳殼30克  金銀花15克  連翹15克。
加減:
舌質紅者,加麥冬15克;
痰多而喘重者,加葶藶子3克,大棗3個。亦可采用下方:
金銀花15克   連翹15克   冬瓜子9克   桃仁9克   瓜蔞15克  白芥子3克  黃芪15克  麥冬9克(李翰卿法)。
(三) 陰陽俱虛證
臨床表現:久久不愈,膿色較清稀,消瘦,氣短,不發(fā)熱,脈沉細。
治法:陰陽雙補,佐以排膿。
方藥: (1)陽和湯加減。
熟地30-60克   鹿角膠9克(烊化)  炮姜6克   肉桂3-6克   白芥子9克  炙麻黃1.5克  炙甘草9克。
(2)橘葉9克  黃芪15克  當歸9克  (朱慶豐法)。
(3)蜈蝎散。
(4)十全大補丸,犀黃丸  用法:每日二次,每次各9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本病臨床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本病辨證時分析的要點有:一病程,二發(fā)熱,三面色,四脈象。
(1)病程:一個月之內者,以熱毒為主;一個月以上者,以正氣虛為主。
(2)發(fā)熱:高熱寒戰(zhàn)者,為熱毒;低熱者,為血虛、陰虛者多。不發(fā)熱者,為陽虛。
(3)面色:面色恍白,多汗者,為氣陰兩虛或氣血兩虛;面色粗干者,為陰陽俱虛。
(4)脈象:滑數者,為熱毒癰膿;虛大滑數者,氣陰(或氣血)兩虛兼熱毒癰膿;沉細者,陰陽(或氣血)俱虛;脈沉者,為氣滯血瘀。
2.本病分陰陽兩類:陽證者,具有明顯的發(fā)熱;陰證者,無明顯發(fā)熱。陽證者,有熱毒和兼氣陰兩虛的兩種;陰證者,有陰陽俱虛和兼氣滯血瘀的兩類。陽證區(qū)別的要點是面色和脈象,陰證鑒別的要點是脈象。
(二)論治
處方用藥時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1.治則:陽證治法,除清熱解毒外,必須配用化痰排膿之藥。陰證除補益外,必須根據虛和滯的不同,分別用藥。
2.加減用藥:清熱解毒藥,宜用銀花、連翹、魚腥草;化痰排膿,宜用桔梗、浙貝母、瓜蔞、冬瓜子;膿多而喘,宜葶藶;消癰散結,必白芥子;補氣養(yǎng)血,宜用黃芪、當歸;理氣散結,橘葉甚佳。
結 核 性 胸 膜 炎
結核性胸膜炎,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分別將胸水、短氣者,稱懸飲;胸痛而無胸水者,稱胸脅痛。
辨證論治
(一) 氣滯血瘀證
臨床表現:胸悶胸痛,時而心煩,脈沉泫澀不調。
治法:理氣活血止痛。
方藥。四逆散加減。
柴胡6克  枳實9克   白芍9克   郁金9克   青皮9克   陳皮9克  元胡9克  桃仁9克  白芥子9克  瓜蔞15克  甘草6克  紅花9克
(二) 熱痰蘊結證
臨床表現:惡寒發(fā)熱,或寒熱往來,胸滿痛,呼吸困難,口干,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
方藥:柴胡陷胸湯加減(李翰卿法)。
柴胡15克   桔梗15克   枳殼15克   半夏15克   竹茹15克   白芥子15克  黃芩15克  赤芍15克  金銀花15克  瓜蔞15克  竹葉6克  連翹15兄。
(三) 氣陰兩虛、痰飲結于胸脅證
臨床表現:午后發(fā)熱、疲乏無力,面色恍白,汗多,胸悶痛,呼吸困難,咳嗽,脈虛數。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熱化痰。
方藥:桔梗湯加減。
黃芪15克  百合15克  桔梗9克  桑白皮9克  枳殼9克  白芥子3克  當歸4.5克  金銀花9克  連翹9克  地骨皮9克。
加減:
脈細數者,加知母4.5克  黃柏4.5克o
(四) 痰飲積于胸脅證
臨床表現:胸悶,呼吸困難,輕微咳嗽,低熱或不發(fā)熱,頭汗出或不汗出,脈沉滑。
治法:攻逐水飲。
方藥:1、十棗湯。
甘遂1克  大戟1克  芫花1克。
用法:研末,棗泥為丸。早晨一次服(李翰卿法)
2.控涎丹。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1.5—3克。
(五) 瘀血阻滯證
臨床表現:胸水消失,但胸痛一直持續(xù)存在,低熱或五心煩熱,或不發(fā)熱,脈沉澀或沉弦。
治法:活血逐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
當歸9克   川芎9克   生地9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枳殼9克  赤芍9克  柴胡9克  桔梗9克  甘草6克  牛膝15克。
簡易法: 火柴棍一枚。
用法:取火柴棍約0.5—1公分長,放在痛處胸壁上,膠布固定。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本病辨證的方法,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1.病程:一個月以內者,以外邪為主;一個月以上者,往往兼有正氣虧損。
2.發(fā)熱:發(fā)熱惡寒或寒熱往來者,邪在少陽或少陽太陽兩經;面色恍白,汗多,發(fā)熱者,為氣陰兩虛。
3.胸水與胸痛:胸水多而氣短者,飲邪內積;胸痛而無胸水者,氣滯血瘀。
4.脈象:緊、滑者,為飲邪內積;虛大者,氣陰兩虛;沉弦者,為氣滯血瘀。
(二)論治
本病治療的原則是:胸水,而無明顯的發(fā)熱惡寒者,治宜攻逐水飲,如十棗湯、控涎丹。胸水多,而有明顯的寒熱者,必兼治其他寒熱發(fā)生的原因,如寒熱往來者,用柴胡陷胸湯,否則,表邪入里,病必難除。
具有明顯的發(fā)熱者,以半表半里證為多見,治宜和解表里;面色恍白,汗多,發(fā)熱者,乃氣陰兩虛、痰熱阻滯,治宜養(yǎng)陰益氣,清化痰熱;否則補正不祛邪,必使邪氣留戀,祛邪不扶正,必使正氣更虛,邪必不除。
胸痛,脈沉澀或沉弦者,理氣活血為主要方法。簡易法對解除胸痛或暫時減輕疼痛有奇效。控涎丹的服法,要視正氣盛衰而定,若病程較長,正氣虧損者,一次服3—5粒,一日三次即可;反之,可以增加薊量。
自 發(fā) 性 氣 胸
自發(fā)性氣胸,中醫(yī)沒有完全與此相等的病名。根據臨床表現,分別將呼吸短促不能接續(xù)者,稱短氣;胸陽不振,胸中氣塞,胸背痛,呼吸喘促,咳嗽多痰者,稱胸痹。
辨證論治
(一) 肝肺氣郁證
臨床表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脈沉或沉弦滑。
治法:舒肝理氣。
方藥:柴胡枳桔湯加減。
柴胡6—9克  枳殼9克  白芍9克  杏仁9克  陳皮9克  青皮9克   郁金9克  桔梗9克  瓜蔞9克  蘇葉6克  甘草3克。
加減:胸痛較重,咳嗽吐痰者,加旋復花9克(布包) 紫菀9克。
(二) 胸陽不振,寒氣凝結證
臨床表現:胸悶痛,氣短,舌苔薄白,脈弦澀不調。
治法:寬胸散結,溫通胸陽。
方藥: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15克   薤白15克  桂枝15克  杏仁15克  陳皮15克  瓜蔞15克
桔梗15克  生姜3片。
(三) 氣陰兩虛,痰郁氣結證
臨床表現:呼吸困難,胸滿痛,咳嗽或不咳嗽,心煩心悸,口干,脈大而弦滑。
治法:補氣養(yǎng)陰,理氣化痰。
方藥:咳嗽遺尿方。
柴胡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麥冬9克   黨參9克   五味子9克
陳皮9克  青皮9克  半夏9克  紫菀9克  黃芩9克。
(四) 痰氣壅滯,上盛下虛證
臨床表現:咳喘痰盛,出汗多,口苦干,口唇青紫,足冷,脈弦滑。
治法:降氣化痰,納氣定喘。
方藥:蘇子降氣湯加減。
蘇子12克   橘紅9克   半夏9克  當歸9克   前胡9克   肉桂9克
厚樸9克  沉香6克  蘇木6克  人參6一9丸  黑錫丹3克(沖)
(按)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本病辨證時的重點是:脈象、四肢的冷熱。
1。脈象:沉者,氣郁;澀者,陽虛;滑者。多痰;大者,氣陰或氣血兩虛。
2.四肢冷熱:指趾厥冷者,為氣郁陽虛;足冷,頭熱,汗出者,腎不納氣,上焦痰壅,肺氣失降。
(二)論治
在處方用藥時,必須按照標本緩急的原則進行,對虛實夾雜證,必須注意虛實的多少及其用藥比例。
第五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第一節(jié)           消化系統(tǒng)疾病治療大法
在脾與胃的受納和運化、升和降、燥和濕的矛盾統(tǒng)一理論指導下,通過辨證論治確定了病位、病性以后,一般采用以下27種治療大法:
一、燥濕健脾法:適用于濕邪困脾的口淡納減,脘悶思睡,甚至腹脹便溏,苔白而膩,藥如:蒼術、白術、陳皮、厚樸、木香、砂仁等。
二、燥濕化痰法:適用于脾濕痰盛的胃脘痞滿,胸悶痰多,藥如: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枳殼。
三、降逆和胃法: 適用于胃氣上逆的嘔吐、噯氣、呃逆,藥如:代赭石、半夏、竹茹、陳皮、旋復花、枇杷葉。
四、溫陽化飲法:適用于陽虛停飲的胃脘痞滿,脘腹悸動,或有振水音,或素盛今瘦,脘腹悸動,逆氣上沖,舌苔白質淡,脈弦,藥如:苓桂術甘湯。
五、理氣溫通法:適用于脾胃的升降功能不利所致的腹部脹痛,大便不通,舌苔白質淡,脈沉弦,藥如:厚樸、枳實、萊菔子、木香、沉香、大黃配附子、肉桂。
六、溫陽開秘法:適用于脾腎陽虛的便秘,腹冷,腰酸,藥如:半硫丸、肉蓯蓉、鎖陽、胡桃肉。
七、清熱和腎法:適用于胃熱不降,胃氣上逆的嘔吐酸苦,或呃逆口干,舌苔黃膩,藥如:橘皮竹茹湯。
八、濕熱兩清法:適用于濕熱夾雜的黃疸,下利,舌苔黃膩,藥如:茵陳蒿湯,甘露消毒丹。
九、收斂止瀉法:適用于滑脫不禁的泄瀉,藥如:赤石脂、禹余糧、訶子、粟殼。
十、清瀉胃火法:適用于胃熱較盛的口苦,納呆、口瘡,藥如:黃連、黃柏、梔子、大黃。
十一、清熱涼血法:適用于胃火熾盛,傷及血絡的吐血衄血,斑疹,舌質紅降,脈數,藥如:犀角、生地、元參、丹皮、白芍等。
十二、淡滲分利法:適用于脾濕太甚,濕聚為水的泄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白潤,藥如:五苓散、胃苓湯。
十三、苦寒攻下法:適用于熱結胃腸或熱積胃腸的腹脹腹痛,大便不通,舌苔黃燥,脈沉實或沉滑,藥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
十四、消食和胃法:適用于飲食停滯的噯腐吞酸,噫氣如敗卵臭,食欲不振,藥如: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焦檳榔、萊菔子、雞內金。
十五、活血逐瘀法:適用于瘀血阻滯的腹痛,癥瘕等,藥如:當歸、川芎、赤芍、乳香、沒藥,五靈脂、三七、丹參等。
十六、芳香化濁法:適用于穢濁犯胃的嘔吐泄瀉,腹部絞痛,藥如:射香、丁香、藿香、佩蘭、檀香、木香等。
十七、健脾益氣法:適用于脾氣虛弱的食欲不振,少氣懶言,面色不華,口淡乏味,脈緩,藥如: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
十八、溫補脾陽法:適用于脾陽不足的胃脘冷痛,食入不化,下利完谷不化,脈弦緊或遲緩,藥如:附桂理中湯、黃芪建中湯。
十九、補氣升提法:適用于脾陽不足,清陽不升的疲乏無力,下肢沉重,頭暈頭脹,脫肛,子宮脫垂,脈虛大,藥如:補中益氣湯、升陷湯。
二十、補脾攝血法:適用于脾氣虛弱,氣不攝血的出血,斑疹,脈濡,藥如:歸脾湯。
三十一、滋養(yǎng)胃陰法:適用于胃陰不足的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飲,胃脘疼痛,吃辛辣或熱藥加重,舌質嫩紅,脈細數,藥如:沙參、玉竹、石斛、麥冬、百合、生地。
二十二、甘酸化陰法:適用于肝胃陰虛,脾濕不化,滋陰助濕,燥濕傷陰的泄瀉痞滿,舌嫩紅少苔,五心煩熱,藥如:木瓜、甘草、白芍、烏梅、陳皮。
二十三、苦辛酸法:適用于寒熱夾雜,久而陰傷的胃脘冷痛或臍腹冷痛,口苦干,夜間口干加重,泄瀉或久痢,脈沉弦,藥如:烏梅丸。
三十四、苦辛通降法:適用于寒熱夾雜的胃脘痞滿,口苦干,舌苔白,藥如:半夏瀉心湯、黃連湯、左金丸。
二十五、舒肝和胃法:適用于肝胃不和的胃脘脹痛,胸脅苦滿,頭暈心煩,脈弦滑,藥如:柴平湯。
二十六、溫補脾腎法:適用于脾腎陽虛的胃脘冷痛,痛徹腰部或腰酸腰困,或五更泄瀉,脈弦緊或尺大而弦,藥如:理中地黃湯、四神丸。
二十七、舒肝助脾法:適用于肝脾不和的腹痛或脅下疼,或痛泄,生氣后諸證加重,脈弦,藥如:逍遙散、痛瀉要方。
以上諸法,有時可以單獨應用,有時必須配合應用。
第二節(jié)    各    論
賁  門  痙  攣
賁門痙攣,中醫(yī)沒有與此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特點,分別將食物入口難于下咽,似有物阻,有氣格逆者,稱噎;食物咽下后,隔阻丁胃口,自覺不下行,因而吐出者,稱膈。
辨證論治
(一) 氣滯痰郁證
臨床表現:發(fā)病早期,吃飯發(fā)噎,胸骨下或胃脘上部疼痛,脈沉弦滑。
治法:理氣化痰。
方藥:半夏厚樸湯加味。
蘇葉9克  厚樸9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枳殼9克  麥冬9克  陳皮9克  栝蔞皮9克 。
加減:
嘔吐者,加半夏至15克  元參9克 烏藥15克  當歸15克  沉香9克。
(二) 脾胃虛弱,胃失和降證
臨床表現:面色恍白,反復嘔吐數年,吐物為無酸無臭之物,口不干,大便干或不干,脈大而弦滑。
治法:益氣養(yǎng)陰,降逆止嘔。
方藥:大半夏湯。
半夏10-18克  人參10克  蜂蜜30克(沖)  生姜10克。
加減:嘔吐涎沫較多者,加吳茱萸9克。
簡易法(朱慶豐法)
紅糖500克  鮮姜500克(切碎) 攪拌混合后,放于蜜封的罐中,埋在南墻跟旁的地下三尺深處,一周至十天左右后取出,備用。
服法2一日2—3次,每次約大棗大一塊。
(按)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本病的辨證重點有二:一面色,二脈象。
面色:恍白者,為氣陰兩虛;呈憂郁色者,為肝郁氣滯。
脈象:虛大弦滑,為氣陰兩虛,痰郁不化;沉弦滑,為痰郁氣結。
(二)論治
1。常用治法:氣陰兩虛,痰郁不化者,治宜益氣養(yǎng)陰,化痰降逆,痰郁氣結者,治宜理氣化痰。
2.特殊配伍用藥:蜂蜜配生姜對兼便秘者有效。
急 性 胃 炎
急性胃炎,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吐、瀉并作者,稱霍亂;惡心嘔吐者,稱嘔吐。
辨證論治
(一) 穢濁犯胃證
臨床表現:急性發(fā)病,嘔吐泄瀉,腹痛或不痛,發(fā)熱,甚或汗出,脈浮緊或浮滑。
