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譚邦古城
1、鄉(xiāng)村的味道
2001年,我在南康麻雙鄉(xiāng)壩孜村扶貧。這期間,我走訪了不少的古村和圍屋。說實在,事隔十多年,我仍舊懷念那些扶貧的日子。因為遠離城市與喧囂,鄉(xiāng)村予我的感覺是平實、祥和的。沒有欲望、沒有紛爭的世界,使我的心靈呈現(xiàn)極至的純凈與寧靜。我喜歡這種人生狀態(tài)。
我喜歡行走在鄉(xiāng)村,山嶺逶迤,田疇泛綠,一條條蜿蜒的溪河旁,三三兩兩散落著簡樸如斯的客家圍屋。晚風吹過,炊煙裊裊,樹葉婆娑,溪流歡歌,飯菜的香味從圍屋里一家家的大門或廳堂的天井里溢出,門口溜達的看家狗便嗖地竄了回去。
清晨、午時、夜晚,田地、山林、星空,寧靜存在于鄉(xiāng)村好多美妙的空間與時間里。我最喜歡山村午時的寧靜景象了。山里人們利用這空檔,午飯,休息,恢復著體力,享受著冬暖夏涼的圍屋里營造出來的幽涼,也大都在這個時候迎來下鄉(xiāng)走訪的我,這是山里人最有閑空與我們相聚的時刻。
我發(fā)現(xiàn),許多無風的午時,鄉(xiāng)村如同樹木靜如處子,屋頂滯留著炊煙,池塘里的荷花和山野的蒿草不動聲色,甚至于溪澗流水也靜止了湍動。此時,柿子樹下的黃牛兒“哞”的一聲叫喚,碎了一角天空,傳進圍屋里面叩著瓜子聊著農(nóng)事的我們,讓人體驗到這山里無邊的靜謐。此情此景中,我的心境格外清明。我想,環(huán)境的寧靜,可以為人心靈的寧靜提供最好的場景設置。我珍惜這短暫的寧靜。便是于這短暫的寧靜中,我反思人生,追尋生命的本真,用人性的眼光去關注我身邊不同命運的農(nóng)屋里的人。好多回,因為走近農(nóng)屋,我有些感動自己心靈深處迸現(xiàn)的些微的思想光芒。雖然我不能盡意地用文字表述出來與思想者們共鳴,但,我記住了鄉(xiāng)村農(nóng)屋予人的那些美好的內(nèi)容。
我始終認為鄉(xiāng)村味是最真實暖人的生活氣息。那天,我與城里幾個作家一同去尋找譚邦城,一走近村落,一個從鄉(xiāng)土中走出的作家歡叫道:我聞到了鄉(xiāng)村的味道。其他幾位愕然:沒有哇,我們只聞到了桂花香的味道。那位鄉(xiāng)土走出的作家說,不僅僅是桂花香,是土地的味道,沒有聞到?!是呀,一個人只有真切感受到了土地的味道,才真正認識了鄉(xiāng)村。贛南圍屋都高聳于鄉(xiāng)村曠野,四面空闊,小河流水,瓜果飄香。春天土地在開耕,夏天土地在泛青,秋天土地上有燒稻草的味道,冬天土地上有牛屎臭的味道。圍屋里的人居住環(huán)境傳統(tǒng)而實際。它們雖然不及城市人住宅豪華,但堅固絕不比城里的房差,而且,走進圍屋,總是感覺在走進一種濃濃的鄉(xiāng)情中。
2、譚邦城的由來
譚邦城地處南康市坪市鄉(xiāng)政府西面
這個說法源自譚氏族譜,也源自譚邦城譚氏族人之口。然而,我翻了好幾個版本的南康縣志,卻沒有尋覓到譚喬徹其人,也不見其事有載。這便讓人很是不得其解?能做一座城的人怎么不被縣志所記載?即使他不是將軍,即使他沒有得到皇帝的賞賜。在王陽明剿匪期間,每一次戰(zhàn)役之后,王陽明都會為有功將士請賞,朝廷也很大方,總是會同意地方官府以皇帝名義給有功的將校們授一塊“威武大大將軍”的匾額,因此,“威武將軍”的匾牌發(fā)得很濫,校尉級的武官,只有戰(zhàn)場上有功,王陽明都會為之頒發(fā),這也是王陽明以此籠絡人心、鼓舞人積極參戰(zhàn)剿匪的一種心學實踐之行為。
