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黃鶴樓早已成了大武漢的城市名片。
作為一名武漢人,南宮尋歡對黃鶴樓更是情有獨鐘。
黃鶴樓能有如今的名氣,我們都得感謝唐朝詩人崔顥(hào),感謝他留下的這首《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不曾想,就是上面這首詩,被歷代詩人們推為唐人七律之首。
其實,按照律詩的格律要求,本詩前四句與律詩存在爭議,屬古體詩范疇。后四句卻十分符合律詩規(guī)范。與其讓本詩在古體和律詩歸類中出現(xiàn)分歧,還不如說詩人的這首詩是集古風(fēng)與律詩之大成。
獨創(chuàng)詩派,自成一體。
可以說這首詩是古體和律詩高度融合的衍生物,這也是它能登上唐詩巔峰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國民詩仙李太白游覽了無數(shù)名勝古跡,對黃鶴樓也是情有獨鐘,他曾寫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經(jīng)典詩句。
有趣的是,太白仙人曾登臨黃鶴樓,詩情澎湃,本想發(fā)揮發(fā)揮。對一生好入名山,出口成詩的李白來說,觀此勝景留下佳作,應(yīng)是信手拈來的事。
當(dāng)太白兄想好如何起筆、構(gòu)思、創(chuàng)意、寄景、抒情后,猛一抬頭,大吃一驚,發(fā)現(xiàn)一個叫崔顥的非著名詩人題詩在先。
李白看后大贊,小崔的寫作思路和自己不謀而合。'英才相惜,所見略同',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于是,太白仙人無比惋惜的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嘆。
詩壇扛把子都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詩,能不牛嗎?
接下來,以我自己的感悟與經(jīng)歷簡單說說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憑什么冠絕古今七律。
《黃鶴樓》這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一蹴而就,給人一種高遠、空闊、飄逸又傷懷的感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自然對詩詞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解讀。
我在武漢呆了二十多年,遺憾的是卻從沒有登過黃鶴樓。而今漂泊在外,每次讀到這首《黃鶴樓》時,都會內(nèi)心起伏,心潮澎湃。
黃鶴樓對于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那正是故鄉(xiāng)在我內(nèi)心的感覺。
那個少年滿懷豪情的離開故鄉(xiāng),從此故鄉(xiāng)獨自浮云變幻、空空悠悠。晴川歷歷星月不改,芳草萋萋流水不回。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每次讀到最后這一句的時候,總會不經(jīng)意間紅了雙眼。極目楚天,那個白云悠悠、江水茫茫的地方,就是回不去的故鄉(xiāng)。
這么多年來,我讀詩、寫詩,對“詩”有了自己獨特的認識。
七律,是古詩詞創(chuàng)作中要求最苛刻的,從平仄、對仗到韻律,無不束縛著詩人們的發(fā)揮。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他敢于打破常規(guī),用意境與順暢贏回自我。
《黃鶴樓》全詩雖然不在意平仄,卻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律天成。另外,對仗上也巧奪天工,例如頸聯(lián)對仗重在對意而不對形,彰顯氣勢恢宏。
意境與韻律是具備普遍性的,也是很容易理會與感受的。崔顥的這首《黃鶴樓》,不管誰讀,那種順暢與開闊的意境都能了然于心。
《黃鶴樓》讓天下詩人們知道,原來詩詞還可以這么寫。尊它為七律之首,無可厚非。
就像太白仙人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辈怀C情、不造作、不雕琢,隨情所起,一揮而就。
什么是好詩?這就是好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