治法:芳香化濁。
方藥:
1.射雄丸。 用法:一次一包,頓服,不效再服一包。
2.玉樞丹。 用法:一次一塊,研,沖服。
3.藿香正氣散加減:
藿香9克   蘇葉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陳皮9克   茯苓9克
蒼術9克  厚樸9克  半夏9克  神曲9克  生姜三片  大棗五枚。
(二) 少陽兼穢濁犯胃證
臨床表現:寒熱往來,胸滿心煩,嘔吐泄瀉,頭暈,口苦口干,脈弦數。
治法:和解少陽,燥濕化濁。
方藥:柴平湯加減。
柴胡15克   半夏9克   黨參9克   黃芩9克  甘草6克   陳皮9克
厚樸9克  蒼術15克  生姜三片  大棗三個。
加減: 胃脘有壓痛者,加大黃3克(李翰卿法)。
(三) 寒熱互結,擾亂胃腸證
臨床表現:胃脘滿脹,惡心嘔吐,口苦,脈滑數或弦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 1.生姜瀉心湯加減。
半夏9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棗三個。
2.半夏9克   陳皮9克  蘇葉6克   神曲9克   吳茱萸9克   黃連9克
枳殼9克。
(四) 少陽陽明合病證
臨床表現:寒熱往來,腹脹痛,拒按,吐膿血,或惡寒發(fā)熱,脈弦數。
治法:和解表里。
方藥: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12克   半夏9克  枳實9克   黃芩9克   大黃9克   栝蔞10克
萊菔子9克  赤芍9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1.發(fā)熱的常見原因:一表證,二半表半里證。
2.嘔吐的原因:一為穢濁犯胃,二為寒熱擾亂胃腑。另外,積滯不化者,胃脘必有壓痛,臨床時必須十分注意。
(二)論治
在治療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兼有表證者,必予解表;半表半里者,必予和解;積滯內停者,必予導滯;但解表藥必須芳香,導滯時不可攻下。
2.穢濁犯胃者,必予芳香;寒熱交結者,必予苦辛合用。
慢 性 胃 炎
慢性胃炎,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歷代的不同認識和臨床表觀,分別將胃脘痞滿者,稱痞滿;胃脘疼痛者,稱胃脘痛或心痛;泛吐酸水者,稱吐酸;脘中饑嘈,或作或止者,稱嘈雜。
辨證論治
(一) 脾濕不運:食滯不化證
臨床表觀:胃脘痞滿,燒心,有時隱痛,食后加重,舌苔白,脈弦緩。
治法:燥濕和胃。
方藥:楂曲平胃散加減。
半夏9克    藿香9克   厚樸9克   陳皮9克  山楂9克   神曲9克
蒼術15克  甘草6克。
加減。
口干者,加黃連6克;胃脘有壓痛者,加枳實9克  干姜3克  大黃3克。
(二) 脾虛不運證
臨床表現:胃脘痞滿,隱痛,納呆乏力,舌苔薄白,脈濡緩。
治法:健脾和胃。
方荮:香砂六君子湯。
藿香9克   木香9克   砂仁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三) 脾胃虛寒證
臨床表現:胃脘滿痛或隱痛,腹脹,午后至前半夜加重,天冷或吃冷性食物后亦加重,手足厥冷,舌苔白質暗,脈沉細弦或遲澀或弦緊。
治法:溫中健脾。
方藥:附子理中湯加味。
附子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肉桂9克
砂仁9克  枳殼9克。
加減:
口苦者, 加黃連9克; 胃脘疼痛,拒按者, 加大黃3—6克,枳實9克,去枳殼(李翰卿法)。
(四) 肝胃不和證
臨床表現:胸滿脘痛,有壓痛,心煩易怒,頭暈惡心,口干,脈沉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
方藥:柴平湯加減。
柴胡9克   半夏9克    黃芩9克   黨參9克   厚樸9克   陳皮9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大棗五個  蒼術15克。
加減:
胃脘有壓痛者,加大黃3克;食后胃脘脹滿加重者,加萊菔子9克  焦三仙各9克。
(五) 脾虛肝郁,清陽不升證
臨床表現:面色萎黃,疲乏無力,全身疼痛,胸脘滿痛,心煩急躁, 口苦咽干,舌苔白或黃白,脈弦大而滑。
治法:健脾舒肝,升陽益胃。
方藥:升陽益胃湯加減。
黃芪15克   黨參9克   半夏10克   白芍9克   陳皮9克   白術9克
茯苓10克  澤瀉9克   柴胡9克   黃連6克  羌活6克  獨活6克  防風4克  炙甘草6克  生姜三片  大棗三個。
(六) 寒熱夾雜證
臨床表現:胃脘脹痛,糟雜,納呆食減,偶有惡心嘔吐,口苦干,脈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半夏瀉心湯加減。
半夏10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枳殼9克
大棗三個  甘草6克。
加減: 燒心,糟雜較重,脈弦細者,去黃芩,加肉桂9克。
(七) 痰熱結滯證
臨床表現:胃脘疼痛,食后加重,劍突下有明顯壓痛,口干或口苦,舌苔白或黃白,脈浮滑。
治法:清熱滌痰開結。
方藥:小陷胸湯加味。
瓜蔞30克  半夏9克  黃連3—9克  枳實9克。
加減: 胸滿心煩,頭暈者,加柴胡9克  陳皮9克  白芍9克。
(八) 脾腎虛寒證
臨床表現:胃脘冷痛反復發(fā)作,腰酸腰痛,天冷或勞累時發(fā)作嚴重,脈弦大或弦而尺脈大。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附桂理中合六味地黃湯加減。
生地9克  山藥9克   肉蓯蓉9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甘草9克。
(九) 胃陰虧損證
臨床表現:胃脘疼痛,有燒灼感,夜間口干,吃辛辣或熱藥后疼痛加重,舌質紅無苔或中心有剝脫,脈沉細或細數。
治法:滋養(yǎng)胃陰。
方藥:一貫煎加減。
百合15克   沙參15克   生地9克   麥冬9克  白芍9克   枸杞子9克
川棟子9克  烏藥9克。
加減: 胃脘痞滿或兼便溏者,加味一貫煎:
沙參12克  麥冬12克  生地12克   川棟子9克  夜交藤9克  蒼術12克  白術12克  青皮9克  陳皮9克  柴胡9克  三棱6克  莪術6克  薄荷3克。
(十) 食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飯后胃脘即痛,拒按,口苦,便干,脈弦緊。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枳實9克  檳榔9克  蒼術9克  萊菔子9克  陳皮9克  二丑9克。
加減:口苦,脈滑者,去二丑、萊菔子,加干姜1.5克  大黃4.5克
(十一) 胃熱動血證
臨床表現:嘔吐鮮紅血或黑血水,胃脘脹痛,拒按,口苦,脈滑數。
治法:降逆和胃清熱。
方藥:旋復代赭湯加減。
代赭石15克  旋復花9克(布包) 半夏9克 黃連9克 白芍9克 吳茱萸3克。
加減:嘔血重者,加茅根30克  元參15克;少量嘔血者,改為半夏瀉心湯。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本病以虛實、寒熱夾雜證為多見,臨床時必須善于按照胃脘部的癥狀,有無壓痛, 口味。脈象等四個方面相結合的方法,仔細分辨虛實的多少,寒熱比例,然后按照虛實,寒熱之間的比例關系,正確的選擇藥物。并應在處方時作到補正不可壅滯,祛邪不可傷正,溫陽不可助火,瀉火不可損陽。
潰   瘍   病
潰瘍病,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病名。根據臨床表現和歷代的不同認識,分別將胃脘部近心窩處經常發(fā)生疼痛者,稱胃痛或胃脘痛、心痛;泛吐酸水者,稱吞酸或吐酸;脘中饑嘈或作或止者,稱嘈雜;嘔吐者,稱嘔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稱反胃或翻胃。
辨證論治
(一) 脾胃虛寒證
臨床表現:胃脘疼痛反復發(fā)作,勞累或天氣變化時加重或復發(fā),饑餓時亦容易發(fā)作,食后疼痛減輕,食欲正常,舌苔白,脈弦緩或右脈弦大而左脈反緩。
治法:健脾溫中。
方藥:黃芪建中湯加減。
黃芪18克  桂枝9克  白芍18克  生姜9克  大棗七個  良姜9克  炙甘草9克  紅糖少許。
加減: (1)脈大而緊者,加附子10—15克;
(2) 胃脘滿脹者,去附子、良姜,加木香9克,砂仁9克 元胡9克。
(3) 胃脘脹滿, 夜間疼痛嚴重, 口干者, 去良姜, 加丹參l5—30克
檀香9克  砂仁9克;
(4)大便稀溏者,去生姜,加干姜9克  白術9克;
(5)胃脘偏于劍突下脹痛,拒按,便秘者,去良姜,加瓜蔞15—30克;
(6)嘔吐者,加半夏9—15克,陳皮9克;
(7)面色萎黃,疲乏無力,脈沉細弦者,改予十四味建中湯:
黃芪15克   當歸9克   川芎9克   白芍9克  生地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肉桂9克  附子9克   半夏9克   麥冬9克
肉蓯蓉1 5克  生姜三片  大棗五個。
(三) 肝脾不和證
臨床表現:頭暈心煩,胸滿心悸,胃脘脹痛,口干,生氣后疼痛加重,脈弦。
治法:舒肝助脾。
方藥:逍遙散加減。
柴胡6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生姜9克
檀香9克  砂仁9克  丹參30克  甘草6克。
(三) 肝胃不和,實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胃脘脹滿,有壓痛,食后脹痛加重,舌苔白較厚,脈弦緊。
治法:舒肝和胃,消食導滯。
方藥:柴平湯加減。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黃芩10克  干姜3克  甘草6克  大棗五個  蒼術15克  厚樸10克  陳皮10克  大黃3克。
(四) 肝脾虛寒,久郁生熱,熱傷陰液證
臨床表現:胃脘、脅下、臍部均疼痛,口干苦,尿黃,指冷,脈弦。
治法:苦辛酸法。
方藥:烏梅丸加減。
烏梅15克  細辛4.5克  肉桂9克  附子9克  川椒9克  黨參9克  干姜9克  黃連9克  黃柏9克  當歸9克。
(五)中陽虛衰,陰寒內盛證
臨床表現:脘腹劇痛,手不可近,腹?jié)M嘔吐,不能飲食,或腹中漉漉有聲,脈弦緊。
治法:溫中散寒。
方藥:大建中湯加減。
川椒9—12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飴糖30克(或紅糖15克)(沖)。
(六) 脾胃陰虛證
臨床表現:胃脘疼痛,五心煩熱,夜間口干,夜間疼痛加重,不能吃辛辣食物,或吃熱藥后疼痛加重,舌質嫩紅,脈沉細弦或弦大。
治法:養(yǎng)陰止痛。
方藥:一貫煎加減。
沙參15克  麥冬15克  石斛15克  白芍15克  生地9克  當歸9克  枸杞子9克  川棟子9克  元胡10克。
加減:
夜間經常口干,吃熱藥引起口瘡,吃涼藥后疼痛加重者, 改用: 麥冬15克
百合15克  白芍9克  烏藥9克  黨參9克  半夏9克  良姜6克。
(七) 脾虛濕盛,胃陰虧損,木郁失達證
臨床表現:胃脘脹痛,食欲不振,面色恍白,夜間口干,舌苔薄白,脈弦緩或虛而弦。
治法:健脾燥濕,養(yǎng)陰舒肝。
方藥:加味一貫煎。
黨參10克   麥冬15克   生地15克  蒼術15克  白術10克  青皮10克
陳皮10克  柴胡10克  三棱6克  莪木6克  薄荷3克。
(八) 脾腎虛寒證
臨床表觀:胃脘冷痛,腰困腰痛,下肢酸困,脈沉細尺大或弦大緊。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附桂理中合六味地黃加減。
附子9克   肉桂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生地9克  山藥9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加減: 夜間疼痛嚴重者,加元胡9克。
(九) 瘀血阻滯證
臨床表現;夜間劇烈疼痛,有時在睡覺過程痛醒,平常無所苦,脈沉細弦。
治法:活血止痛。
方藥:少腹逐瘀湯加減。
小茴香3克    炮姜3克   元胡3克  五靈脂6克   川芎6克   沒藥3克
當歸6克  蒲黃6克  官桂3克  赤芍3克。
附:幽 門 不 全 梗 阻
1.寒熱夾雜,寒多熱少證
臨床表現:胃脘持續(xù)疼痛,滿脹,嘔吐,口苦口干,脈弦。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黃連湯加減。
黃連9克  半夏9克  干姜9克  肉桂9克  黨參9克  甘草6克  生姜三片  大棗三個。
2,脾虛不運,胃氣上逆證
臨床表現:嘔吐頻作,大便干或不干,胃脘隱痛或持續(xù)不斷的疼痛,脈虛大或虛大而滑。
治法:健脾降逆。
方藥:大半夏湯加味。
半夏15克  人參9克  生姜9克  蜂蜜30克。
用法:先煎三藥,湯成,去滓,兌蜂蜜服。
3.寒飲蘊郁證
臨床表現:胃脘滿脹,嘔吐,吐物以水涎為主,飲水后更容易嘔吐,小便不利,舌苔白或黃白而潤,脈弦緊。
治法:溫中化飲。
方藥:五苓散加味。
肉桂10克   黨參10克   澤瀉10克   附子10克  甘草10克  白術10克  豬苓10克  茯苓10克  干姜10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1.疼痛的辨證方法有:疼痛的特點、部位和藥后反應。
(1)疼痛的特點與部位:劍突下疼痛者,為痰實;臍、胃脘部均痛,為脾腎虛寒;脅下或偏于一側者,為肝木克土或肝虛;隱痛者,為虛、痰、飲;劇痛者,為寒、實、瘀血;夜間痛作者,為瘀血、陰虛;脹痛者,為氣滯;悸痛者,為虛寒、寒飲;吃冷食后痛作者,為虛寒;吃辛辣之飲食后痛作者,為陰虛、胃熱;飲水后痛作者,為寒飲;勞累后痛作者,為虛;食前痛者,為虛;食后痛者,為實;秋冬痛作者,為虛寒;生氣后痛作者,肝郁;疼痛由有規(guī)律變?yōu)闊o規(guī)律者,為虛中夾實、寒熱互見等。
(2)疼痛與用藥的關系:服溫熱藥后痛作或不減者,為熱或陰虛;與寒涼藥后痛作者,為寒;與補益藥后痛甚者,為實,積、痰;與攻下藥后痛甚者,為虛寒。
2.本病虛實、寒熱夾雜證尤為多見,因此臨床時必須詳加區(qū)別,其分析方法是:自覺癥狀、脈象、腹部按診相結合,以脈為主,例如:癥見口苦、苔黃、口干:,脈見弦澀不調者,為寒多熱少;脈見濡緩,按珍見壓痛者,為虛多實少等。
(二)論治