會不會是為了防止殘匪追殺而改了名姓,以至歲月久遠便是家鄉(xiāng)人也忘記了真相呢?這就不得而知了??傊@是一個問題。一座巨大的城圍,卻沒有任何正史關于其人物事之記載。
不過,這城倒的確令人震撼。記得那天,當我從鄉(xiāng)人手上接過并翻開譚氏族譜時,一看到那幅手繪的譚邦古城圖,我當即驚呼:這座譚邦古城簡直就是微型的明時贛州城!——城墻連綿呈環(huán)抱,東南西北四座城門雄奇地瞪視著四面曠野的逶迤大山,整個城形似巨龜,尾直抵屏風狀“網(wǎng)形山”,前面南門乃龜首,氣勢軒昂地目睹著稍遠處的圩鎮(zhèn),一副王者風范。譚邦河則玉帶狀流往東邊的古云橋??上В纠镤讣毜牧魉?,少了許多風情,但卻把濃縮的歲月風采盡然袒露。
當然,時光走失的同時,也帶去了譚邦城的輝煌與完整。今天的古城顯然已經(jīng)不完整了,東南西北四門只剩下了南門還撐著殘存的威武。但,城址整個尚在,讓人確信它的曾經(jīng)的完美。而仰望古老的南門、宗祠、老井、巨樟、池塘……一種神奇與雄性的東西不時踹動我們覓古者的靈魂,讓我們生出綿綿的思古之幽情。
3、譚邦城掠影
古城面積約萬米,內(nèi)有700余人仍生存在其中,全是譚家族人。走進譚邦城的時候,已沒有了讓人進入圍城的驚悚感,畢竟它已與外面的風景融為一體好多年了,田野的風灌進來時,遠處的車鳴聲也捎來了。但,譚邦城里的人仍然醉心于我們的來到,似乎他們在等待這么一天已久,一個讓外來文化人欣賞他們有歷史輝煌之驕傲的這么一天。看他們熱切的目光和急促領路、介紹不止的興奮勁,就可以明確他們還是珍愛自己的家園的。老人淋著菜停下來問候我們,孩子們前后左右的歡欣鼓舞地奔跑,年輕人捧出族譜的那份喜悅心情。真讓人想象不出,假若這古城面貌依舊保存完整,譚邦城的人該是何等的高興了?
南門靜默無語。便是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末期,這里也還基本成形,數(shù)個城門雖無完體,殘垣斷壁仍堆積壓著一份歷史厚重。因為修水庫,大規(guī)模的拆墻活動令今人還記憶猶新。回憶是讓人痛楚的,即使孤獨的南門也要失聲哭泣。水庫在山里深處,至今作用已大減。一座古城的軀體換了一座功能不全、少有人往的設施,歷史總是如此戲笑人生的?,F(xiàn)如今,只可從南門城墻尋些威武與莊嚴了。南門古樸、拙重,洋溢著大山深處人的粗獷與豪邁;寬厚、規(guī)則的石塊,山風將其吹染成了褐色,其中壘積著歲月的嘆息、時間的刻痕,也沉浸了古城主人譚喬徹的光榮;而蔓延的藤蘿絲絲縷縷,又好象是后世人散淡開的一個無邊的大夢。
譚邦城最富特征的是環(huán)城的無數(shù)池塘了。從南門始,一路看去,只見一個池塘連著一個池塘,中間僅隔著一條過道,池塘或方或圓或大或小,毗鄰綿延,蔚然成景。一打聽,卻原來是譚邦城的風水意識使然。譚邦城背倚如網(wǎng)狀似的“網(wǎng)形山”,再過來是呈下山之勢的虎形山,村里人以網(wǎng)形山為風水山,認為網(wǎng)要捕魚才有生氣。于是,便于這城外挖掘了眾多的池塘并養(yǎng)著魚,以求風水旺盛、家庭興旺。這池塘在譚邦村是個寶,歷代人只能是修補與掘建新塘,誰也不能毀塘,所以這譚邦城周圍的池塘便愈來愈多,到如今倒便成了一種意想不到的別致風景。
