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一個節(jié)氣,也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人間四月,清明將至。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古時叫踏青節(jié)、三月節(jié)、祭祖節(jié)、掃墓節(jié)、掃墳節(jié)、鬼節(jié)等。
古人過清明其實很有儀式感,除了傳統(tǒng)的禁火、掃墓等習(xí)俗,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活動。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四月因有清明的存在,寄托了人們的別樣情思。
來看看古代的這些詩人,在清明前后都在做什么呢?
清明這天常下雨,詩人杜牧就遇上了這場清明雨。
春天的雨紛紛灑灑,偏偏杜牧出門在外,在路上孤身行走,是途中的羈旅行人。細雨綿綿,打濕了他的春衫,雨不大,但卻惹人愁,春天了,卻還是泛著微微的涼意。
惆悵傷懷之際,幾多傷感涌上心頭。杜牧不禁想,趕了這么久的路,身心真疲憊啊,也沒帶雨具,怎么不見一個小酒家出現(xiàn)啊。
若能逢著一處酒家,他不僅能停下來歇歇腳,還能避避雨,沒準還能飲一壺酒,澆去心中的愁緒,再點幾盤小菜充饑,也算慰藉自己了。
可是在這荒野中,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眼看這小雨也沒停的跡象,他越想越焦急。
正想著找個人問下路呢,恰巧一個牧童路過,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杜牧立刻心領(lǐng)神會,在又急又喜中,寫下了《清明》一詩: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清明》歷千年而彌新,經(jīng)久不衰,人人耳熟能詳。大家緣何喜歡,并非是杜牧描述了清明雨,杏花村這樣清麗的景色,而在于牧童一指路,帶給疲憊的他新的希冀。
他引領(lǐng)讀者進入詩的境界,又給予讀者充分的想象余地。他讓我們相信,前路雖然遙遠,但希望仍依稀可見。
——————————----------------
☆ 本文為作者原創(chuàng)投稿,由【一天一首古詩詞】再發(f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