處方用藥時,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必須按照疼痛的性質和所在的臟腑不同進行用藥。
2.必須認真按照虛、實、寒、熱的比例用藥,不可見痛止痛,見嘔止嘔。
胃 神 經 官 能 癥
胃神經官能癥,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嘔吐為主者,稱嘔吐;噯氣為主者,稱噯氣;咽部異物感者,稱梅核氣;胸脅苦滿,頭暈心煩者,稱郁證;便秘者,稱便秘、大便難等。
辨證論治
分別按厭食、噯氣、嘔吐、腹痛、泄瀉、便秘的次序進行敘述。
(一) 厭食
1。肝郁氣結證
臨床表現:疲乏無力,食欲不振,頭暈心煩,胸脅苦滿或串痛,口干,脈沉弦。
治法:舒肝健脾。
方藥:逍遙散加減。
當歸9克   白芍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柴胡9克  薄荷3克  生姜三片  甘草6克。
加減: 胃脘痞滿者,柴胡疏肝散加減:
柴胡9克   枳殼9克   白芍9克   陳皮9克    青皮9克   紫蘇9克
川芎9克  香附9克  甘草6克  口苦心煩者,加梔子6克。
2. 肝胃氣逆證
臨床表現:脘腹?jié)M脹,逆氣上沖,時而暈厥,納呆食減,肢冷,脈沉。
治法:理氣降逆。
方藥:四磨湯加減。
人參10克  烏藥10克  檳榔10克  沉香10克。
3. 脾虛不運證
臨床表現:疲乏無力,面色恍白或消瘦,食欲不振,勞累或情緒不好時加重,胃脘及腹部滿悶,暖氣,勞累時口干,舌苔白,脈濡緩。
治法:健脾和胃。
方藥:資生丸加減。
黨參45克   茯苓30克   白術45克  山藥30克  薏米23克   蓮子30克  芡實23克   甘草15克  陳皮30克  麥芽30克  神曲30克  白蔻12克  桔梗15克  藿香15克  黃連6克  砂仁23克  扁豆23克  山楂23克。
用法:共為粗末,一日三次,一次9克,水煎服。
(二) 曖氣、呃逆
1.肝胃氣滯,濕郁不化證
臨床表現;胃脘滿脹,頻頻噯氣,煩躁,脈沉。
治法:理氣和胃,芳香化濕。
方藥:半夏厚樸湯加減。
半夏10克  厚樸10克  蘇葉10克生姜10克  烏藥10克  杏仁6克。
加減: 口干,脈滑者,加黃芩3—9克。
2. 脾胃虛寒,胃氣上沖證
臨床表現:每至傍晚、夜間即胃脘滿脹,噯氣,甚或呃逆,食欲不振,情緒抑郁,脈沉。
治法:溫中散寒,降逆。
方藥:四磨湯加減。
黨參10克  檳榔10克  烏藥10克  沉香10克  陳皮10克  砂仁10克。
3.肝胃氣滯,逆氣上沖證
臨床表現:暖氣頻作或呃逆,胃脘微有痞滿,脈沉。
治法:降逆止呃。
方藥:旋復代赭湯加減。
旋復花12克   代赭石9克  黨參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生姜9克
甘草3克  大棗二個。
加減: 脈滑,口干者,去大棗,加竹茹9克;
寒熱夾雜者,加吳茱萸3克  黃連9克。
4.氣陰兩虛,胃氣上逆證
臨床表現:面色恍白,疲乏無力,食欲不振,曖氣頻作或呃逆,舌質嫩紅,苔薄白,脈虛大弦滑。
治法:益氣養(yǎng)陰,降逆和胃。
方藥:濟生橘皮竹茹湯。
竹茹9克   陳皮9克   半夏9克  黨參9克  茯苓9克  麥冬9克  枇杷葉9克  生姜二片  大棗三個。
加減: 若氣虛較甚,加人參l0克,去黨參。
5.脾虛不運,胃氣上逆證
臨床表現:消瘦乏力,面色萎黃,脘痞納呆,暖氣頻頻,口干,舌苔薄白,脈濡緩。
治法:健脾和胃。
方藥:資生丸加減。
黨參l0克   茯苓10克  白術9克  扁豆9克  陳皮10克  山藥9克  甘草6克   砂仁9克 薏米15克  桔梗6克  白蔻仁 9克  吳茱萸4克   黃連3克
焦三仙12克。
6.瘀血阻滯,木郁犯土證
臨床表現:呃逆頻作,久久不愈,胸脅疼痛,夜間口千,舌苔薄白,邊有瘀斑,或舌質稍黯,脈沉弦澀。
治法:理氣活血。
方藥:血府逐瘀湯。
當歸10克   生地10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甘草6克   枳殼10克  赤芍10克  柴胡10克  川芎6克  牛膝15克  桔梗9克。
(二)  嘔吐
1.肝郁犯土證
臨床表現:寒熱往來或陣陣煩熱,頭暈心煩,口苦咽干,惡心嘔吐,脈弦。
治法:舒肝和胃,降逆止嘔。
方藥:小柴胡湯。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黃芩10克 黨參10克 甘草6克  生姜10克 大棗七個。
2.肝胃氣逆證
臨床表現:食后即吐,不惡心,脈稍滑。
治法:降逆止嘔。
方藥:旋復代赭湯加減。
旋復花12克  代赭石30克  半夏15克  吳茱萸3克  黃連9克  生姜三片  陳皮9克。
3.氣陰兩虛,胃失和降證
臨床表現:食后即吐,久久不愈,吐物無臭無味,大便秘結或不秘結,舌苔白,脈虛大。
治法:益氣養(yǎng)陰,降逆止嘔。
方藥:大半夏湯加減。
半夏15克  人參9克  蜂蜜30克(另沖),生姜10克。
4.寒飲蘊伏,胃氣上逆證
臨床表現:面色萎黃,胃脘痞滿,嘔吐,吐物為水涎,脈弦緊。
治法:溫中化飲。
方藥:五苓散加味。
附子10克   桂枝10克   干姜10克   黨參10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豬苓10克  甘草3克。
5.脾腎虛寒,胃氣上逆證
臨床表現:自感氣從少腹上沖,沖至胃則嘔吐,時而呃逆,頭熱足冷,脈沉。
治法:溫脾腎,降逆氣。
方藥:四磨湯加減。
人參10克  烏藥10克  沉香10克  檳榔10克  肉桂4克。
(四) 腹痛
1.肝郁犯土證
臨床表現:生氣后即發(fā)生腹痛,其痛多在右脅、臍旁、少腹,或如針刺,或呈鈍痛,甚或痛后輕度腹瀉,脈沉弦。
治法:舒肝助脾。
方藥:逍遙散加減。
柴胡6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生姜三片  防風3克。
2、      脾虛木乘證
臨床表現:生氣或情緒緊張時即腹痛,痛多在胃脘,舌苔薄白,脈右弦,左緩。
治法:健脾抑木。
方藥:黃芪建中湯加減。
黃芪15克  當歸9克  桂枝9克   白芍18克   生姜10克   炙甘草10克
大棗12個。
(五) 便秘、泄瀉
1。肝郁脾虛證
臨床表現:生氣后即刻腹痛,其痛多在脅下、臍旁、少腹,痛后即瀉,久久不愈,脈沉弦。
治法:舒肝健脾。
方藥:逍遙散加減。
柴胡10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陳皮10克
干姜3克   防風3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2。大腸氣滯證
臨床表現:小腹墜脹,里急后重,大便秘結或時兼溏便,心煩易怒,生氣后加重,脈沉。
治法:理氣通便。
方藥:潤腸丸加減。
陳皮9克  蘇葉6克  木香9克  檳榔9克  烏藥9克 香附9克  甘草6克。
加減:  脈沉滑,加黃芩4.5克。
3。肝郁氣滯,痰濕不化證
臨床表現:頭暈心煩,胸滿納呆,失眠,便秘:脈弦或弦滑。
治法:舒肝理氣,化痰通便。
方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黨參10克   黃芩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陳皮10克  干姜3克  大黃3克  龍骨15克  牡蠣15克  甘草6克  大棗五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本病的常見證和辨證要點:
厭食:以肝郁氣滯、脾虛不運者為多見,但中氣不足、心脾俱虛者亦可出現。
噯氣、呃逆:以肝肺氣郁、胃氣上逆者為多見,其鑒別重點在脈象,即沉者,為氣郁;寸脈大者,為肝胃氣逆。
嘔吐:早期初發(fā)者,以肝邪犯土和胃氣上逆者為多;病久者,脾胃虛衰,氣陰俱傷者亦不少。
腹痛:以肝木克土和脾虛木乘者較多,其鑒別重點在脈象,即兩脈見弦或左弦者,為肝木克土;右脈弦,左脈緩者,為脾虛木乘。
便秘:以肝肺氣郁、大腸運化失職者為多見。
(二)論治
本病常用的治法,有以下幾點:
厭食:肝郁者,治宜舒肝;脾虛者,必予健脾;陽虛者,必佐溫陽;至于中氣不足、氣血俱虛者,亦應隨其病所而治之。
曖氣、呃逆:有疏、降之別。疏者,疏其肝脾,蘇葉為必用之藥;降者,降其胃肝,沉香尤為重要。
嘔吐:初起者,宜降,代赭石、旋復花為主藥;久病者,氣陰必俱傷,大半夏湯當首選。
腹痛;肝郁者,非疏不解;脾虛者,非補不止。
便秘:氣滯者,必予理氣,陳皮、甘草為潤便之良藥。
食  道  憩  室
食道憩室,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吞咽困難者,稱噎膈;胃脘疼痛者,稱胃脘痛或心痛。
辨證論治
(一) 痰郁氣結證
臨床表現:咽喉異物感,吐痰,有時口臭,偶而胸痛或無胸痛,脈弦滑。
治法:理氣化痰。
方藥:四逆散加減。
柴胡9克   枳殼9克   白芍9克   陳皮9克   青皮9克   蘇葉9克
甘草9克  黃芩9克  瓜蔞30克。
加減;嘔吐者,加半夏9克。
(二)寒熱夾雜,痰濕阻于中焦證
臨床表現:劍突下疼痛或胃脘部均疼痛,痞滿,口干,脈弦滑。
治法:苦辛通降,理氣化痰。
方藥:半夏瀉心湯加減。
半夏9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枳殼9克  神曲9克  陳皮9克  甘草6克  大棗三個。
(三) 氣虛痰滯,清陽不升,濁陰失降證
臨床表現:吞咽困難,疼痛,胃脘痞滿,惡心,胸脅及全身串痛,疲乏無力,舌苔白,脈虛而弦稍滑。
治法:益氣舒肝,升陽益胃。
方藥:升陽益胃湯加減。
黃芪15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黃連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白芍9克   羌活3克   獨活3克   防風3克  甘草3克  柴胡6克  生姜三片  大棗三個。
(四) 寒實結滯證
臨床表現:吞咽疼痛,或吞咽時劍突下部疼痛,舌苔薄白,脈弦緊或沉細。
治法:溫中導滯。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小承氣湯(李翰卿法)。
附子9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甘草9克 枳實9克  厚樸9克  大黃3克。
(五) 瘀血阻滯證
臨床表現:胸骨后持續(xù)灼痛,吃辛辣食物后加重,夜間口干,舌質有紫斑或紫暗,脈沉。
治法:理氣活血。
方藥:丹參飲。
丹參30克  檀香9克  砂仁9克。
(六) 脾腎虛寒證
臨床表現:胃脘疼痛,痛徹腰背,吃冷食后加重,腰酸,舌苔白,脈弦大或弦細尺大。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六味地黃湯加減。
附子9克   肉桂9克   生地9克  山藥9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  炙甘草9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本病的辨證方法與胃脘痛相同。
(二)論治
本病的治療原則與胃脘痛相同。
十 二 指 腸 壅 積 癥
十二指腸壅積癥,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鮑獨立病名。根據歷代的不同認識和臨床表現,分別將胃脘近心窩處經常發(fā)生疼痛者,稱胃脘痛或心痛;脘中饑嘈者,稱嘈雜;嘔吐者,稱嘔吐。
辨證論治
(一) 寒積不化證
臨床表現:面色萎黃,消瘦,食欲不振,胃脘脹痛,尤以食后為重,有壓痛,舌苔白,脈沉細弦。
治法:溫中導滯。
方藥:厚樸溫中湯加味(李翰卿法)。
厚樸9克   陳皮9克   茯苓9克  草豆蔻9克  木香9克   干姜4.5克
大黃3克  甘草3克  香附6克。
用法:一周服3—4劑。
(二) 寒熱夾雜,熱多寒少證
臨床表現:反復嘔吐,食后疼痛加劇,嘈雜,食欲甚差,脈弦滑。
治法:苦辛通降,佐以和胃消食。
方藥: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加味。
黨參9克  黃芩9克  黃連9克  干姜9克  神曲9克  蘇葉6克。
用法:服藥時應頻頻少量服,不可一次服完。
(三) 脾虛不運,食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消瘦乏力,面色恍白,胃脘滿脹,暖氣,糟雜疼痛,口苦干,舌苔白或黃白膩,脈濡緩。
治法:健脾消食和胃。
方藥:資生丸加減。
(四) 脾腎虛寒,食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胃脘痞滿,糟雜疼痛,消瘦,食欲不振,腰酸腰痛,舌苔薄白,脈弦尺大。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六味地黃丸合附桂理中丸加焦三仙。
附子9克  肉桂9克   黨參g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生地9克  山藥9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枳實9克   神曲9克   麥芽9克  焦山楂9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 辨證
本病以寒熱虛實夾雜證為多見。其虛實寒熱多少的鑒別,一般依據口苦口干的有無、
脈象、面色、腹部按診等四個方面來決定。即:口苦口干者,為熱;脈象弦緊者,為寒;  虛大者,為虛。面色恍白者,為氣陰兩虛;萎黃者,為脾虛濕盛或寒熱夾雜;青而晦暗,為瘀血;黑色,為腎虛;黑面晦暗者,為腎虛兼濕熱。腹診按之痛者,為實;虛軟者為虛。在確定比例時,要以脈象為主。
(二)論洽
在治療寸,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注意寒熱虛實多少的比例用藥:即寒多熱少者,宜溫多寒少的配伍用藥法;熱多寒少者,宜寒多熱少的配伍用藥;虛多實少者,宜補多瀉少;實多虛少者,宜瀉多補少的用藥方法。其次,虛證為主者,必須注意臟腑用藥。實證為主時,務求祛邪不傷正。
胃   下   垂
胃下垂,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胃脘疼痛者,稱胃脘痛;胃脘痞滿者,稱痞滿。
辨證論治
(一) 痰食不化,中氣下陷證
臨床表現:脘腹墜脹疼痛拒按,下肢沉重,疲乏無力,休息平臥時好轉,站久或勞累后加重,氣短,脈虛大或虛大緩。
治法:補中益氣,消食導滯。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黃芪15克   白術9克   蒼術9克   黨參9克   陳皮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枳實9克  厚樸9克  大黃3克  炙甘草6克  干姜1.5克。
