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釋地藏(公元630——729年)
釋地藏(公元630——729年)——金喬覺,生于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王族,俗姓金,號喬覺。唐高宗永徽四年出家后,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九華山,得閔公地建大道場。開元十六年圓寂,時年九十九歲,其尸坐于函中。三年后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起則動骨節(jié),若撼金鎖。喬覺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遂建一石塔將肉身供于石塔中,尊為“金地藏”,所配殿宇稱“肉身殿”。
金喬覺早年曾經來大唐留學,漢學修養(yǎng)頗深,其詩作被收入《全唐詩》。此間他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曾自誨說:“世上儒家六經、道家三清法術之內,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相合?!庇谑腔貒?,毅然拋棄王族生活,削發(fā)為僧。唐開元七年(719),金喬覺24歲時,帶著神犬諦聽,西渡來華,初抵江南,卸舟登陸,幾經輾轉,卓錫九華。位于九華山麓的“九華行祠”為其初上山的棲身之處。九華山上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嶺,都留下他的足印。
五、海玉菩薩 釋海玉(1497—1623)
釋海玉(1497—1623),海玉菩薩為明代高僧,字無瑕。順天宛平(今北京市)人。嘉靖十五年(1536)在五臺山出家。曾云游參訪峨嵋等佛教圣地。萬歷年間來到九華山,在插霄峰摩空嶺結茅安居,取庵名“摘星庵”。無瑕刻苦清修,戒律精嚴,終年以煙霞為伴,揚清吐濁,不食人間煙火,饑來食黃精、葛根,渴來飲山澗泉水,并刺舌血拌和金粉,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費時20余年,抄完經書81卷。為后世留下血經珍寶,如今仍珍藏在九華山歷史文物館中。
天啟三年(1623)秋,海玉拈偈一首:“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頭跡失魔邊事,洞口言來格外機。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間人境遠相離??蛠韱栁覛w何處?臘盡春回盡見梅。”說完偈詞又囑咐弟子將其遺體坐缸,言畢安詳入定。三年后啟缸,肉身面色如生、身體完好,遂裝金供奉。其徒慧廣隨即“建寺宇,造戒堂,立方丈”,易庵名“百歲宮”。明毅宗于崇禎三年(1630)敕封海玉為“應身菩薩”,并題額“為善為寶”、賜海玉肉身塔名“蓮花寶藏”。文化大革命期間,山僧惟能、普光、悟廣為保護無瑕肉身,冒著風險將其秘密轉移置地下,方逃過被焚燒的劫難。如今仍供奉在百歲宮殿內。
六、德清菩薩 釋德清(1546-1623)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號憨山,全椒(今屬安徽?。┤?。宣講三教一理,主張禪凈雙修。其佛學思想受蓮池祩宏的影響頗深,與紫柏真可堪稱至交,突出功業(yè)是中興曹溪。他的學問,幼師孔子,少時師老莊,最后皈于佛。
少入江寧(今江蘇南京)報恩寺,十九歲圓戒,師從無極法師,又從云谷參禪苦修。后云游四方。得皇太后所賜《大藏經》及布金,建海印寺,任住持。
七、釋海慶(1909—1991)
我國十大肉身不化菩薩之一。俗名李富貴.祖籍河南省泌陽,十八歲出家,1987年到河南省社旗縣來佛寺常住。1989年在白馬寺受菩薩戒。1991年圓寂,住世七十九年,僧臘六十一。
同修寺僧將其裝缸入殮,葬于寺產之地。1997年秋,遣骨送回祖地入塔,將壽缸打開后,發(fā)現(xiàn)法師法體端坐如初,體膚無損,面如生者,才知已是金剛不壞之體,隨供奉寺院。法師一生持戒精嚴,修行圓滿,成就如是福德,誠為廣大同修之楷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