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似乎或多或少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一些場景,在你需要爭分奪秒趕進度的時候,反而特別難集中注意力,仿佛手頭這件事以外的一切,都變得富有吸引力。你肯定會說,這不就是拖延癥嘛,雖然我也沒有戰(zhàn)勝它,但我每天都跟它相處,熟得很!
情緒失控、造成我們心煩意亂的原因并非不利事件本身,而是大腦中的固有看法和觀念,這些都屬于非理性思維。因此,想要控制好情緒,就要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我們先從認識舊有的思維方式開始。
三種致命性思維方式
1.災難性思維方式:
許多災難性思維從“萬一……怎么辦”開始,它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把事情嚴重化、恐怖化,增加焦慮感。如:
“萬一我面試的時候答不出他們的問題怎么辦?”
“萬一我考砸了怎么辦?”
“我去參加朋友聚會,萬一他們笑話我的穿著怎么辦?”
“萬一TA不愛我了怎么辦?萬一我對TA沒有吸引力了怎么辦?”
當然,把事情恐怖化還有其他形式,比如“太可怕了”“當……時,我會瘋掉/死掉/受不了的”等等。
2.絕對論者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傾向經(jīng)常以“我必須……”“我應該……”“我不得不……”“我非……不可”等形式出現(xiàn),是過激反應中最壞的一種。如:
“我應該做這件事。他必須要好好對我。”
“你對弟弟應該好一點。”
“你應該取得好成績,做個好學生。”等等。
3.合理化思維方式:
合理化是弱反應,是對發(fā)生的事都予以否認或根本不當回事的拙劣舉動。它們經(jīng)常以這種形式出現(xiàn):
“怕什么,天還沒塌呢!”
“我受夠了,他自暴自棄我也不管了。他愛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無所謂,誰當回事?”以及“那又怎么樣?”等等。實際上,合理化就是一種騙局,是讓我們自己欺騙自己,因為回避和否認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通常,人們在把事情多次恐怖化和應該化之后,這種合理化情緒就上來了,然后經(jīng)過一天或一段時間的合理化,又開始從頭循環(huán),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控制情緒,并改善自己拖延胡問題,就要打破這個致命的思維循環(huán),尋找一個更佳之法。
你不知道的拖延
對于很多人來說,盡管拖延癥已經(jīng)是老朋友了,但你真的了解它嗎?我們普遍認為,拖延的根源是時間管理不到位,如果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就把每一個時間節(jié)點和具體目標設定好,再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哪里還用得著快到截止日期了再來瘋狂趕進度。
但是,在嚴格執(zhí)行時間管理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隨著任務數(shù)量的增加,蜂擁而來的待辦事項拉響了腦海里的警報,時刻提醒你,還有一堆麻煩要燒掉你的眉毛。最終,你感覺要被恐懼淹沒了,不得不暫時逃離這項任務。
然而,任務進度一旦停滯,往往就會被我們徹底擱置,直到截止日期臨近,我們才又著急地往前趕。這樣的死循環(huán),不僅于事無補,還會引發(fā)挫敗感。
實際上,強調(diào)時間管理的時候,我們忽略了拖延癥最本質(zhì)的成因——心理因素。我們在最后趕進度的時候更加無法專心,并不是因為時間管理不到位,也不是因為我們自制力不夠強,而可能是因為這件事本身就讓我們恐懼,所以忍不住想要逃避。
我們?yōu)槭裁纯偸峭涎?/p>
你應該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一件事是你熟悉的、以前做順手了的,或者是簡單快捷、不易出錯的,讓你重復做這件事,你并不會拖延。比如,老板發(fā)給你一份文件叫你打印出來,或者老師叫你抄寫10遍單詞交上去,你接到任務順手就做了。
但是,如果這件事是有難度的、失敗后還要承擔一定后果的,就很容易令人糾結。比如,老板不是叫你打印文件,而是讓你寫一份你從來沒寫過的策劃書;又或是老師的要求是抄寫1000遍單詞,而不是10遍……
這類散發(fā)著“惹不起”氣息的任務,立刻就會激發(fā)我們的恐懼:這么可怕的事,能不做就不做;真的非做不可,也得想好怎么應對慘烈的后果。
長期處于這樣的壓力下,我們很容易陷入災難性思維。顧名思義,災難性思維就是把不良后果放大,把本來可以應付的后果想成了災難,以致產(chǎn)生了嚴重的恐慌心理。
戰(zhàn)勝拖延癥其實并不難
直接判斷自己是否陷入了災難性思維很難,我們不妨先通過自我剖析,了解導致自己拖延的具體原因是什么,究竟在恐懼什么。是恐懼失敗的后果無法承受,還是恐懼成功之后壓力會變大?恐懼失去朋友、親人,還是恐懼自己成為他人的傀儡?
建立全新的實用思維模式
意識到自己的恐懼乃至災難性思維后,我們要盡可能地把復雜的大任務分解成力所能及的小任務,而不是流于形式地分步執(zhí)行任務計劃。這個方法的重點是讓自己動起來去做,擯棄不必要的儀式感。
比如,想要堅持跑步,第一個目標應該是出門,第二個目標是跑起來,第三個目標是跑累了安全回家,而不是把步驟拆分為:選一套好看的運動服,再找個空氣好沒有霾的戶外運動場地,然后必須跑10公里,跑完拉伸20分鐘,拉伸完不可以吃零食喝飲料,必須馬上回家,并借著跑步后的活躍勁寫一篇800字的日記,而且第二天要重復同樣的操作。如此繁瑣的步驟,聽著就想打退堂鼓了。
把復雜的大任務分解成能簡單執(zhí)行的小任務,可以逐漸幫我們樹立信心,讓我們覺得不論遇到多么困難的事,只要著手做了,就會船到橋頭自然直。
而把復雜的大任務拆分成看似完美卻很難操作的步驟,則會助長我們的災難性思維,讓我們回憶起上次已經(jīng)做足了準備工作,最后還是沒能完成任務的慘痛經(jīng)歷,繼而認為這次肯定會重蹈覆轍甚至會敗得更慘!
因此,小目標和小任務的可操作性很重要,是幫助我們逐步重建良好思維模式的關鍵。
如果拖延并沒有對你的日常生活造成實質(zhì)性的影響,你大可不必如臨大敵,更不需要為了追求完美而讓腦海里警鐘長鳴,釀成災難性思維的恐慌,以致無法行動起來完成任務。
只要理解拖延癥背后的成因,對災難性思維防微杜漸,就足以發(fā)揮出我們一如既往的好狀態(tài)了。所以,閱讀本文的諸君,一定要相信自己,不要因追求完美或夸大事情的后果而導致拖延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