加減:腹痛不明顯者,去枳實  厚樸  大黃  干姜  加當歸9克。
(二)  肝胃不和,痰食不化證
臨床表現:胃脘脹痛,拒按,食后加重,饑餓時好轉;納呆食減,頭暈頭痛,心煩易怒,口苦而粘,脈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消食導滯。
方藥:柴平湯加減。
柴胡6克  半夏9克   黨參9克   黃芩9克   厚樸9克  陳皮9克  蒼術15克  干姜1.5克  甘草3克  大黃3克。
(三) 脾胃虛衰,清陽不升證
臨床表現:胃脘痞滿、疼痛,疲乏無力,全身串痛或關節(jié)肌肉疼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尿黃,舌苔白或黃白,脈虛大或弦。
治法:升陽益胃。
方藥:升陽益胃湯加減。
黃芪15克    黨參10克   白術10克    黃連3克  半夏10克  甘草3克  陳皮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防風4克   羌活4克   獨活4克
柴胡6克  白芍9克  生姜四片  大棗四個。
(四) 氣血俱虛,氣滯血瘀,食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胃脘脹痛,拒按,食后脹痛加重,消瘦乏力,舌苔白,舌質暗或有瘀斑,脈虛大弦滑。
治法:益氣養(yǎng)血,理氣活血,消食導滯。
方藥:參芪丹雞黃精湯加減。
黃芪30克   黨參10克   丹參30克   雞血藤30克   黃精10克   生地10克  蒼術15克   白術10克 青皮10克  陳皮10克  柴胡10克  三棱10克  莪術10克  薄荷3克  萊菔子10克  砂仁10克。
胃部手術后遠期并發(fā)癥
(一)殘胃排空減弱
辨證論治
1.肝胃不和證
臨床表現:食少納呆,口干口苦,胃脘痞滿,心煩心悸,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
方藥:柴平湯加減。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黃芩10克   黨參10克   陳皮10克   厚樸10克  蒼術15克  干姜3克  甘草6克  大棗五枚。
加減:
胃脘有壓痛者,加大黃3克。
2.寒熱夾雜證
臨床表現:食少納呆,胃脘痞滿,有時有悸動感,惡心,口干口苦,舌苔白,脈弦澀不調。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黃連湯加減。
黃連10克  半夏10克   肉桂10克  干姜10克   黨參10克  枳殼10克
炙甘草6克  大棗五枚。
3.脾虛食滯證
臨床表現:食少納呆,胃脘痞滿,食后加重,口干,大便時稀溏,舌苔白,脈濡緩。治法健脾消食。
方藥:資生丸加減。
人參10克  茯苓10克  白術10克   扁豆10克   陳皮10克   山藥15克  甘草3克   蓮子10克  砂仁10克  薏米10克  桔梗6克  藿香6克  焦三仙各6克  芡實9克  黃連3克  白蔻仁10克。
(二)小腸輸入襻梗阻
辨證論治
1。肝胃不和,積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食欲不振,頭暈心煩,胃脘滿痛,惡心嘔吐,口苦口干,舌苔白或黃白而膩,脈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消食導滯。
方藥:柴平湯加減。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黃芩10克   黨參10克   陳皮10克   萊菔子10克  厚樸10克  蒼術15克  干姜3克  大黃3克  甘草6克  大棗五個。
加減:  惡心嘔吐嚴重者,加蘇葉3克。
2.肝胃不和,濕郁不化證
臨床表現:頭暈心煩,食少納減,腹?jié)M隱痛,便溏惡心,面色萎黃,舌苔白或黃白膩,脈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健脾燥濕。
方藥:柴平湯加減,
柴胡9克  半夏9克  黃芩9克  黨參9克  厚樸9克  陳皮10克  蒼術15克  干姜6克  炙甘草6克  大棗五個  焦三仙各15克。
1.寒熱夾雜證
臨床表現:胃脘痞滿,隱隱作痛,納呆食減,泄瀉,腹部悸動,脈弦。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黃連湯加減。
黃連9克   半夏9克   肉桂9克   厚樸9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炙甘草9克  大棗五個  焦三仙各10克  萊菔子9克。
(三) 餐后綜合征
辨證論治
1.寒熱夾雜證
臨床表現:上腹部煩熱不適,痞滿納呆,惡心嘔吐,噯氣腸鳴,口苦口干,舌苔白,脈沉細弦。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黃連湯加減。
黃連10克   半夏10克  肉桂10克  干姜10克   黨參10克   陳皮10克  甘草6克  大棗五個。
2.脾陽不足,水飲上泛證
臨床表現;腹部悸動,煩熱上沖,心悸,頭暈,舌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溫陽化飲。
方藥:苓桂術甘湯加減。
茯苓15克  桂枝9克  白術9克 炙甘草9克 肉桂3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3. 心腎陽虛,水飲上泛證。
臨床表現:腹部悸動,心悸時作,逆氣上沖,顫抖,頭暈,面色蒼白,冷汗時出,指趾厥冷,舌苔白,脈沉細弦。
治法:溫心腎,化水飲。
方藥:真武湯加減。
附子9克    茯苓9克   白術9克    白芍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肉桂9克  龍骨6克  牡蠣6克  人參6克。
4.脾胃虛寒,氣血俱虛證
臨床表現:面色蒼白,疲乏無力,心悸,頭暈,食欲不振,苔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健脾溫中,益氣養(yǎng)血。
方藥:十四味建中湯。
黃芪15克   川芎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生地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肉桂9克   附子9克  麥冬9克  半夏9克  肉蓯蓉15克  生姜三片  大棗五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胃下垂雖然中氣下陷者比較多,但兼實證者亦不少,因此當認為其是虛證時,必須注意夾有的實。
(二)論治
在治療時,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脈象虛大者,氣虛下陷為主,治宜補中益氣湯升陽舉陷。
2.脈弦滑者;肝胃不和為主,治宜舒肝和胃為主,如:柴平湯。
3。胃脘有壓痛者,必須給予消食導滯。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里急后重,便利膿血者,稱痢疾;便血者,稱便血。
辨證論治
(一)熱痢傷血證
臨床表現:下痢膿血,以血為多,里急后重,腹痛,發(fā)熱,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止痢。
方藥:白頭翁湯加味。
白頭翁15—30克  秦皮10克  黃連10克  黃柏10克  金銀花10克。
加減: 效果較差者,加劉寄奴9—15克。
(二) 久痢傷陰證
臨床表現:慢性發(fā)病,便血,腹痛,五心煩熱,脈沉細弦。
治法:養(yǎng)陰止痢,佐以苦辛。
方藥:駐車丸加減(李翰卿法)。
白芍9克   阿膠9克(烊化)  椿根皮9克   焦山楂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干姜3克
(三) 脾虛不掇證
臨床表現:腹痛,便血口苦,指冷,脈沉細。
治法:健脾攝血。
方藥:黃土湯加減。
阿膠(烊化)10克  黃芩10克  生地10克  白術10克  附子10克  炙甘草9克  伏龍肝30一60克(先煎,用此水再煎藥)。
(四) 肝郁脾虛,血絡瘀滯證
臨床表現:兩脅串痛,少腹疼痛,甚或有包塊,頭暈心煩,便血,里急后重,脈沉弦。
治法:舒肝健脾,活血止血。
方藥:逍遙散加味。
柴胡6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干姜1.5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靈脂炭9—15克  止血神效丸6克(另服)。
(五) 寒實結滯證
臨床表現:腹部冷痛,拒按,里急后重,便血時作時止,脈沉細弦。
治法:溫中導滯。
方藥:理中大黃湯加味(李翰卿法)。
附子9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枳實9克 木香9克 山藥30克  蓮子15克  大黃3克  止血神效丸9克(另服)
用法: 3—7日一劑。
(六) 脾虛食滯證
臨床表現:便利膿血以血為主,里急后重,納呆食減,乏力神疲,面色萎黃,舌苔白,脈濡緩。
治法:健脾和胃,止血活血。
方藥:資生丸加減。
黨參10克   茯苓10克   白術10克  扁豆10克  陳皮10克   山藥15克  甘草3克  蓮子10克   砂仁10克    白蔻仁10克   桔梗6克   焦山楂10克  焦神曲10克   干姜3克   大黃3克   芡實10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在辨證時,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病程:短者,以大腸濕熱為主;久者,寒熱夾雜,虛實夾雜者為多見。
2.臟腑經絡:如少腹一側痛者,為肝郁脾虛等。
(二)論洽
在處方用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寒熱夾雜,虛實夾雜證的用藥比例。
2.應用理中大黃湯時,必須3—7天一劑,否則正氣損傷,病必難除。
局 限 性 腸 炎
局限性腸炎,中醫(yī)沒有與此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重點不同,分別將腹痛為主者,稱腹痛;泄瀉為主者,稱泄瀉。
辨證論治
(一)少陽陽明合病證
臨床表現:右下腹劇烈疼痛,泄瀉,泄后痛減,寒熱往來,心煩喜嘔,脈弦滑數。
治法:和解攻里
方藥: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15克  枳實10克  黃芩10克  白芍1()克  大黃6克  白芥子3克。
(二) 肝郁脾虛證
臨床表現:右下腹疼痛,痛即泄瀉,泄后痛減,心煩急躁,脈弦細。
治法:健脾舒肝。
方藥:逍遙散加減。
柴胡10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白術9克   陳皮9克   茯苓9克
防風6克  甘草6克  干姜3克。
(按)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本病以寒熱虛實夾雜證為多見,處方用藥時,必須按照虛實寒熱的不同比例進行配伍。另外,還應注意臟腑之間的生克制化關系,如;少腹疼痛。泄瀉者,為肝木克土之泄瀉,治宜舒肝助脾,防風配白芍、白術和柴胡配白芍、白術為較好的配伍方法。
結  腸  功  能  紊  亂
結腸功能紊亂,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腹痛為主者,稱腹痛;泄瀉為主者,稱泄瀉。
辨證論治
(一) 寒積不化證
臨床表現:腸鳴腹痛,里急后重,泄瀉,大便中有粘液,脈沉。
治法:溫中導滯。
方藥:理中湯加味。
附子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甘草9克 萊菔子9克 木香9克  大黃3克。
用法:  3—4日一劑,不可每日一劑。
(二) 上熱下寒證
臨床表現:腹痛泄瀉,口苦,脈弦。
治法:溫中健脾,佐以苦寒。
方藥:黃連湯加減。
黃連9克  半夏9克  肉桂9克  千姜9克  黨參9克 炙甘草9克 大棗三個。
(三) 寒熱夾雜,熱多于寒證
臨床表現:胃脘痞滿,隱痛,時而腸鳴,  口苦干,  脈滑稍數。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生姜瀉心湯。
生姜10克 半夏10克 黃連10克 黃芩10克 干姜10克 甘草6克 大棗五個。
(四) 肝脾不和,寒熱夾雜證
臨床表現:左下腹痛脹,頭暈心煩,便秘或腹瀉,脈沉弦。
治法:健脾舒肝。
方藥:消遙散加減
柴胡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加減: 心煩較重者,加黃芩9克。
(五) 肝胃不和,食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胃脘滿脹,左下腹疼痛,便秘或溏便,頭暈心順,口苦咽干,舌苔白,脈弦緊。
治法:舒肝和胃,消積導滯。
方藥:柴平湯加減。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黃芩10克   黨參10克  蒼術10克  陳皮10克
干姜3克  甘草6克  焦神曲9克  焦麥芽9克  焦山楂9克  大棗三個。
加減: 大便不暢者,加大黃3克。
(按)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1.辨證要點:除一般的癥狀和脈象外,要特別注意疼痛的部位,如:臍腹痛,為脾胃虛寒;少腹或一側腹痛, 為肝木克土;腹痛即泄,泄后痛減,為食積或脾虛木乘。
2。常見證候:以寒多熱少,虛多實少證為多見。
(二)論治
1。注意處方時的用藥比例:例如:虛多實少,寒多熱少證,宜補多于瀉,溫多于寒的用藥方法。
2.攻積時的方法:寒積不化者,應予攻下,但下之宜緩不宜急,宜數日一劑,不宜連續(xù)服藥,以防正氣受損,病反難除。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癥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癥,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大致包括在久泄的范疇之中。
