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shù)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nèi)外無數(shù)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臨終遺言
以下摘錄,皆出自王陽明《傳習錄》等著作。
1、欲修身,先養(yǎng)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
2、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緩,雖千變?nèi)f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3、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4、回歸簡單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語誠然。顧后之學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于明白者以為學,此其所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
5、做人要“誠”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6、無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
7、至誠勝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誠,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8、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jié)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yǎng)擴充去耳。
10、應好是而惡非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11、君子如玉亦如鐵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12、養(yǎng)一身浩然正氣
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得容易,便是大賢。
13、去做才是孝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稱為知孝悌。
14、孝不孝代表人格
善人也,而甚孝。
15、不孝無良知
不慈不孝焉,斯惡之矣。
16、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然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fā)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后有這條件發(fā)出來。
17、身外物不奢戀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18、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9、榮辱毀譽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
20、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21、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于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
22、心是快樂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23、要活得輕快灑脫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24、慎思之,篤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5、不做就是不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6、路,盡管去走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
27、天理即是仁心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
28、求道須深下去
此道本無窮盡,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
29、耐住寂寞,久久為功
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30、自省才能自明
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31、靜時存養(yǎng),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yǎng),存養(yǎng)是無事時省察。
32、反觀自身,自我提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則不至于責人已甚,而自治嚴矣。
33、嘴巴閉關(guān),身體力行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34、世間磨難,皆是砥礪
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茍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礪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警惕修省進德之地矣。
35、最怕是傲字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36、格物致知,滅除輕傲
知輕傲處,便是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37、只求力所能及
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38、不動心,不煩惱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39、按心兵不動,如止水從容
我不看花時,花與我心同寂。我看花時,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40、參破生死,盡性知命
人于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于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