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4、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禮的作用,在于使人的關系和諧為可貴。)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7、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十分快樂而忘記了憂愁,沒有感覺到老年將要到來。)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 (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卻可以接受重大任務,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務,卻可以用小事情考驗他。)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人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足之地。)
15、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雍也》 ?。ㄙ|樸多于文采,就像個鄉(xiāng)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質樸,就流于虛偽、浮夸。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去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wèi)靈公》 (君子不憑一個人說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采納他的好話。)
18、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1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20、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君子博學多才,可勝任各種工作。或:君子不會拘泥于形式教條。)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22、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內在的仁德是善美的人性,如果不以仁德的準則而選擇,怎么會獲得智慧呢?)
23、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2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25、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p>
2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2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謀劃的事不盡心盡力嗎?和朋友交往不誠心誠意嗎?我從老師那里學到的,有沒有時時溫習、實踐呢?)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說話要與自己的地位相稱,否則道理上就講不通。)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31、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wèi)靈公》(自己力行多些,且苛求別人少些,就能遠離怨恨了)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學習經常溫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從遠方來的朋友,不也很高興嗎?人家不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一個君子嗎?)
33、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ň拥倪^錯好比日月蝕。他犯了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了錯誤,人們都仰望著他。)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自身正了,即使不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fā)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 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guī)矩。)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過去的種種錯就錯了,追悔已來不及,但將來的一切還是可以預料,還可以努力使事情往好方向發(fā)展。)
3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個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不擔心分的少,而是擔心分配得不均勻。不怕貧窮,而擔憂不安定。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41、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wèi)靈公》(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4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46、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述而》(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
4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ㄖ劣谌嗜?,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灰胱约哼^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鬃诱f:“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ㄖ臼咳嗜耍瑳]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51、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52、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òl(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b>——《論語·子罕》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保?
5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xié)調。)
55、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wèi)靈公》?。ㄈ藳]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56、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ň忧笾谧约?,小人求之于別人。)
57、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wèi)靈公》?。ɑㄑ郧烧Z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58、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
59、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wèi)靈公》(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比喻意見或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
60、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b>——《論語·述而》(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