辨證論治
(一) 寒熱夾雜,熱多寒少證
臨床表現:面色萎黃,消瘦,口苦口干,或時見口舌生瘡,腸鳴泄瀉,或時而嘔吐,手心熱,舌苔白或黃白,脈弦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生姜瀉心湯。
生姜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  黨參9克  甘草6克  大棗五個。
(二) 寒熱夾雜,寒多熱少證
臨床表現:胃脘痞滿,臍腹疼痛,腸鳴泄瀉,口苦口干,或惡心嘔吐,舌苔白,質淡暗,脈弦。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黃連湯加減。
黃連9克  肉桂9克干姜9克  半夏9克  黨參9克  大棗五個  甘草6克。
加減: 手足厥冷者,去半夏,加附子9克。
(三) 脾虛食滯,寒熱夾雜證
臨床表現:面色萎黃,消瘦乏力,胃脘痞滿,食欲不振,大便溏瀉,一日數次,  口干,舌苔黃白或白,脈濡緩。
治法:健脾和胃,佐以苦辛。
方藥:資生丸加減。
黨參9克   白術9克   扁豆9克   陳皮9克   蓮子9克  砂仁9克  桔梗9克  焦神由9克    焦麥芽9克    焦山楂9克   萊菔子9克    木香9克   山藥15克  薏米15克  干姜3克  黃連3克  茯苓9克。
(按)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1.辨證要點:胃脘有無壓痛是辨有無實滯的關鍵,脈象是鑒別寒熱多少的關
鍵。  2。常見證:本病以虛實寒熱夾雜證為多。
(二)論治
1 注意處方時的用藥比例:即虛多實少者,宜補多于瀉;寒多熱少者,宜溫多于寒。
2.加減藥物:手足厥冷者,附子為必用之藥。
肝    硬   化
肝硬化,中醫(yī)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肝脾腫大者,稱癥瘕;腹水腹脹者,稱臌脹或單腹脹。
辨證論治
(一) 肝脾腫大
1.脾虛氣滯證
臨床表現:腹?jié)M腹脹,午后加重,納呆食減,疲乏無力,下肢沉重,脈濡緩或沉弦緩。
治法:健脾祛濕,理氣和胃。
方藥:藿樸夏苓湯加減。
半夏10克   厚樸10克  茯苓10克  藿香10克   蘇葉9克   陳皮9克
生薏米9克  白術9克  滑石9克  白蔻仁9克  竹葉9克。
2.氣陰兩虛,氣滯血瘀,脾虛濕困證
臨床表現:腹?jié)M腹脹,脅痛納呆,午后腹脹加重,五心煩熱,疲乏無力,口干口苦,脈虛大弦滑。
治法:益氣養(yǎng)陰,理氣活血,燥濕健脾。
方薊:參芪丹雞黃精湯加減。
黨參1 5克   黃芪30克   丹參30克   雞血藤30克   夜交藤30克 蒼術15克  白術10克   青皮10克  陳皮10克  生地10克  黃精10克  柴胡10克  三棱10克  莪術10克  薄荷3克。
加減: 腹脹較重者,加萊菔子10克  砂仁10克。
3.陰陽俱虛,濕熱發(fā)黃證
臨床表現:面色青黑晦暗,黃疸,五心煩熱,口苦口干,尿黃尿赤,脈虛大或虛緩。
治法:陰陽雙補,利濕退黃。
方藥:首烏黃精湯。
何首烏30克  淫羊霍30克  黃精15克  茵陳30克。
加減:
身癢較重者,加秦艽9克 荊芥9克;痛脹較重者,加三棱6克  莪術6克。
4.氣滯血瘀證
臨床表現:精神、食欲均正常,肝脾腫大而硬,腹肌緊張,脈弦澀不調。
治法:活血祛瘀,軟堅散結。
方藥:甲牡湯。
三棱9克  莪術9克  鱉甲15克  牡蠣15克  肉桂3克  雞內金9克。
用法:共研細末,一日二次,一次6克。
(二) 腹水
1.濕熱蘊結,脾胃氣滯證
臨床表現:腹脹腹水,按之較柔軟,尿少,舌苔白,脈沉弦滑。
治法:理氣除濕,清熱利水。
方藥:大橘皮湯加減。
陳皮15克   木香9克   檳榔9克   肉桂9克  白術9克  澤瀉9克  豬苓9克  茯苓9克  滑石20克  甘草4克。
2.濕熱不化,瘀血阻滯證
臨床表現:腹脹腹水,面色微青,口苦口干,脈弦滑。
治法:燥濕清熱,活血利水。
方藥:蒼牛防己湯
蒼術30—40克  白術30克  川牛膝30克  懷中膝30克  防己60克。
3.水濕積聚征
臨床表現:腹脹腹水,按之較硬,服利水藥無效,脈沉。
治法:攻逐水飲。
方藥:十棗湯。
甘遂  大戟  芫花各等分。
用法:共研細末,棗泥為丸,每丸1.5—3克,早飯后服一丸。
或: 大蟾蜍一個  砂仁9克。
用法:剖開蟾蜍,去腸雜,將砂仁置其中,焙干,研末,—次服。
4.陰陽俱虛,濕熱蘊結證
臨床表現:面色青黑晦暗,黃疸,五心煩熱,午后潮熱,腹脹腹水,尿少尿赤,脈虛。
治法:陰陽雙補,理氣行水。
方藥;烏精茵陳湯加減。
(1) 茵陳20克  淫羊霍30克  何首烏30克   黃精15克  腹皮9克  香附9克  肉桂1.5克  黃柏9克  知母9克。
(2)蒼牛防己湯。
用法:兩方交替服用。
5.氣陰兩虛,水濕停滯證
臨床表現:神疲乏力,面色弦白,腹脹腹水,下肢輕度浮腫,舌光無苔,脈虛大或虛數。
治法:益氣養(yǎng)陰,理氣行水。
方藥:黃芪鱉甲散加減。
黃芪15克   地骨皮10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人參10克   白術10克  白芍10克  麥冬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肉桂6克。
蒼牛防己湯
用法:兩方交替應用。
6.氣血俱虛,氣滯血瘀,水濕泛濫證
臨床表現:面色穢黯,消瘦,腹脹腹水,尿少,下肢浮腫,舌苔白,邊有瘀斑或無瘀斑,脈虛大弦。
治法:益氣養(yǎng)血,理氣活血,燥濕利水。
方藥:參芪丹雞黃精湯加減。
黃芪30克   人參10克   丹參30克   雞血藤30克   黃精10克   生地10克  青皮10克   陳皮10克 蒼術30克  白術15克  柴胡10克  三棱10克  莪術10克  薄荷3克  夜交藤30克  防己30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1.癥瘕的辨證:本病以虛實寒熱夾雜證為多見。其鑒別方法是:以脈辨虛實,以舌苔舌質辨寒熱。
2。腹水的辨證:以虛實夾雜證為多見,其方法是:以脈象辨虛實,以面色辨病位,以舌苔舌質辨寒熱。
(二)論治
1.癥瘕的治則:本病雖然應以活血消癥為主,但因其常常表現為虛多實少,故處方時,常常必須在補益的基礎上去活血消癥。
2。腹水的治則:腹水,按之柔軟者,治宜理氣行水;按之硬者,治宜攻逐;但面色青黑、晦暗者,必予補益;舌質嫩紅無苔或舌質紅絳或中心有剝脫者,治宜佐用養(yǎng)陰活血;面色凈而明潤,舌質淡,苔薄白者,治宜溫陽利水。
膽 道 蛔 蟲 癥
膽道蛔蟲癥,中醫(yī)根據臨床表現,分別將腹痛陣作,吐蛔、噘冷者,稱蛔厥;脅肋疼痛者,稱脅痛;腹痛者,稱腹痛等。
辨證論治
(一) 肝寒凝結癥
臨床表現:脅下絞痛,逆氣上沖,痛徹肩背,舌苔白,脈弦緊。
治法:溫肝散結。
方藥:大黃附子湯加味。
大黃5克  附子12克  細辛6克  枳實9克  厚樸9克。
用法:可一日兩劑,分四次服,痛止后減量服用。
(二) 肝寒凝結,肝陰受損證
臨床表現:臍腹、右脅、胃脘陣發(fā)性絞痛,逆氣上沖,惡心嘔吐,口干心煩,四肢厥冷,舌苔白,脈弦細。
治法:苦辛酸法。
方藥:烏梅湯。
烏梅18克  細辛6克  桂枝10克  黨參10克  附子10克 川椒10克 干姜10克  黃連10克  黃柏10克  當歸10克。
(三) 脾虛蟲動證
臨床表現:腹痛不止,嘔吐,雖用烏梅湯等亦無效,  脈沉細。
治法:甘緩和中。
方藥:甘草粉蜜湯。
甘草15克  大米20粒  蜂蜜30克。
用法:先煎二味,湯成,兌蜂蜜服。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本病以寒熱夾雜證為多見,因此烏梅湯、大黃附子湯恒見有效,但若脾土大衰時,應用上方常常無效,可服甘草粉蜜湯治之。
膽   囊   炎
膽囊炎,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特點的脅痛者,稱脅痛;胃脘痞滿者,稱痞滿;胃脘疼痛者,稱胃脘痛或心胃痛;黃疸者,稱黃疸。
辨證論治
(一) 肝膽郁熱,外受風寒證
臨床表現:右上腹脹痛,并向右肩背放射,寒熱往來或無明顯寒熱,黃疸或無黃疸,口苦口干,脈弦數或洪數。
治法:清泄肝熱,疏散表邪。
方藥:推氣散加減。
枳實10克  前胡10克  山楂15克  鉤藤15克 甘草3克  陳皮5克  葛根10克  桔梗9克  枸杞子10克。
加減:
寒熱往來,高熱者,加葛根至30一50克;嘔吐嚴重者,加半夏9克、生姜9克;口苦,舌紅者,去前胡、桔梗,加生地10克  白芍10克  石斛10克。
(二) 少陽陽明合病證
臨床表現:上腹劇痛,拒按,惡心嘔吐,寒熱往來,舌苔黃,脈弦數。
治法:和解攻里。
方藥: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24克  枳實15克 郁金15克 白芍15克 黃芩15克 木香10克 大黃3~9克。
(三) 寒熱夾雜,久傷陰分證
臨床表現:右上腹脹痛,時而臍腹絞痛,黃疸或有或無,惡心嘔吐,舌質淡苔白或薄黃,脈沉細或弦或弦緊。
治法:苦辛酸法。
方藥:烏梅丸加減。
烏梅30克  細辛6克  川椒9克   桂枝9克   黨參9克   附子9克  干姜9克  黃連9克  黃柏9克  當歸9克  瞿麥30克  篇蓄30克。
(四) 濕熱阻滯證
臨床表現:右脅疼痛,胃脘輕度壓痛,脘痞納呆,舌苔黃白膩,脈弦緩。
治法:清利濕熱。
方藥:枳實15克   郁金15克   金錢草60克   篇蓄60克  焦山楂30克
大黃6克  芒硝1.5克  木香9克  陳皮9克  神曲9克
(五) 肝胃不和,食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胃脘滿痛,食后加重,心煩懊儂,食欲不振,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舒肝和胃,消食導滯。
方藥:越鞠保和丸加減。
川芎10克   蒼術15克  香附12克  梔子10克  神曲10克  焦山楂30克
麥芽15克  萊菔子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六) 肝胃陰虛,木郁失達證
臨床表現:脅痛久久不愈,腰酸腰困,口干,舌苔白,脈弦細尺大。
治法:滋補肝腎,佐以舒肝。
方藥:滋水清肝飲加減
生地10克   山藥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丹皮10克  枸杞子10克  木瓜10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柴胡9克  薄荷3克。
(七) 痰熱阻滯證
臨床表現:胃脘(尤其是劍突下、右脅下)疼痛,壓痛,舌苔白,脈弦滑。
治法:舒肝理氣,化痰散結。
方藥:柴胡陷胸湯加減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黃芩6克   黃連4克   枳實10克  瓜蔞45克
生姜三片。
(八) 寒實結滯證
臨床表現:脘腹劇痛,拒按,指厥,舌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溫中導滯。
方藥:理中合小承氣湯。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黨參10克   白術10克  干姜10克  甘草10克  枳實10克  厚樸10克  大黃9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本病辨證時的要點是:一疼痛的部位,二脈象,  三其他癥狀。
1。疼痛的部位:僅見脅痛者,為肝??;臍腹、脅下均痛者,為肝脾同??;腰、脅俱痛者,為肝腎同??;劍突下疼痛者,為痰實;壓痛明顯者,為實。
2。脈象:弦脈,為肝、寒;弦滑,為痰熱;緊,為寒;細數,為陰虛;沉為氣郁。
癥狀:可參考其他章節(jié)。
(二)論治
處方用藥時,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發(fā)熱的治法:有表證者,當解表:里證者,當攻里;半表半里者,當和解。
2。注意用藥時的緩急:解表時宜急宜大劑,攻里時宜小宜緩劑。癥狀嚴重時治宜急,癥狀較輕微時治宜緩。
急  性  胰  腺  炎
急性胰腺炎,中醫(yī)沒有完全與此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將上腹疼痛者,稱胃脘痛或心痛。
辨證論治
(一) 寒實結滯證
臨床表現:胃脘突然劇痛不止,拒按,嘔吐或有或無,舌苔白,脈弦緊。
治法:溫中導滯。
方藥:(1)一把抓。
(2)大黃附子湯加味。
大黃3—6克  枳實9克  厚樸9克  細辛6克  附子9克。
用法:先即刻服一把抓一包,然后再服大黃附子湯加減方,晝夜兼進,四小時一次,疼痛減輕后,再改為一日一劑。
簡易法:  用手提拿膈俞部的一條反應物,有止痛之效。
(二) 實熱結滯證
臨床表現:寒熱往來,口苦咽干,惡心嘔吐,脘腹劇痛,拒按,脈弦滑或弦滑數。
治法:和解攻里。
方藥: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15克  半夏9克   黃芩9克  黨參9克   枳實12克 白芍12克  千姜3克  大黃9克。
加減:全腹脹痛,拒按者,加白芥子9克  敗醬草30克。
(三) 中氣不足,寒實結滯證
臨床表現:胃脘鈍痛,拒按,有時可捫及包塊,納呆食減,疲乏無力,面色萎黃,消瘦,脈沉細緩或虛大無力。
治法:益氣溫中,消導積滯。
方藥:補中益氣合小承氣湯。
黃芪15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陳皮9克  枳實9克 厚樸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干姜3克  大黃3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本病是以實為主的疾病,但有寒、熱之別。寒實者,宜用溫下;實熱者,宜用寒下。其鑒別方法是脈象,即弦緊者,為寒實,用藥時,必予干姜、附子、大黃;弦滑、弦數者為熱,用藥時,應予枳實、大黃、黃連等。
慢  性  胰  腺  炎
慢性胰腺炎,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分別將胃脘部近心窩處經常疼痛者,稱胃脘痛;痞塊者,稱痞塊、癥瘕;慢性腹瀉者,稱久瀉。
辨證論治
(一) 脾胃虛寒,積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胃脘脹痛,拒按,食后加重,有痞塊或無痞塊,食欲不振,大便稀溏,一日數行,脈沉弦。
