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條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組成】柴胡 黃芩 桂枝 干姜 栝樓根 生牡蠣 炙甘草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溫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功用】和解散寒,生津斂陰。
【主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寒重熱輕,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痰飲之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肝炎,證見脅痛、腹脹、便溏、泄瀉、口干者。
【胡希恕老師治肝炎加減應用】
血虛浮腫者合當歸芍藥散;腹脹食欲不佳者合半夏厚樸湯;小便不利、大便溏、小腹脹者合五苓散。浮腫或有汗者合防己黃芪湯;肝區(qū)痛明顯或左側少腹痛者合桂枝茯苓丸;肝區(qū)痛較輕或胸痛者合旋覆花湯。頭痛,頭暈,吐涎沫者合吳茱萸湯。
劉渡舟老師認為此方治病取效者,非止肝炎一病。只要符合膽熱脾寒的病機,無論何病,用之皆效。如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往往大便時溏時干,或者數(shù)日不大便、或者連續(xù)數(shù)日大便日數(shù)次而瀉下不止,治療極難。用此方治療則能夠調理肝膽腸胃之功能,并用天花粉生津止渴,對糖尿病胃腸功能紊亂或者口渴口苦便溏者,正相合拍。其它如膽汁返流性胃炎、腹腔淋巴結腫大等病,劉渡舟老師皆以此方治之而獲奇效。臨床運用該方,當理解方義,靈活調整藥物的用量。該方之義,主要以柴胡、黃芩清利肝膽,以干姜、炙甘草溫補脾陽,而桂枝則有交通寒熱陰陽的作用。臨床應用之時,便溏重者,重用干姜,而減輕黃芩用量;口苦重者,加重黃芩用量,而減少干姜用量。若不能掌握藥量調整之法,則徒用無益而反受其害,不可不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