譚邦城的東門處,一段高崖之處,塊石筑基,呈高臺狀。便是于這危石中,兩棵巨大的古樟昂然而立,朝著東方的太陽每天第一個送去它們莊重的注目禮。古樟如虬般,在底部猛地擰了一下身子,形成彌勒佛的巨肚狀,幾桿分支形成華蓋探往云端,下面則是左右各立一汪清徹的池塘水倒映著古樟的高大身形。于這種形勢前,想象當年東門傲然的姿態(tài),真有點立于古戰(zhàn)場要塞的颯颯感。
宗祠幾經(jīng)修復,舊址未改,容貌已變。與眾多的家族祠堂一般,無別樣特色,因為稻草堆積、老鎖把門,我們也無法窺見內(nèi)里的結(jié)構(gòu)、物什如何。倒是門前一雕花青石,吸引了我們的目光,一問,竟是清朝乾隆年間立的貞女牌坊遺物。翻族譜才知,那年月,出了個不平凡的女人。其人名叫譚開姑,從小聰明、智慧,喜讀書,頗解義理,好募貼,字端楷,一如其本人,端莊賢淑。成人后,其父母為其擇一鐘姓男家為婚,未想到,未及嫁過去,男人先夭。從此,她便“屏膏沐卸鉛華淡素自若”,再也不肯另嫁,情愿在父母身邊奉守一生。直至她母親過世的前一年,某日,開姑“沐浴整衣端座而逝”,并無一點痛苦狀。安詳之極,令村人大奇,時年開姑52歲。族人奉為貞女、孝女。于是,捐錢為之設立巨大而精致的牌坊。牌坊光耀了好幾百年,卻于文革間最終毀圯了。
譚邦城城老、牌坊大,井亦不凡。城中心的
其實,譚邦城在近代還有一段故事。1945年春,躲日本鬼子,從九江輾轉(zhuǎn)而來到唐江躲難的光華中學師生,在唐江名士
4、不死的譚邦城
譚喬徹的威武,譚邦城的雄奇,譚開姑的貞孝,光華中學的故事……本來連綴起來是一段極其壯美的歷史。可嘆的是,這段文明史斷層損壞得太厲害了。猶如一座富礦,沒有保護好,失了她吸引人開挖的價值。只留下殘金剩玉,還在陽光下熠熠閃爍著它未盡的光芒。
當然,文化只要曾經(jīng)創(chuàng)造,即便會老,也始終不死的。如同贛州古城外的宋時便聞名天下的七里鎮(zhèn)古瓷窯成了土包,安遠的尊三圍、于都的上寶圍均成了廢墟,南康的譚邦城也成了廢墟,……但其中蘊藏的沉重歷史感的故事,仍不斷感動著走近并注視它的人。這些雖死猶存的圍屋,絕不會因為毀圯或因為人們走近不走近而少了什么。
人類的文明進步是靠一切可能傳承的形式沿襲下來的。人類總是喜歡以各種方式,希冀自己存在的這段歷程,在歲月的長河里留下點值得后人懷念的痕跡,所以有文字,有建筑,有碑刻,但真正有魅力的是思想與學說,即使自然的外力來勢兇狠,也只能摧毀物的東西,學說的生命力是永遠不會風化的金山??鬃幼層行┤说耍煽鬃拥娜寮宜枷雽W說離開了人類的生活嗎?!因此,不斷的文人墨客、專家、學者們前來憑吊與記述客家圍屋,尤其是文化人把它寫進書本中去,我以為,這是當前對客家圍屋最好的一種保護形式。
客家圍屋,真實地記錄著客家人生存生活場景,把客家精神凝固和濃縮。走進圍都,就走進了客家人的生存家園,觸及到了客家人的生命脈搏,豪邁、剛烈的客家風必定讓你陶醉其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