治法:健脾溫中,消食導滯。
方藥:附子理中合小承氣湯。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黨參10克  白術10克  干姜10克   甘草10克
枳實10克  厚樸10克  大黃3克。
(二) 中氣不足,寒實停滯證
臨床表現:面色恍白,疲乏無力,胃脘疼痛,拒按,食后加重,有痞塊或無明顯痞塊,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正常,脈虛大而緊。
治法:補中益氣,溫中導滯。
方藥:補中益氣合小承氣湯。
黃芪15克  當歸10克   黨參10克  白術10克  陳皮10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甘草6克  枳實10克  厚樸10克  大黃4克  干姜3克。
用法:若藥后泄瀉較重,可改為2—3日一劑。
(三) 脾腎虛寒證
臨床表現:胃脘疼痛,腰酸腰痛,舌苔薄白,脈弦大緊或弦細尺大。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理中合六味地黃湯。
附子10克  肉桂10克  干姜10克   黨參10克  白術10克   甘草10克
生地10克  山藥10克  五味子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丹皮10克
枳實10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本病是一個虛實、寒熱夾雜證,辨證時,必須注意區(qū)別寒熱、虛實之間的比例各占多少,在治療時,必須注意寒熱虛實的刖藥比例,在應用大黃時,只可小量緩消,不可大瀉大下。
腹    瀉
腹瀉,中醫(yī)根據臨床表現的特點,統(tǒng)稱為泄瀉。其中又因癥狀表現的不同,分別將里急后重,便利膿血者,稱痢疾;急性吐瀉并作者,稱霍亂。
辨證論治
為了便于臨床應用,分別從下列十一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 發(fā)熱、腹瀉
l。風寒客表,內傷脾胃證
臨床麥現: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胸滿泄瀉,舌苔薄白,脅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佐以燥濕。
方藥:人參敗毒散加味。
黨參9克   茯苓9克   蒼術12克   桔梗9克  枳殼9克  柴胡9克
前胡9克  羌活9克  獨活9克  川芎9克  生姜9克  薄荷3克  甘草6克。
2.少陽兼脾濕證
臨床表現:寒熱往來,口苦咽干,惡心或嘔吐,腹?jié)M泄瀉,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治法:和解燥濕止瀉。
方藥:柴平湯。
柴胡9-15克  半夏9克  黃芩9克  黨參9克  蒼術15克 厚樸12克  陳皮9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大棗三個。
加減: 胃脘有壓痛者,加大黃3克(李翰卿法)。
3.暑濕犯胃證
臨床表現:發(fā)熱汗出,頭身酸痛,惡心嘔吐,泄瀉,舌苔白,脈洪大或濡緩。
治法:祛暑解表,燥濕和胃。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
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蘇葉9克  桔梗9克  黨參9克
蒼術9克  厚樸9克  半夏9克  生姜三片  大棗三個。
4.太陽陽明合病證
臨床表觀:高熱泄瀉,口苦口干,甚至項強,脈數。
治法:解表清里。
方茹:葛根芩連湯加味。
葛根30克  金銀花30克  連翹30克  黃連15克  黃芩15克  甘草9克。
5.濕熱蘊結證
臨床表現:發(fā)熱,午后加重,大便溏瀉,食欲不振,舌苔白膩,脈濡。
治法;芳香化濕,利濕清熱。
方藥:甘露消毒丹加減。
白蔻仁9克   藿香9克   茵陳9克   菖蒲9克  黃芩9克   連翹9克
木通6克  滑石15克。
6.少陽兼陽明里實證
臨床表現:寒熱往來,腹脹腹痛拒按,或腹脹大,肝脾腫大,大便稀溏或泄瀉,舌苔黃白,脈弦滑數。
治法;和解攻里。
方藥: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15克  枳實9克  黃芩9克  半夏9克  白芍9克  大黃3—9克。
(二) 嘔吐、泄瀉
1.少陽脾濕證
臨床表現:嘔吐泄瀉,胃脘滿脹,胸滿心煩,口苦口干,寒熱往來,舌苔白,脈弦。
治法:和解燥濕止瀉。
方藥:柴平湯加減。
柴胡9克   半夏9克   黃芩9克   黨參9克   陳皮9克   蒼術15克
甘草6克  茯苓15克  生姜三片  人棗三個。
2.寒熱結滯證
臨床表現:胃脘滿痛,惡心嘔吐,泄瀉,口苦口干,舌苔黃白,脈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半夏瀉心湯加味。
半夏10克  黃連10克  黃芩10克  干姜10克  黨參10克   枳殼10克
甘草6克  大棗三個。
加減: 脈弦者,去黃芩,加肉桂9克。
3.暑濕犯胃證
臨床表現、夏季急性發(fā)病,嘔吐泄瀉,腹痛,舌苔白,脈濡或沉緊。
治法:芳香辟穢。
方藥:(1)六和湯加減。
藿香9克   厚樸9克   砂仁9克   半夏9克  木瓜9克   茯苓9克
丁香9克  焦三仙各9克。
(2)射雄丸  用法:一次3克。
(三) 急性水瀉
1.水濕偏滲證
臨床表現:突然泄瀉如稀水,一日十幾次至數十次,小便少,舌苔白,脈緩或弦緊。
治法:燥濕分利。
方藥:胃苓湯加減。
蒼術15克   陳皮9克  肉桂9克  厚樸9克,  白術9克  澤瀉9克  豬苓9克  茯苓9克  車前子(布包)9克。
加減: 腹有壓痛者,加大黃3克  萊菔子9克。
2。寒邪直中證
臨床表現:突然脘腹冷痛,水瀉,四肢厥冷,舌苔白質暗,脈沉遲或沉微。
治法;溫中散寒。
方藥:附子理中湯加味。
附子9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蒼術9克  炙甘草9克。
加減: 胃脘有壓痛者,加大黃3克。
(四) 腹脹、泄瀉
1。寒熱夾雜證
臨床表現:胃脘滿脹,口苦口干腸鳴泄瀉,脈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生姜瀉心湯。
生姜9克  半夏9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甘草6克  大棗三個  蒼術12克。
2.濕郁不化,肝陰不足證
臨床表現:腹?jié)M便溏,  一日3—4次,納呆食減,五心煩熱,心煩易怒,皮膚干燥,眼干,舌紅而痛,脈弦緩。
治法:芳化水濕,酸甘化陰。
方藥:縮脾飲加減。
藿香10克  砂仁10克  陳皮10克  厚樸10克  生白術10克  連翹10克  半夏10克  木瓜10克  烏梅10克  茯苓10克。
3. 寒濕郁久化熱證
臨床表現:腹脹大疼痛,泄瀉,口干,手心熱,舌苔白,脈弦滑。
治法:理氣溫中,佐以利濕清熱。
方藥:大橘皮湯。
肉桂9克   茯苓9克   白術9克   澤瀉9克   豬苓9克   陳皮9克
木香9克  焦檳榔9克  滑石15克  甘草6克。
4.脾腎陽虛,水濕不化證
臨床表現:腹?jié)M腹脹,水腫泄瀉,四肢厥冷,舌質淡苔白或呈水滑,脈沉。
治法:溫陽理氣,健脾利水。
方藥:實脾飲加減。
附子9克   茯苓9克   白術9克  蒼術9克  木瓜9克  木香9克  大腹皮9克  草豆蔻9克  干姜9克  厚樸9克  甘草6克。
5. 寒凝氣滯,脾濕不化證
臨床表現:腹脹腸鳴,泄瀉,吃冷性飲食或遇冷時腹痛,舌苔白,脈沉細緩。
治法:健脾溫中,理氣燥濕。
方藥:六君子湯加味。
半夏9克   陳皮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砂仁9克  藿香9克  木香9克  茯苓9克  肉桂9克  炙甘草9克。
6.食積不化證
臨床表現:脘腹脹痛,食后加重,泄瀉,大便酸臭,五心煩熱,舌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檳榔四消丸。  用法:一日一次,一次6克。
(五) 腹痛、泄瀉
1。寒邪直中證
臨床表現:急性發(fā)病,腹痛泄瀉,甚或嘔吐,舌苔白,脈遲緩。
治法:溫中散寒。
方藥:射雄丸。 用法:一次3克。
2.脾胃虛寒,心腎陽衰證
臨床表觀:泄瀉如注,脘腹絞痛,四肢厥冷,舌苔白,脈沉微。
治法:溫中健脾,回陽救急。
方藥:附子理中湯。
附子10克  人參10克  干姜10克  白術19克  炙甘草10克
3.積熱不化證
臨床表現:腹痛泄瀉,便下黃粘而熱,食后腹痛加重,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瀉下積熱。
方藥:枳實導滯丸加減。
枳實9克  大黃9克  黃芩9克  檳榔9克  神曲9克 木香9克。
4.上熱下寒,寒多熱少證
臨床表現:脘腹?jié)M痛,納呆食減,泄瀉,舌苔白,脈沉弦。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附子理中湯加黃連。
附子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黃連9克。
5. 脾胃虛寒,積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臍腹冷痛,胃脘滿脹,有壓痛,泄瀉,舌苔白,脈沉。
治法:溫中導滯。
方藥:理中大黃湯加味。
附子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大黃9克。
用法:隔日一劑。若藥后腹痛加重,停藥3—7天,再服第二劑,不可連續(xù)服藥。
6.少陽兼里實證
臨床表現:脘腹脹痛拒按,頭暈頭痛,、胸滿心煩,口苦咽干,大便溏瀉,脈弦滑。
治法:和解攻里。
方藥: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9克  半夏9克  黃苓9克  枳實9克  木香10克  大黃6克。
7.肝木乘土證
臨床表現:脅痛,或臍腹一側疼痛,或一側少腹疼痛,痛而即瀉,瀉后痛減,生氣時諸證加重,舌苔白,脈弦。
治法:舒肝健脾。
方藥:逍遙散加味。
柴胡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甘草9克  防風3克  生姜三片  薄荷3克。
8.熱積腸胃證
臨床表現:腹痛泄瀉,瀉后痛減,大便黃粘而臭,脈滑數
治法:苦寒瀉熱。
方藥:香連丸加味。
木香9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  檳榔9克  白芍9克。
9.熱結旁流證
臨床表現:腹脹腹痛,大便如稀水狀,色青而極臭,舌苔黃干,脈沉實。
治法:苦寒攻下。
方藥:大承氣湯加味。
枳實30克  厚樸30克  大黃30克  萊菔子30克  芒硝15克(沖)。
(六) 泄瀉,便如不消化之殘渣
1.食積不化證
臨床表現:泄瀉,大便如食物之殘渣而酸臭,腹?jié)M腹脹,五心煩熱,舌苔黃白而膩,脈滑數。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保和丸加減。
枳實9克   木香9克 10克  萊菔子9克  陳皮10克  神曲10克  焦麥芽10克  焦神曲10克  大黃3克。
加減: 脈濡緩,納呆食減者,健脾消食,健脾丸加減:
黨參10克  白術10  枳實10克  陳皮10克  焦山楂30克  焦麥芽10克  焦神曲10克  扁豆9克  山藥15克。
2.寒積不化證
臨床表現:大便呈不消化狀,兼有白色粘液,泄瀉不爽,舌苔白,脈沉細弦。
治法:溫中導滯。
方藥:溫脾湯加減。
附子9克   黨參9克   干姜9克   木香9克   枳實9克  萊菔子9克
木香9克  大黃3克。
用法:隔1—3日一劑,以每日大便二次,便時稍爽快為度。
(七) 泄瀉,大便呈粘液狀
1,積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急性發(fā)病,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呈粘液狀,一日數次,脈弦滑。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枳實導滯丸、檳榔四消丸。
2.寒積不化證
臨床表現:臍腹冷痛,里急后重,大便呈粘液狀,一日數次,指趾厥冷,脈沉細緩或沉細弦。
治法:溫中導滯。
方藥;溫脾湯加減。
附子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甘草9克  枳實9克  厚樸9克  焦檳榔9克  大黃3克。
用法:一周一劑,不可多服。
3.腎陽不足證
臨床表現:大便一日l0至數十次,便而不爽,腹冷,脈沉細。
治法:溫腎健脾。
方藥:硫黃0.3克  山藥60克(研末,為粥服)。
4.大腸不固證
臨床表現:便利膿血,一日十幾次,有時大便失禁,脈沉細緩。
治法:固澀止瀉。
方薊:桃花湯加減。
赤石脂45克(研末,沖服)  干姜6克  甘草6克。
5.痰積不化證
臨床表現:時瀉時止,或多或少,便如膠粘蛋白,腸鳴,或兩脅攻刺疼痛,脈弦滑。
治法:化痰消積。
方藥:二陳湯加味。
陳皮9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甘草9克    海浮石9克  南星9克  木香9克  枳實9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
(八) 泄瀉,便利膿血
1.濕熱下利,熱多于濕證
臨床表現:便利膿血,血多膿少,里急后重,腹痛,脈滑數。
治法:清熱燥濕。
方藥:白頭翁湯加味。
白頭翁30克    黃連10克   黃芩10克   黃柏10克  秦皮10克   地榆10克  血見愁30克。
2.  陰虛濕熱夾胃寒證
臨床表現:便痢膿血,以血為主,臍腹冷痛,五心煩熱,脈沉弦。
治法:養(yǎng)陰化濕,佐以溫中。
方藥:驅車丸加味。
黃連10克  阿膠10克(烊化)  干姜10克  當歸10克  椿根皮炭15克。
3.大腸不固證
臨床表現:大便稀溏兼膿血,甚或失禁,脈沉細。
治法:固澀止瀉。
方藥:桃花湯。
赤石脂45克  干姜3克  粳米45克。
4.寒積不化證
臨床表現:便利膿血,膿多血少,臍腹冷痛,指趾厥冷,脈沉細弦。
治法:溫中導滯。
方藥:理中大黃湯加減。
附子9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甘草9克  大黃4.5克。
加減: 里急后重者,加焦檳榔9克  木香9克.
