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推拿療法適用于大部分兒科疾病,部分病癥療效極佳。
近日,由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主辦、山西省河東中醫(yī)少兒推拿學校承辦的“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少兒推拿傳承發(fā)展共同體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少兒推拿傳承發(fā)展學術交流會”在山西運城召開,國內少兒推拿各流派進行了特色介紹和手法演示,并就少兒推拿的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海派兒科推拿流派
海派兒科推拿流派發(fā)生、發(fā)展于上海,是“源、道、法、術”齊備的學術流派,是海派文化“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精神體現(xiàn),融小兒推拿、一指禪推拿、?法推拿、內功推拿為一體,薈萃歷代小兒推拿學術,集上海小兒推拿先賢與民間醫(yī)生技能之驗,是一指禪第四代傳人金義成醫(yī)、教、研50余年的心得。
金義成作為海派兒科推拿學術流派的創(chuàng)立者,是全國小兒推拿領域的領軍人物,他發(fā)掘整理小兒推拿古代文獻,推動小兒推拿現(xiàn)代教育。在少兒推拿傳承發(fā)展學術交流會上,金義成說:“如何來進一步規(guī)范它,使它能夠更好地為孩子服務,需要全行業(yè)共同努力。”
河東中醫(yī)少兒推拿流派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少兒推拿傳承發(fā)展共同體主席、山西省河東中醫(yī)少兒推拿學校校長孫德仁在廣納博彩、傳承各流派少兒推拿的基礎上,將少兒推拿的特點歸納為“輕快柔實”,并自編系列教材、重視手法練習、倡導八段錦功夫、強調臨床實踐、制定操作規(guī)范、探索品牌經營。
原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yī)藥教育教材《小兒推拿學》收錄了河東中醫(yī)少兒推拿流派。該流派特色是:
少小有別 傳統(tǒng)小兒推拿對象主要為0~6歲。河東流派首提“少兒推拿”。將小兒推拿適應年齡確定為0~14歲,擴大了小兒推拿的范圍。
防重于治 河東流派繼承扁鵲精髓,以五行盛衰判斷小兒體質,主張體質調節(jié)不離五臟,應抑強扶弱,未病先防,貴在平衡。
先后統(tǒng)一 少兒先天后天雖然有別,但先天生后天,后天養(yǎng)先天,先后天密不可分。神闕穴本為先天通路,又是后天元神所舍,故先后天一統(tǒng)于神闕。
命根在腳 臟腑深藏體內,手法難于撼及,但臟腑發(fā)出經絡,經絡位于體表皮部。通過在小兒體表循經推拿,可以調理臟腑。該流派遵《靈樞·官針》理論,強調“滋苗灌根”,重視足部和足部推拿。
湘西小兒推拿流派
湘西小兒推拿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劉開運、邵湘寧、彭進等。該流派特色是:
遵從古訓,次第分明 湘西小兒推拿流派在操作部位(次第)、主要穴位和手法、套路運用與變化等方面最能反映明清時期主流小兒推拿原貌。
以五臟為中心,診治不離五臟 (1)審癥歸經,以經治癥:人以五臟為中心,疾病不離五臟。抓住五臟,就抓住了疾病本質。該流派以五臟歸類小兒常見癥狀,如咳嗽、流涕、氣喘歸于肺;厭食、腹瀉、疳積歸于脾;驚風、癲癇夜啼歸于心、肝;遺尿、五遲、五軟歸于腎等。歸于某一臟,就治某一經。針鋒相對,切中臟腑病機。(2)五臟協(xié)調,全面調理:雖然疾病歸某經,主攻有方向,但要獲取療效,必須根據五臟相互生克關系進行全面調節(jié)。該流派創(chuàng)立了抑強扶弱、補母瀉子的五經助制推拿法。(3)順應五臟,以平為期:五臟各有特點。小兒“心肝有多余,脾腎常不足”,肝多風,心主驚,脾主困,腎主虛。所有這些在五經補瀉中得到體現(xiàn)。
有開有闔,開闔得宜 “開”即開竅,“闔”即關竅。開則開通經穴,激活氣血,利于感知和傳導。闔指結束時屏閉經穴,讓人體相對獨立,讓治療信息持續(xù)作用。
小兒推拿三字經流派
小兒推拿三字經流派來自山東,代表人物為徐謙光、李德修、趙鑒秋等。該流派特色是:
百脈皆匯于倆掌 氣血不和為病之根,氣血受血脈約束與調節(jié),進而建立起“推倆掌—調血脈—治百病”的理論框架。欲調小兒血脈,倆掌為先??计涑S?8個穴位,頭面僅“黃蜂出洞”和“(若)洗皂”,其余全在上肢。
抓其訴,用主穴 該流派在臨床并無固定程式,強調根據主訴運用穴位。有此癥用此推,無此癥不用此穴。疾病分型基本與中醫(yī)兒科和內科相同,各型處方都以針對主訴的穴位為君,久推,先推。
重視純陽,以清見長 膠東乃魚鹽之地,“魚者使人熱之中,鹽者勝血”,小兒熱病、熱證最多,其邪致病也易于熱化,故該流派普遍用于清法。常用穴位中,涼穴12個,平性12個,溫穴僅4個,還很少運用。
重脾胃,調中土,長養(yǎng)萬物 該流派重視后天脾胃,處處固護脾胃。中焦有病脾經多補,久補。虛證補,實證也補(配合清胃經)。雖有肺經和腎經,卻很少補。肺虛補脾經,補土生金。腎虛補脾經,后天養(yǎng)先天。
