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詩雖然在“大判斷”或藝術(shù)的整個方向上沒有什么顯著的轉(zhuǎn)變,但在詩歌的“小結(jié)果”方面,尤其是在意象的繼承和更新方面有了很多發(fā)明和成功的嘗試。宋人面對意象遞相沿襲而帶來的老化問題,苦苦探索,推陳出新,
總結(jié)出兩條成功法則:以故為新,以俗為雅。拙文將圍繞這兩條理論,并結(jié)合《宋詩選注》中的實例進行闡述,據(jù)以窺見兩宋之際詩歌意象的更新和發(fā)展的大勢。
關(guān)鍵詞:意象 以故為新 以俗為雅 《宋詩選注》
在《宋詩選注》中,錢先生“擘肌分理”“取心析骨”地闡釋了宋詩在“小結(jié)果”上(尤其是意象方面)的精益求精?!斑@里有來龍去脈的爬疏,有優(yōu)劣長短的評賞。一個意象的產(chǎn)生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對意象作出歷史的動態(tài)的描述和分析,此書中是大量的,也使人心折?!雹馘X先生歷遍典籍、條分縷析,使《宋詩選注》儼然成為一部宋詩意象發(fā)展史。
意象是歷代相沿的集體創(chuàng)造,經(jīng)過歲月的層累和積淀,日趨純熟化、定型化,從而造成了唐詩空前繁榮的局面。但這種意象的純熟化、定型化發(fā)展到一定的限度,同時也就開始走向他的反面。意象老化容易導(dǎo)致詩歌
寫作陳陳相因,這種傾向到了兩宋之際,暴露得越加明顯。為此,宋人不得不“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長,疏鑿的河流加深”②。經(jīng)過苦苦求索,宋人在意象的繼承和更新方面形成了一套成功的方式與方法,其門徑路數(shù)便是:以故為新,以俗
為雅。
最早對“以故為新,以俗為雅”做出正面肯定和宣傳的是宋初詩人梅堯臣,稍后的蘇軾承襲和擴充了這一創(chuàng)作主張,而江西詩派的一代宗師黃庭堅則從梅、蘇諸位前輩手中接過這筆遺產(chǎn),將“以故為新,以俗為雅”作為其詩論最基本的主張。因為這個主張概括了在盛極一時的唐詩之后,詩歌意象如何發(fā)展和更新的兩條基本路子。
一、以故為新
以故為新就是通過模仿前人詩歌意象的組合方式并加以改變而改舊為新。詩人們以由某個單獨意象的重復(fù)使用轉(zhuǎn)向通過類似的意象組合表達種種不同的
思想內(nèi)容,從而形成“化故為新”的藝術(shù)技巧。
為了更加充分地說明問題,拙文依此三種形式分類,以《宋詩選注》為據(jù),將他們“以故為新”的實例綜述如下,據(jù)以窺見唐宋之際詩歌意象的更新和發(fā)展之大勢。
第一,師前人之意而易其象
模寫前人,最易留下痕跡的自然是直襲其詞,“師前人之意而易其象”,一般來講不是很容易發(fā)現(xiàn)。如黃庭堅《夜發(fā)分寧寄杜澗叟》一絕:
陽關(guān)一曲水東流,燈火旌陽一釣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滿川風(fēng)月替人愁。
摹自歐陽修的七絕《別滁》詩:
花光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仔細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上引黃詩第四句“滿川風(fēng)月替人愁”,直貫起句“陽關(guān)一曲水東流”,其意亦同歐陽修的“莫教弦管作離聲”。因為使用了“意同辭異”的手法,假如不是“常日醉”一句同時出現(xiàn),是較難發(fā)現(xiàn)其間沿襲之異曲的。宋人以“奪胎換骨”之法所創(chuàng)造的名句和名篇,不少即屬于此型。
又如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有句: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吳曾在《能改齋漫錄》卷八中嘗引五代沈彬詩“地隈一水巡城轉(zhuǎn),天約群山附郭來”和唐代許渾的“山形朝闕去,河勢抱關(guān)來”之句,以為兩詩之意格乃王詩所本。然則許、沈之作雖然在先,但從意象經(jīng)營的角度講,王安石此撰遠勝前人,這不僅因為同是山、水圍繞的意思,許、沈用以寫城闕,王安石改作寫田野,而且從取象的藝術(shù)看,王詩將本來是人的動作“排闥”、“護田”和“送”、“繞”賦予“兩山”、“一水”,也是所謂移情之式的好例。尤其是“排闥”一語,穿插在田園詩中,不僅令人讀之神往,而且感到十分新鮮。
再如梅堯臣那首婦孺皆知的《陶者》: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宋代以前的很多詩人在作品中描述過這種不合理的現(xiàn)象,特別是唐代諺語“赤腳人趁兔,著靴人吃肉”將雙方苦樂不均的情形對照起來,襯托得很鮮明。唐詩里像孟郊《織婦詞》的“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鄭谷《偶書》的“不會蒼蒼主何事,忍饑多是力耕人!”也都表現(xiàn)出對這種現(xiàn)象的憤慨。只有梅堯臣這首詩用唐代那句諺語的對照方法,不加論斷,簡辣深刻。