用法:一周一劑。
(九 )泄瀉、里急后重
1.濕熱下利證
臨床表現;急性發(fā)病,腹痛里急后重,便利膿血,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燥濕,理氣導滯
方薊:芍藥湯加減。
白芍12克  黃芩9克  黃連9克  木香9克  檳榔9克  當歸9克  馬齒莧30克  大黃4.5克。
2.濕熱下利,熱多濕少證
臨床表現;里急后重,便利膿血,血多膿少,脈滑數。
治法;清熱燥濕。
方藥:白頭翁湯加減(見前)。
3.寒積不化證
臨床表現:里急后重,下利呈黏液膿凍狀,腹痛或有或無,脈沉細。
治法:溫中導滯。
方藥:理中湯加味。
附于9克   肉桂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甘草9克
木香9克  檳榔9克  大黃3克。
4.中氣下陷證
臨床表現:小腹、肛門墜脹,勞累時加重,大便稀溏,脈虛緩或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升陽舉陷。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味。
升麻6克   柴胡6克  黃芪16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當歸9克  枳殼9克  木香9克  甘草6克。
(十) 黎明泄瀉
1.腎虛不固證
臨床表現:每至五更則腸鳴腹痛,痛而即瀉,舌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腎固澀。
方藥:四神丸加減。
補骨脂15克  吳茱萸9克  肉豆蔻9克  五味子9克  山藥30克。
加減:
指趾厥冷,腹痛較重,脈弦大緊者,加附子10克  黨參10克  白術10克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2.寒熱交結證
臨床表現:黎明即瀉,但白天亦瀉,胃脘痞滿,口苦口干,脈滑。
治法:苦辛通降。
方藥:半夏瀉心湯加味。
半夏9克  黃連9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  黨參9克   枳殼9克  焦神曲9克  焦麥芽9克  焦山楂9克 大棗三個  甘草6克
加減: 臍腹疼痛,脈弦者,去黃芩,加肉桂9克。
3. 寒積不化證
臨床表現:黎明前泄瀉,大便呈不消化狀,兼有少量粘液,臍腹有壓痛,脈沉細。
治法:溫中導滯消積。
方藥:理中大黃湯加減。
附子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甘草6克  木香9克  大黃3克。
用法:一周一劑。
4.肝木犯土證
臨床表現:脅痛綿綿,痛連少腹,失眠心煩,每至黎明前即少腹?jié)M脹泄瀉,脈弦或弦數。
治法:舒肝健脾。
方藥:逍遙散加減。
柴胡10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白術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生姜三片  薄荷3克。
加減: 脈弦數者,加丹皮10克  梔子10克。
(十一) 食后即瀉
脾腎虛寒證
臨床表現:食后不久即胃脘滿脹,繼而腸鳴泄瀉,泄后腹脹好轉,舌苔白,脈沉細或濡緩。
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四神丸加減。
黨參9克  白術9克  山藥30克  五味子9克   肉豆蔻9克   補骨脂9克
益智仁9克
2.食滯不化,郁而化熱證
臨床表現:胃脘滿脹,食后加重,繼而泄瀉,口干口苦,脈弦滑。
治法:消食和胃,燥濕清熱。
方藥:楂曲平胃散加減。
蒼術15克  厚樸12克  陳皮9克   甘草9克  焦神曲15克  焦山楂15克  黃連9克  焦梔子9克。
3.濕熱蘊郁證
臨床表現:素嗜酒肉,每次飲酒后即泄瀉,脈滑。
治法:燥濕清熱。
方藥:葛根平胃散。
葛根10克  木通10克   枳殼10克  神曲10克   焦山楂15克  黃連6克  蒼術15克  厚樸9克  陳皮9克。
(十二) 大便稀溏
1.脾虛不運證
臨床表現;大便稀溏,一日數次,久久不愈,胃脘痞滿,食納較差,舌苔薄白,脈濡緩。
治法:健脾補氣。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加味。
木香9克 藿香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9克  山藥30克。
加減:
胃脘無痞滿感者,參苓白術散;舌苔黃白而厚,納呆食減,胃脘脹痛者,宜資生丸。
2. 脾虛不運,久泄傷陰證
臨床表現:久泄不止,大便微溏,一日數次,舌質紅而無苔,或舌紅而痛,脈細數。
治法:健脾止瀉,養(yǎng)陰生津。
方藥:縮脾飲加減。
草豆蔻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山藥12克  扁豆9克   烏梅9克
木瓜9克  白芍9克  陳皮9克  甘草6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泄瀉的辨證,大致可從發(fā)病的時間、大便的形狀、顏色和腹痛的特點、發(fā)熱的特點、里急后重,以及食欲、口味等方面去分析。
1.發(fā)病的時間:急性泄瀉,多因濕、熱、寒;慢性腹泄,多因虛和積。夏季泄瀉,多因暑濕、濕熱。冬季泄瀉,多因寒。五更久瀉,多因脾腎陽虛。飯后即瀉,多為脾虛食積。
2.大便的形狀和顏色:大便稀溏,無膿血及里急后重者,稱泄瀉;有膿血者,稱痢疾。急性泄瀉,糞色黃而奇臭,為實火。暴瀉如注,便如稀水,或為暑濕,或為寒邪直中。瀉下黃沫,兼有里急后重,為積熱。瀉下時,硬塊和稀水混雜,為食積化熱。便如鴨溏之狀,不臭,為寒積。便如白色蛋白者,為痰積。便如黑水,腹痛,為脾胃虛寒不能攝血。腹脹痛,大便為青黑稀水,為熱結旁流。便色污穢,為濕熱臟毒。久泄,便溏不臭,為脾虛。
3.腹痛的特點:泄瀉,無腹痛,為水濕、脾虛濕盛;臍腹冷痛為寒積;胃脘疼痛,拒按,為積、食;腹痛即瀉,瀉后痛減,不久又痛,痛而又瀉,肛門灼熱,為火熱;腹痛綿綿,小便黃赤,為積熱;腸鳴有聲,便下不爽,為痰積;脅下,或臍之左右,或一側少腹疼痛,痛即泄瀉,泄后痛止,為肝木克土。
4。里急后重:腹部墜脹,里急后重,大便不爽,為大腸氣滯;小腹墜脹,里急后重,站立時加重,平臥時減輕,為中氣下陷。
5。食欲和口味:口淡乏味,為脾虛、胃寒;口苦口干,為胃熱。惡聞食臭,為濕濁犯胃、脾虛。
6.發(fā)熱特點: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者,為風寒客表;寒熱往來,為邪入少陽或邪入膜原;發(fā)熱、汗出,為傷暑;午后發(fā)熱,為濕熱、積熱、痰熱。
(二)論治
治療本病時,一般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急性泄瀉,治宜急;久瀉而虛中夾實,治宜緩,否則,瀉必傷正,補宜留邪。
2。虛中夾實者,治宜補消同施;寒積不化者,治宜溫中導滯,其服藥方法,以一周一劑為佳。
便    秘
便秘,中醫(yī)統(tǒng)稱便秘、大便難。其中實熱便秘,又稱大便燥結。
辨證論治
(一)發(fā)熱、便秘
1.表里同病證
臨床表現:發(fā)熱微惡風,全身酸痛,大便干而數日不行,苔薄白,脈浮緩。
治法:解表攻里。
方藥:桂枝大黃湯。
桂枝12克  白芍24克  甘草10克  生姜9克  大棗十二枚 大黃6克。
2. 少陽陽明合病證
臨床表現:胸脅、脘腹脹痛,拒按,寒熱往來,大便秘結,口苦口干,脈弦滑數。
治法:和解攻里。
方藥: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12—24克  半夏9克  枳實9克  黃芩9克  白芍9克  大黃6—9克。
3. 陽明府實證
臨床表現:身熱或日晡潮熱,腹脹便秘,舌苔黃厚干燥,脈沉實或沉滑。
治法:苦寒攻下。
方藥:大承氣湯。
枳實15克  厚樸15克  大黃15克  芒硝15克(沖)
加減:
脈洪大,口渴者,加生石膏30克  知母15克,大黃、芒硝各減至6克;舌絳、神昏者,加犀角9克(先煎)  黃連9克。
4.津虛舟停證
臨床表現:午后發(fā)熱,盜汗或不盜汗,便秘,舌質紅絳,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便。
方藥:增液湯。
生地15—30克  麥冬15—30克  元參15—30克。
加減: 便秘較重者,加大黃3—9克  芒硝3—9克。
(二) 腹脹或腹痛、便秘
1.脾胃虛寒,實滯不化證
臨床表現:饑餓、食后均疼痛滿脹,有壓痛,大便秘結數日一行,舌苔白,脈弦大,右大于左,或弦緊。
治法:健脾溫中,佐以潤下。
方藥:黃芪建中湯加減。
黃芪15克  桂枝9克  白芍18克  當歸9克  生姜9克   甘草9克  瓜蔞30克  大棗七個。
2.脾胃虛寒,大腸結滯證
臨床表現:胃脘冷痛,拒按,食后疼痛加重,便秘,舌苔白,脈沉弦細。
治法:溫中健脾攻下。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小承氣湯。
附子9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干姜9克   甘草9克   枳實9克   厚樸9克  大黃6克。
3.痰熱互結證
臨床表現:胃脘脹痛拒按,痰涎壅盛,大便秘結,舌苔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化痰散結攻下。
方藥:陷胸、承氣合方。
瓜蔞30克  半夏9克  枳實9克  厚樸9克  黃連9克  大黃15克。
4.下焦蓄血證
臨床表現:小腹冷痛,拒按,大便秘結,舌苔白,脈沉澀或弦澀不調。
治法:逐瘀通腑。
方藥:桃核承氣湯加減。
桃仁12克  桂枝12克  大黃12克  芒硝9克  甘草6克  當歸15克。
5.大腸、膀胱氣滯證
臨床表現:小腹墜脹,尿急尿熱尿痛,大便秘結,脈沉滑。
治法:理氣通下。
方藥: 木香9克  香附9克  烏藥9克  檳榔9克  黃連9克  蘇葉6克
陳皮9克  大黃4.5克。
6。氣虛下陷證
臨床表現:小腹墜脹,大便數日一行,站立、行走或勞動時小腹墜脹加重,疲乏無力,走路快時氣短,舌苔白,脈虛。
治法:益氣升陽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味。
黃芪15克  黨參9克  白術9克   陳皮9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枳殼9克  當歸9克  肉蓯蓉9克  生姜三片  大棗三個。
7.肝郁血虛證
臨床表現:頭暈頭痛,心煩心悸,腰酸背困,舌苔白,脈弦細。
治法:養(yǎng)血舒肝。
方藥:逍遙散加減。
柴胡6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肉蓯蓉15克  香附9克  烏藥9克  陳皮9克。
加減:手心熱者,加元參30克  生地15克。
8.大腸實熱結滯證
臨床表現:腹脹腹痛,拒按,便秘,按之有燥屎,舌苔黃厚干燥,脈沉實或沉滑數。
治法:峻下熱結。
方藥:枳實15克  厚樸15克  萊菔子30克  大黃15克   芒硝15克(沖)
木香15克。
9.水熱互結證
臨床表現:上腹劇痛,按之石鞭,或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拒按,日晡所小有潮熱,舌苔黃膩,脈沉緊。
治法:逐水、泄熱、散結。
方藥:大陷胸湯。
甘遂粉4.5克(沖)  大黃9—15克  芒硝9—15克。
10.寒實停滯證
臨床表現:腹中絞痛,欲吐不得吐,欲泄不得泄,四肢厥冷,舌苔白或質暗,脈沉緊,或腹中絞痛,大便數日不行,舌苔薄白質暗,脈沉緊或沉遲。
治法:溫中散寒攻下。
方藥:九痛丸。  用法:一次10—30粒。
或救中湯加減:
川椒12克  干姜12克  厚樸9克  陳皮9克  檳榔12克  大黃9克。
(三)單純便秘
1、      津虛便秘證
臨床表現:大便秘結,數日不行,糞塊大不能排出,脈緩。
治法:潤便軟堅。
方藥:蜜煎導法或肥皂水灌腸。
2。陰虛血燥證
臨床表現:老人經常便秘,舌苔白,脈弦大。
治法:潤燥通便。
方藥:麻子仁丸。 用法:一日三次,一次1—2丸。
2. 肝肺氣郁證
臨床表現:胸脅串痛,頭暈心煩,腹微滿,有欲便而不得便之感,舌苔白,脈沉弦。
治法:舒肝理氣。
方藥:四逆散加味。
柴胡6克   枳殼9克   白芍9克   桔梗9克   陳皮9克   蘇葉9克
瓜蔞15克  甘草6克  杏仁9克。
4.氣血俱虛,陽虛不運證
臨床表現:頭暈頭重,氣短汗出,便后乏力,舌苔白,脈虛或沉微。
治法:益氣養(yǎng)血,升陽舉陷。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柴胡6克   升麻6克   黃芪15克   黨參9克   當歸12克   陳皮9克
白術9克  肉蓯蓉15克  桔梗12克  枳殼12克。
5.陽虛寒秘證
臨床表現:老人便秘,腹痛隱隱,得溫稍減,脈沉遲。
治法;溫陽破陰。
方藥:半硫丸。
用法:一日二次,一次3克?;?、肉蓯蓉30克  火麻仁30克。
6.陰血虧損,不能潤便證
臨床表現:產后便秘,疲乏無力,自汗盜汗,五心煩熱,反復應用攻下藥后更加嚴重,脈虛數或細。
治法:養(yǎng)血潤便。
方藥:四物湯加味。
當歸12克  白芍12克   生地12克   何首烏15克  元參15克   火麻仁15克  肉蓯蓉15克
7.痰濕氣滯證
臨床表現:肥胖,腹微滿,大便少而秘結,舌苔白,脈沉滑。
治法:理氣化痰。
方藥:木香順氣丸加減。
木香12克   半夏9克    枳殼9克    陳皮9克    白術9克   神曲9克
砂仁9克  萊菔子9克  杏仁9克  香附20克  大腹皮9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本病辨證時,一般可從發(fā)病原因、腹脹痛的特點、全身癥狀、舌、脈等方面去分析。
1.發(fā)病原因:痢疾、泄瀉初愈而未完全恢復時的便秘,為津液未復;產后便秘,為血虛;高熱過程中的便秘,為熱邪入腑;熱病后期的便秘,為陰虛津乏。
2、腹痛、腹脹的特點:腹脹腹痛,拒按,腹熱,為腸胃實熱。腹劇痛,包塊起伏,拒按,為寒實停滯;素有臍腹冷痛,輕度壓痛,為脾胃虛寒或脾腎虛寒;胸腹脹痛,無壓痛,為氣滯。腹墜脹,常有便意,但便時又無大便,或雖有大便而不多,便后氣短乏力,力氣虛。少腹兩側或側滿脹,為肝郁氣滯。小腹?jié)M脹,為膀胱氣滯或瘀血。
3.脈象;弦緊,為寒;沉遲,為虛寒;沉實、滑數,為實熱。細數,為陰虛;沉,為肝郁氣結;沉細無力、虛緩、虛大,為氣虛、氣血俱虛或陰陽俱虛。
4.舌苔、舌質:舌紅,為實熱;紅絳,為營血有熱;舌質淡白,為氣血俱虛、陽虛寒飲;舌質暗,為寒;舌邊有瘀斑,為瘀血;舌苔黃厚干燥,為陽明府實或大腸實熱;舌苔黃膩,為積熱、濕熱;舌苔白厚,為寒實結滯;舌苔黑干,為實熱傷陰;舌苔黑灰潤或膩,為寒濕較盛。
此外,便秘之急證多實,久病多虛。
(二)論治
治療本病時,一般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一般的治療原則:便秘雖多實證,虛證亦不少見。虛證當補,不可因其有
便秘而再加瀉下藥。
2.一般的用藥方法:實熱便秘,宜用苦咸寒之大黃、芒硝;氣滯便秘,宜用
枳實、厚樸、陳皮;肺氣不降的便秘,宜用蘇子、杏仁、瓜蔞;血虛便秘,宜用當歸、熟地、黑芝麻、火麻仁、柏子仁;陽虛便秘,宜用肉蓯蓉、鎖陽、硫黃、胡桃肉;陰虛津枯,宜用生地、元參、麥冬。
腸    梗    阻
腸梗阻,中醫(yī)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吐逆、二便不通者,稱關格;大便秘結;腹脹痛者,稱腸結;腹痛者,稱腹痛;寒氣攻沖作痛者,稱寒疝等。
辨證論治
(一)塞實結滯證
臨床表現:素有不能吃冷性飲食史,突然腹部劇痛,包塊起伏,拒按,大便秘結,舌苔白或黃白而潤,脈沉緊或沉細。
治法:溫中攻下。
方藥:九痛丸。(李翰卿法)。
用法: 一次10—30粒,頓服,不效,1小時后再服30粒。
或:枳實  厚樸各15克  附子9克  二丑粉(沖服)6克  芒硝9克(沖服)
加減:神疲乏力,脈沉細無力者,加人參9克。
(二) 實熱結滯證
臨床表現:突然腹痛劇作,拒按,腹脹便秘,舌苔黃厚干燥,脈沉實或沉滑。
治法:峻下熱結。
方藥:大承氣湯加味。
枳實30克  厚樸30克  檳榔30克  大黃30克  芒硝15克  萊菔子30克。