張席珍小兒推拿流派
張席珍小兒推拿流派出自山東青島,代表人物有張寄崗、李福升、馬紅旗等。該流派主要特色是:
切而知病,切推(診治)結合 張席珍根據盲人識記性強、手感強、觸覺靈敏等特點。上手就推,邊推邊問,邊體會手下感覺(甄別虛實寒熱),邊調整手法,使之適應具體小兒。構建了切診與推拿結合,診治全憑雙手的理論框架。
穴位處處有,小兒為“大穴” 與常規(guī)小兒推拿不同,該流派將整體小兒看作一個穴位。具體穴位只是“小兒穴”里面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流程。如上肢操作幾乎包括所有小兒特定穴(只有皮罷、老龍等未推),且每個穴位操作時間短,常常一帶而過,穴位與穴位之間轉換流暢,一氣呵成,很難確定推的何穴,如何去推。
凈水與活水理論 用水比喻和認識小兒生理與病理。水當“凈”,凈則健康,不凈則濁,治病之要在于肅潔,多于清泄?!傲魉桓?,水流才凈,治病關鍵在于調經活絡,多用通法。腎中陰陽為生命(水)之源,宜處處固護,時時平衡。
天人合一觀 將五行和八卦推算與小兒推拿相結合,根據季節(jié)、時辰、五行相克、八卦演繹等指導推拿,強調無人關系失調乃百病之源,天人重新合一,健康始歸。
張漢臣小兒推拿流派
張漢臣小兒推拿流派亦出自山東,代表人物有田常英、張銳等,該流派主要特色是:
稚陰稚陽,用心呵護 小兒生命力脆弱,易受傷害,易于夭折,扶助正氣為兒科第一要務,為此常用補腎水、補脾經。正氣包括陰陽,小兒屬稚陰稚陽之體,故寒溫不宜太過,補瀉不可過猛,務使陰平陽秘。為此,清法常配合溫法,瀉法常配合補法。
重望診,審“滯色” 注重小兒神、色、形、發(fā)和苗竅。在望色中建立起關于“滯色”的標準、分類、意義、觀察方法和與之相應的小兒推拿治療體系。
倡辨證論治 張漢臣較早接受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思想,積極引入小兒推拿中,建立起辨表里、寒熱、虛實和臟腑,以確定疾病深淺、病位、病性、趨勢,最后總以陰陽的診病程序,并分別與傳統(tǒng)治療八法對應。理—法—方—推,環(huán)環(huán)相扣。
重視實證,探尋機制 張漢臣系統(tǒng)學習并接受了西醫(yī)學,將其運用于小兒推拿,其臨床重視以下研究工作:(1)口腔內望診:包括望下唇黏膜(蟲證)、兩頰黏膜(麻疹)、腮腺管口(腮腺炎)等。耳、眼、鼻、喉病征建議結合??茩z查。遇咳嗽、氣緊患者要求進行聽診、拍X線片。發(fā)熱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等。(2)對常用57個穴位進行解剖學研究與定位。(3)開創(chuàng)小兒推拿實驗,探討小兒推拿機制。分別進行了補脾經、逆運內八卦等的機制研究,開創(chuàng)了小兒推拿實驗先河。
孫重三小兒推拿流派
孫重三小兒拿流派由濟南名醫(yī)孫重三創(chuàng)立,代表人物為張素芳、姚笑等。該流派主要特色是:
效驗穴位,固定成方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取得了諸多經驗,如天門、坎宮治外感,太陽治頭目諸疾,耳背高骨定驚,天柱骨止嘔,肚臍補虛,魚尾調大便,胸八道寬胸,箕門利小便等,并將經驗固定于相關疾病的治療處方,為獲取療效奠定了基礎。
手體配穴,相得益彰 “手”指分布于上肢的穴位,除了小兒推拿特定穴外,還包括十四經分布于上肢的穴位,如“心胸取內關”“面口合谷收”等?!绑w”指分布于胸腹和腰背部的穴位,屬成人穴位小兒運用。手穴易于操作,體現(xiàn)傳統(tǒng)小兒推拿特色;體穴離臟腑更進,近治作用明顯。手體穴位配合,增強了臨床療效。
多重刺激,復式特色 手法不同,刺激方式不同,作用機制也不同。對病癥而言,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勢之不同,有兼癥、合病、新病、舊病之異。理論上需要兼顧,需要多重刺激(多層次,多途徑,多方式)以盡快阻斷病機。復式操作為多手法和多穴位固定聯(lián)合運用,很多還能運用關節(jié),為單一手法和穴位所不及。為此該流派在常規(guī)手法和穴位基礎上植入復式操作手法,提高了療效。
馮氏小兒捏積流派
馮氏捏脊傳承人佘繼林主任醫(yī)師現(xiàn)場進行捏脊手法演示
馮氏小兒捏積流派源于北京,主要代表人物為馮全福、佘繼林等。該流派主要特色:
強調脾胃為后天之本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之樞紐,脾健體健,脾安臟安。小兒最易傷食積滯。積滯日久,傷及脾胃,耗傷津液,影響他臟,全身氣血虛衰,形成“疳積”。
重視陽氣,溫補立法 脾失健運為疳積病根。脾喜燥惡濕,多虛寒。欲健脾,當重陽氣,宜溫補。脊為督脈所居,總督諸陽。捏拿脊背可刺激督脈,振奮陽氣,推動氣血運行,因而能防治疾病。
協(xié)調陰陽,溝通內外 督脈與任脈同起于胞中,交匯于腦,一前一后,實不可分。該流派認為,捏積雖只捏拿脊背,但能通調任脈,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內治外治,殊途同歸 內治、外治各有特色,結合使用能更好地提高療效。(周艷杰整理)
新媒體編輯 | 羅乃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