以上是意象群落摹襲的情況,宋人還有以所謂代名沿襲單個意象者,取意同象異,避免字面上重復(fù)之嫌。如王安石《木末》:“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云稻正青?!蹦纤魏性凇盾嫦獫O隱叢話前集》卷三十六指出:“'白雪’則絲,'黃云’則麥,亦不言其名也?!鄙弦稌幭壬凇贰耙凰o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綠”與“青”,也是“言其用不言其名”的好例。
第二,用其象而易其意
所謂用其象而易其意也便是點化前人辭句以為己作,這一模式,在意象沿襲中最為常見,摹習(xí)起來也比較容易。細分起來,《宋詩選注》有如下幾種不同的處理方法。
1. 正面摹仿,稍作改動
這種形式在宋詩中被運用得比較頻繁,如黃庭堅《病起荊江庭即事十首》其一:
翰墨場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維摩。
近人積水無鷗鷺,時有歸牛浮鼻過。
本詩后半首由唐末陳詠的兩個斷句點化而成,陳詩原作:“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鳥點頭行?!眱稍姷闹饕庀蠼傍B”和浮渡之“?!彪m然相同,也一樣取并置式的組合,但在陳詠原作中,“水牛”和“沙鳥”是順接并置,感情色彩一致,都是隨俗浮沉、具有十足奴性的亂世喪志之士的象喻。而黃庭堅此詩的“鷗鷺”,雖也是水鳥之象,但與在積水中的“浮鼻”的“歸?!苯M成逆接并置即反襯關(guān)系,一高尚,一庸俗,形成鮮明的對比。海鷗不愿與人親近,典出《列子?黃帝篇》,唐代詩人常用以自明清高之志。聯(lián)系這首絕句的頭二句看,不愿“近人”的“鷗鷺”之意象,正是黃庭堅用以自喻而明志。兩首詩意象相同,而意義迥異。
2. 反其意而用之
《宋詩選注》中反其意而用之最明顯也是最
成功的意象,便是曾幾的《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中“雨打梧桐”意象。
一夕驕陽轉(zhuǎn)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應(yīng)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在古代詩歌里,秋夜聽雨打梧桐照例是個教人失眠添悶的境界……曾幾這里來了個舊調(diào)翻新;聽見梧桐上的瀟瀟冷雨,就想象莊稼的欣欣生意;假使他睡不著,那也是'喜而不寐’。”③
3. 擴象而增新意
此法又可細分為三,其一是將古人的一句或兩句詩中的意象擴充為一首,如陳與義的《春寒》就脫胎于杜甫《曲江對雨》的頷聯(lián)“林花著雨胭脂濕”,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二月巴陵日日風(fēng),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瀟瀟細雨中。
錢先生認為“林花著雨胭脂濕”比不上這首詩的意境,此詩意象和韻味遠勝原作。
其二是將前人句中的關(guān)鍵意象加以鋪寫,使審美意味更加深長。
如
唐代孟郊《連州吟》有句:
春風(fēng)朝夕起,吹綠日日深。
以“深”來寫“春風(fēng)”與“綠草”這一意象組合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頗有新意。王安石七絕《悟真院》擬之而在“深”字上大鋪其墨,其句曰:
春風(fēng)日日吹香草,山南山北路欲無。
原詩春風(fēng)朝夕吹綠之象,王詩上句七字之中已盡之,下句“山南山北路欲無”,使原詩的描述性意象“深”表現(xiàn)得更加具體,因而造成更加深刻的視覺印象。
其三是在沿襲前人意象的同時,加進新的意象,打破原先的組合。如王安石的閑居詩《北山》“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就出自于王維的“興闌啼鳥換,坐久落花多”,而其辭意益工。王維過楊氏別墅寫給歧王的詩,純屬應(yīng)酬,其中“落花”與“啼鳥”兩個意象的組合,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興闌”。坐得久了,這時啼鳥散了,落花多了,已經(jīng)有倦意。《北山》則不同,它作于詩人晚年閑退金陵舊居之時,句中以“芳草”的意象取代“啼鳥”而與“落花”組合,“寫出了幽閑從容的情態(tài),寫出了景物的美好,寫得更工細。為了賞玩景物,所以坐久歸遲,這里有對落花芳草的愛賞,沒有倦意,不是意興闌珊,而是意興不倦”④。
4.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