(三) 寒邪直中證
臨床表現:吃冷而難消化之食物后,突然腹痛嘔吐,包塊起伏,面色青冷,舌質淡而暗,舌苔白潤,脈沉緊。
治法:溫中散寒。
方藥:大建中湯加減。
川椒10克  小茴香10克  黨參6克  烏藥10克  木香10克  干姜3克。
加減: 腹脹,嘔吐嚴重者,加蘇葉6克  陳皮9克。
(四) 脾虛氣滯證
臨床表現:腹脹腹痛,嘔吐,神疲欲寐,前額、耳殼、四肢欠溫,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理氣消脹。
方藥:厚樸半夏甘草人參生姜湯。
厚樸24—30克  人參10克  半夏15克炙  甘草9克  生姜10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辨證時的重點是病史和治療經過。即:生氣后突然發(fā)病者,多為氣滯;吃冷飲食后突然發(fā)病者,多為寒實;有腸粘連病史者,必兼瘀血;應用寒下藥治療無效者,必為虛寒。
(二)論治
本病一般的治療原則是:寒實者,宜溫下;熱實者,才可寒下;氣滯者,必予理氣;瘀血者,應佐活血。
第六章、  泌 尿 系 統(tǒng) 疾 病
第一節(jié)           泌尿系統(tǒng)疾病治療大法
中醫(yī)認為水液代謝是由肺、脾、腎、三焦、膀胱主宰的,所以影響肺、脾、腎、三焦、膀胱氣化的任何因素,都可能發(fā)生水液代謝的失調。因此,水液代謝失調時,不但要注意利水,而且應該按照肺、脾、腎、三焦、膀胱的不同臟腑和陰陽、表里、虛實、寒熱的不同,進行治療。
一、宣肺解表法:適用于風邪外襲,壅遏肺氣的浮腫,惡風,身痛,脈浮,藥如:麻黃、桂枝、紫蘇、僵蠶、蟬蛻、牛蒡子、桔梗。
二、理氣行水法:適用于肺氣不利,水泛肌表的浮腫,頭面四肢悉腫,小便不利,藥如: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冬瓜皮、西瓜皮。
三、化氣行水法:適用于膀胱不能化氣的小便不利,浮腫,藥如:桂枝、豬苓、澤瀉、茯苓、車前子。
四、健脾燥濕法:適用于脾虛濕盛的浮腫,胃脘痞滿,疲乏無力,四肢沉重,脈濡緩,藥如:白術、蒼術、茯苓。
五、補氣行水法:適用于氣虛不運,水濕停蓄的浮腫,氣短,乏力,藥如。黃芪、人參、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
六、利水通淋法:適用于膀胱濕熱的尿熱尿頻,尿痛尿赤,藥如:瞿麥、篇蓄、石葦、木邇、澤瀉、車前子、防己。
七、滋陰清熱法:適用于腎陰虧損,濕熱內蘊的尿熱尿痛,腰困,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藥如:知母、黃柏、熟地、女貞子、旱蓮草。
八、滋陰溫化法:適用于下焦?jié)駸?,膀胱不能化氣的尿閉不通,尿道澀痛,小腹脹滿,藥如:通關丸。
九、溫補腎陽法:適用于腎氣虧損,陽不化水的小便不利,腰困,浮腫,藥如:金匱腎氣丸。
十、活血利水法:適用于瘀血阻滯,肝木失升,肺金失降的水腫,小便不利,久久不愈,藥如:益母草、澤蘭、桃仁、紅花。
十一、峻逐水飲法:適用于水腫較重,腹水,尿少,藥如:大戟、甘遂、芫花、二丑。
總之,泌尿系統(tǒng)疾病,急性期者,宜祛邪,并應擇其主要臟腑而分別采用利水、解表、宣肺、通淋;慢性者,宜扶正,擇其臟腑論治。
第二節(jié)     各    論
急  性  腎  炎
急性腎炎,中醫(yī)大致包括在水腫的范疇之中。根據臨床表觀的不同,又將面目四肢浮腫,骨節(jié)疼痛,惡風,脈浮者,稱風水;一身面目浮腫,按之沒指,無汗,不惡風者,稱皮水。
辨證論治
(一) 風邪客表證
臨床表現:急性發(fā)病,顏面或全身浮腫??诟桑^暈,尿少,脈浮或沉。
解表利水:
方藥:五皮飲加味。
蘇葉9克  荊芥9克  蟬退12克  陳皮10克  生姜皮10克  桑白皮12克  大腹皮12克  茅根30克。
(二) 水濕不化證
臨床表現:浮腫,腹脹腹水,口干,尿少,脈沉。
治法:理氣行水。
方藥,:茯苓導水湯加減。
茯苓皮15克  桑白皮15克   大腹皮10克   陳皮9克   澤瀉9克   豬苓9克  砂仁9克  木瓜9克  紫蘇9克  白術9克  生姜9克  檳榔12克。
(三) 濕熱不化證
臨床表現:浮腫,腹脹,午后加重,有或無腹水,尿熱尿少,口干,脈沉弦或弦滑。
治法:利濕清熱消腫。
方藥:大橘皮湯加減。
桂枝9克  白術9克  澤瀉9克   豬苓9克   茯苓9-12克  滑石18克
甘草3克  陳皮9克  木香9克  檳榔10克  益母車40克。
(四) 穢濁犯胃證
臨床表現:水腫,腹脹腹痛,嘔吐泄瀉,心煩口苦,尿少,舌苔黃白厚膩,脈滑數。
治法:芳香化濁,除濕清熱。
方藥:蘇葉6克  砂仁9克  神曲9克  枳實9克  黃芩9克  檳榔9克  大黃3克  枇杷葉9克。
加減:
舌質紅者,加麥冬15克  生地9克  元參9克;脈洪大,面色恍白者,參芪地黃湯加減:人參9—15克  黃芪30克  生地30克 山藥12克  五味子12克  茯苓12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白茅根60克  竹茹12克 蘇葉3克  黃連2克(方藥中法)。
(五) 肝膽實火,水濕不化證
臨床表現:輕度浮腫,頭暈頭痛,煩躁易怒,尿熱尿痛,尿少,舌尖邊紅,脈弦數。    治法:瀉火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龍膽草10克  梔子10克  黃芩9克  澤瀉10克  車前子10克(包煎)  蟬退10克  白蒺藜10克  益母草60克  白茅根60克。
(六) 風熱客表證
臨床表現:輕度浮腫,或不浮腫,咽干或咽干而痛,尿黃赤而少,脈浮滑或滑。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蟬衣五物湯。
蟬退9—15克  連翹15克  益母草60克  白茅根60克  麥冬12克。
(七) 膀胱濕熱證
臨床表現:尿黃赤,尿灼熱或尿熱尿痛,舌尖紅赤,脈數或不數。
治法:清熱通淋,除濕瀉火。
方藥:導赤散加減。
生地15克  連翹10克  竹葉10克  甘草6克。
加減:  舌尖不紅者, 豬苓湯加減:豬苓  澤瀉  滑石各12克  阿膠9克(烊化)  茅根30克  連翹15克。
(八) 脾虛濕盛證
臨床表現:下肢輕度浮腫,四肢沉重,汗出惡風,脈浮。
治法:健脾益氣行水。
方藥:防己黃芪湯加減。
防己12克  生黃芪12克  生白術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棗七個。
加減: 身腫較重者,加茯苓15克  桂枝9克。
(按)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1。辨證時的一般原則:  首先應區(qū)別有無表證,其次,再分寒熱。
2。尿蛋白的一般辨證方法:按照一般的雜病辨證方法進行。
3。高血壓的辨證方法:按照一般的辨證方法進行,不必拘于肝陽上亢一說。
(二)論治
1.治療水腫的一般方法:利水消腫是治療本病的首要方法,但在兼有表證時,必須解表,否則表邪閉塞,肺氣不利,水氣不行,或延誤病機,表邪入里,內傷脾肺,病必難除。其解表藥的選擇,一般是:表寒者,宜用麻黃、紫蘇、防風、荊芥;表熱者,宜用桑葉、蟬蛻、薄荷、浮萍。另外,還應注意解表藥在整個方劑中的比例,若表邪閉郁較甚者,當重用解表,衷邪較微者,僅佐解表之藥即可。
2。高血壓的治療方法:應按照肝膽濕熱者,利濕清熱;肝陽上亢者,平肝潛陽;風熱上擾者,疏散風熱的原則處理。
3。血尿的治療方法:多為火熱。因此,利水通淋、利水瀉火為本病主要治法。
4.難消水腫的治法:浮腫不消時,多因外有表邪來子解表,陽虛者未予溫陽,濕熱者未予燥濕,所以處方用藥時,當注意佐入解表、溫陽、清熱燥濕之品。
3、      蛋白尿的治法:應按一般的辨證論治原則處理。
慢  性  腎  炎
慢性腎炎,中醫(yī)沒有與此完全相等的獨立病名。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分別將水腫為主者,稱水氣或水腫;腹水腹脹嚴重者,稱臌脹;腰痛者,稱腰痛;尿血者,稱尿血;精氣虛極者,稱虛勞。
辨證論治
按照水腫和無水腫去敘述。
(一) 水腫
1、腎氣虧損,外受風寒證
臨床表現:發(fā)熱惡寒,咳喘不能平臥,浮腫腹脹,有或無腹水,四肢厥愣,口渴喜飲,尿少,舌苔黃白,脈浮緊。
治法:溫陽利水,解表散寒。
方藥: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加減。
麻黃9克  桂枝9克   細辛6克   附子10克   生姜10克   甘草6 克
茅根30克  防己12克  大腹皮10克。
加減:
口渴較重者,加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
2. 三焦氣滯,膀胱不能化水證
臨床表現:水腫尿少,腹脹有少許腹水,但按之不硬,脈沉。
治法:理氣行水。
方藥:茯苓導水湯加減。
茯苓30克  大腹皮10克   桑白皮10克   陳皮10克   澤瀉10克  生姜l0克  豬苓10克  砂仁10克  木瓜10克  蘇葉6克  白術10克  檳榔10克。
加減:
效果較差者,加桂枝10克。
3.脾陽不足,氣滯水停證
臨床表現:水腫尿少,腹脹腹水,按之腹尚柔軟,手足厥冷,舌質淡,脈沉細弦。
治法:溫陽健脾,理氣行水。
方藥:實脾飲加減。
茯芩1 5克  白術10克  木瓜10克  木香10克  腹皮10克  草豆蔻10克  附子10克  生姜10克  檳榔30克  厚樸10克  甘草6克。
4. 濕熱阻滯,膀胱不能化氣證
臨床表現:水腫,腹水或僅腹脹,午后腹脹加重:尿少尿熱或尿痛,口苦口干,脈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氣利水,除濕清熱。
方藥:大橘皮湯。
茯苓15克   豬苓10克  白術10克  澤瀉10克  桂枝10克  滑石30克
甘草6克  木香10克  檳榔10克  陳皮10克。
5. 水飲停聚證
臨床表現:腹脹腹水嚴重,按之較硬,大小便均不利,但用利水藥治之不效,脈沉弦或沉滑。
治法:攻逐水飲。
方藥: (1)十棗丸:甘遂  大戟  芫花各3克
用法:棗泥為丸,或養(yǎng)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飯后服。每次服三分之一,不效,再服三分之一。以一日瀉下6—8次為佳,不可大瀉下。
(2)若舌質紅,舌苔黃者,改用下方:大蟾蜍一個  砂仁9克。
用法:先將蟾蜍去腸雜,再將砂仁放于蟾蜍腹中,于鐵鍋中烙乾,研末。每日一劑,連服三天。腹瀉嚴重時停服。
6. 腎陽不足,水濕不運證
臨床表現:腰酸痛,勞累或不勞累時腳跟痛,下肢浮腫,尿少,足冷,脈沉細弦,尺大或沉微。
治法:培補腎氣。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熟地15克   山藥12克  肉蓯蓉12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懷牛膝9克  車前子(布包)9克。
7. 氣虛不運證
臨床表現:下肢浮腫,四肢沉重,惡風汗出或不惡風,脈沉或浮。
治法:益氣健脾行水
方藥:防己黃芪湯。
黃芪24克  防己12克  白術12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棗五個。
加減: 四肢沉重,水腫較重者,加茯苓15克  桂枝9克,去姜、棗。
8. 氣陰兩虛,水濕泛濫證
臨床表現:面色恍白,浮腫,疲乏無力,五心煩熱,或身熱,食欲不振,惡心,或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虛大滑數。
治法:益氣養(yǎng)陰,佐以利水。
方藥:參芪地黃湯加減(方藥中法)。
人參15克  黃芪30克  生地30克  蒼術12克  五味子9克  茯苓12克
澤瀉9克  丹皮12克  麥冬12克  竹茹12克  半夏9克  茅根60克。
(二) 無水腫
1.風熱傷陰證
臨床表現:腰酸困,口干,尿黃赤,脈浮或滑。
治法:疏風清熱養(yǎng)陰。
方藥:姜蟬茅根湯。
茅根30—60克   益母草60克  連翹9克  麥冬9克  石斛9克  蟬蛻9克  僵蠶9克  川續(xù)斷9克。
2.氣陰兩虛,肝熱上沖證
臨床表現:頭暈頭重,下肢沉重或不沉重,脈弦大。
治法:益氣養(yǎng)陰:平肝瀉火。
方藥: 黃芪30克  夏枯草15克  白芍15克  五味子15克  地龍15克
龍膽草9克  青皮9克  橘葉9克  當歸9克。
3.肝郁氣結證
臨床表現:頭暈頭痛,胸脅苦滿,心煩急躁r月經不調,脈沉弦。
治法: 舒肝理氣。
方藥: (1)逍遙散加減。
柴胡9克  當歸9克  白芍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薄荷9克 生姜三片
甘草6克。
加減:心煩較重,手足心熱者,加丹皮9克 梔子9克;腰酸痛者,加生地9克。
(2)當歸芍藥散(李翰卿法)。
4.氣虛不運證
臨床表現:下肢沉重,尿黃赤,脈沉。
治法:益氣利濕。
方藥:防己黃芪湯(李翰卿法)。
加減:
尿黃較重,加茅根30克  益母草30克  連翹15克;尿熱者,加扁蓄12克。
5.氣陰兩虛證
臨床表現:面色恍白,或白,疲乏無力,口干,有時咽喉疼痛,腰酸痛,下肢沉重,舌質淡,脈虛而滑數。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方藥:補中益氣合六味地黃湯。
黃芪15-30克  黨參12克 白術10克  陳皮10克 當歸10克 生地10克  山藥10克 芡實10克 淡肉蓯蓉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丹皮10克 升麻6克 柴胡6克。
6. 腎氣不足,肺氣虧損,濕熱阻滯證
臨床表現:腰酸腰痛,疲乏無力,面色恍白,舌苔白膩或黃白膩,脈虛大。
治法:補腎益氣,燥濕利水。
方藥:參芪地黃湯加減(方藥中法)。
生地15克   蒼術12克  五味子12克  土茯苓30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黃芪30克  黨參15克  茅根30克。
加減: 惡心嘔吐者,加竹茹9克  半夏9克  陳皮9克。
7. 腎督虧損,陰陽俱虛證
臨床表現:頭暈頭重,記憶力差,腰酸腿困,舌苔白,脈虛或虛而尺稍大。
治法:培補腎督。
方藥:熟地60克  鹿角膠30克  菟絲子15克  血余炭6克
8. 心火移熱于膀胱證
臨床表現:尿黃尿赤,舌尖紅赤,脈滑。
治法:清瀉心火。
方藥:導赤散加減。
生地15克  木通6克  甘草6克  竹葉10克  茅根60克。
9.下焦?jié)駸?,陽氣不化證
臨床表現:尿熱尿赤,脈沉細弦。
治法。滋陰清熱,佐以溫陽。
方藥:通關丸加減:  知母10克  黃柏10克  肉桂3克。
10、膀胱濕熱,陰液虧損證
臨床表現:尿黃赤,脈緩。
治法:利濕清熱,佐以養(yǎng)陰
方藥;豬苓湯加減。
滑石18克  豬苓10克  澤瀉10克  茯苓10克  阿膠(烊化)10克。
(按) 辨證論治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辨證
1.水腫的辨證方法:一般采用面色、脈象、癥狀的對照法,即實證為主時,以癥狀為主,兼顧脈象;虛證為主時,脈象為主,兼顧癥狀。
2.高血壓的辨證方法:以脈象為主,如:脈弦大者,虛多于實;沉弦者,實多于虛。
3。血尿的辨證方法:一般按照舌苔舌質、脈象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如舌苔白膩者,為濕熱;舌尖紅赤者,為心火;脈虛大,為氣血俱虛或氣陰兩虛;尺大而弦,為腎陽虧損;尺大而滑,為腎虛火旺。
(二)論治
1.處方用藥的一般方法:除注意一般的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外,還應注意補瀉、寒熱藥物的配伍關系。
2。注意辨證論治:應按辨證論治的原則處理,不要按什么藥能消尿蛋白、什么藥能降血壓的方法處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朱進忠:慢性胃炎的辨證論治
劉渡舟:治療胃痛十二法
緊抓病機巧辨證 |揭秘劉渡舟先生治療胃痛十二法
愛愛醫(yī)資源-下篇第一章第九節(jié)至第十二節(jié)
腸炎
湖南省直中醫(yī)醫(yī)院|株洲市中醫(yī)院··脾胃病病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