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瓊州府城達士巷,因明清兩代名噪一時的鐘芳、鄭廷鵠、吳典、鄭鎮(zhèn)、王承烈、王國憲等歷史文化名人在此定居,因此蜚聲瓊島。
而達士巷的鄭氏人家,尋根溯源,雖然都源自河南滎陽,也就是周朝時鄭國的封地,然而渡瓊時間一先一后——鄭廷鵠的祖先是在南宋從福建莆田赴瓊上任,而鄭鎮(zhèn)的先人則是在明末自福建南靖避亂入瓊。
福建南靖鄭氏上島落籍府城后,第三代就出了一位以“孝友”聞名的鄭存禮,第六代即鄭存禮的曾孫鄭鎮(zhèn),官至河北深州直隸州知事,使得鄭氏一門在清代中后期成為瓊山望族。這一支鄭氏繁衍迄今將近400年,今天,從鄭鎮(zhèn)開始修訂的鄭氏家譜,以及方志的相關(guān)記載和先人的詩文詞賦,可以窺見這個宗族內(nèi)部的精神力量。
光滑的石板路,逼仄的小巷道,海口府城達士巷在市井化的當(dāng)下,依然存留著些許古舊的況味。鄭氏老宅“鄭存禮故居”和“邦伯第”等瓊北民居,目前已經(jīng)成為海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們與眾多人文舊址和文化遺存一道,見證著??谶@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璀璨過往。
“公余之暇,詢及先世,知瓊之始祖靜山公,在天啟三年,卜籍于瓊之達士莊,乃閩始祖諱昇公之七世孫也……”鄭氏家譜資料中留存的《瓊山浦江鄭氏譜序》,作者是潮汕揭陽進士鄭大進,他在巡撫河南和總督直隸期間,與先后擔(dān)任河北柏鄉(xiāng)知縣、深州直隸州知事和正定縣令的瓊山人鄭鎮(zhèn),在政事上有交織,于私交上也過從甚密,公務(wù)之余,彼此問及宗族源流,得知竟然都是出于福建的同宗,只是100多年來書信漸少,無法知曉近況。
據(jù)鄭大進的記述和家譜的記載,鄭鎮(zhèn)的遠(yuǎn)祖為浙江浦江地區(qū)的鄭昇,明初洪武年間考中進士后,被朝廷派到福建福州府古田縣擔(dān)任知縣,后來又調(diào)到漳州府負(fù)責(zé)防御倭寇事宜,便在當(dāng)?shù)氐哪暇缚h落戶。及至明末的天啟三年,即1623年,由于世道動蕩,生存不易,鄭昇的七世孫鄭宗結(jié)(號“靜山”),便帶著妻子和3個兒子有桂、有祥、有能蹈海渡瓊,居住在瓊州府城的探花里達士莊,開始了這個家族在海南島長達395年的繁衍生息。
多人上島僅一人延續(xù)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能夠生存下來實屬不易,能夠保持聯(lián)絡(luò)更是難上加難。遷自福建南靖的鄭氏一家也是如此。
鄭氏家譜《卷首序》稱,從南靖遷瓊的,除了鄭宗結(jié),還有兄弟鄭宗興、鄭宗成,“緣因閩省擾攘,衣食不安,拮據(jù)而來者,有從兄弟宗寬、宗敏、應(yīng)麟公亦與之”,然而,鄭宗興生了3個兒子后不再有后代,其他人包括鄭宗結(jié)的長子和次子都沒有子嗣,只有鄭宗結(jié)的三兒子鄭有能后人瓜瓞綿綿。
鄭有能生了鄭存仁、鄭存義、鄭存禮三個兒子,其中鄭存仁和鄭存義后來遷居今屯昌新興,鄭存禮則仍住在“探花里”,即后來的“達士莊鄭家巷”,也就是今天的“達士巷”。
說到達士巷這一地名的變遷,不得不提早于鄭宗結(jié)一家定居于那里的另一個鄭家。
按“通德堂”《鄭氏族譜》所載,南宋渡瓊的鄭志灝是最早上島的鄭氏人家,原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坎頭村,慶元三年(1197年)登進士科,被授予“文林郎”,奉旨赴任瓊州府昌化縣,當(dāng)了三任知縣,歷時達9年之久,期間為政清廉,兩袖清風(fēng)。鄭志灝離任時,昌化百姓揮淚挽留,結(jié)伴遠(yuǎn)送,其愛民若子的政績可見一斑。鄭志灝北上瓊山,在白沙津(今海口海甸島白沙門一帶)等船過海,不料中原戰(zhàn)亂,海路交通受阻,加上囊中羞澀,于是落籍瓊山公式洲里白沙村(今??诎咨辰值腊咨撤簧鐓^(qū))。
鄭志灝的長子鄭美器于南宋理宗趙昀當(dāng)政時(1225-1263)考中進士,曾任南寧軍(今儋州、昌江一帶)的儒學(xué)訓(xùn)導(dǎo),但其生卒年月不明;鄭美器生二子,次子鄭真輔在鄉(xiāng)試中考取舉人第一名——“解元”,鄉(xiāng)人曾為他立了一座“解元坊”,現(xiàn)已不存。咸淳七年(1271年),鄭真輔到京城參加會試,榮登進士科,是新科進士中最年少且最俊秀者,于是被皇帝選為兩名“探花使”之一,代表該科進士騎馬游京城,進名園,采名花,是為“行探花之禮”。
據(jù)《中國科舉史》一書介紹,我國唐宋元時期的進士,頭名為“狀元”,并無“榜眼”和“探花”之說;從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開始,才將進士分為三甲,其中一甲有三人,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盡管鄭真輔不是科考意義上的“探花郎”,但其后人卻將他能夠“行探花之禮”,當(dāng)做整個家族的莫大榮耀。如今,在鄭志灝落籍的舊址——白沙坊社區(qū),有一座鄭氏宗祠,大門上的對聯(lián)寫道:“探花開甲第,奕葉紹宗風(fēng)?!?/p>
鄭真輔的后人中不乏讀書人,明代進士鄭廷鵠和清代進士鄭天章便是其中佼佼者。鄭廷鵠辭官回家鄉(xiāng)后,在府城小西門內(nèi)住下來,后來族人越來越多,加上他們是“探花郎”鄭真輔的后代,便被命名為“探花里”;到了清代,又因曾住在那里的鐘芳、鄭廷鵠等人,都是前朝賢達或顯達之士,于是被更名為“達士莊”,而鄭家人則聚居在一條巷子上,成為“鄭家巷”。
鄭宗結(jié)的十三世孫鄭振纮去年底整理和翻印鄭家譜牒時,發(fā)現(xiàn)家譜竟然對達士巷地名的變遷有著清晰的記載。
下轉(zhuǎn)B07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