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fā)表于《天津中醫(yī)》2001年第二期 1.治療方法 乙肝康復湯:當歸、白芍、柴胡、白術(shù)、茯苓、丹參、丹皮、白蔻仁、神曲、薄荷、蚤休。 隨證加減:熱度熾盛者加黃芩、黃連、大黃等,如兼見黃疸者加茵陳、梔子、敗醬草、龍膽草、郁金、金銀花、豬膽汁等。氣郁竄痛者加砂仁、川楝子、白蔻仁、烏藥、枳殼、元胡、九香蟲。肝腎陰虛加何首烏、枸杞子、五味子,百合、沙參、女貞子、旱蓮草。氣虛加黃芪、黨參、太子參、黃精,紅參。脾腎陽虛加補骨脂、吳茱萸、紫河車、黑附子、仙靈脾、干姜。惡心嘔吐加藿香、半夏、代赭石、竹茹、大黃、黃芩等。有腫塊形成加雞內(nèi)金、炮山甲、鱉甲、土鱉蟲、水蛭等。有腹水形成加甘遂、大戟、二丑、大黃、沉香、大腹皮、澤瀉、車前子等。失眠、多夢加棗仁、五味子、遠志、夜交藤、柏子仁、龍骨、牡蠣等。白帶多加白扁豆、芡實、玉米、烏賊骨、白蘞、雞冠花、黃柏、菟絲子等。每日1劑,3個月為1療程。
2.典型病例
王某,男,42歲,1990年初診。患者半個月前無誘因出現(xiàn)全身面目皮膚黃染,乏力,惡心納差,口干苦,腹脹,舌質(zhì)淡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證屬濕熱蘊結(jié)肝膽,治以清瀉肝膽濕熱。方用柴胡、茯苓、藿香、半夏、大黃、茵陳、梔子、黃芩、澤瀉、車前子、白茅根、丹皮、郁金、蚤休、白蔻仁。二診:服藥10劑,大便日3~4次,惡心消除,口干苦減輕,飲食增加,黃疸下降。濕熱消退大半,轉(zhuǎn)用疏肝健脾,兼以清肝利膽,活血化瘀,處方:當歸、赤芍、白芍、柴胡、白術(shù)、茯苓、丹皮、茵陳、川芎、蚤休、梔子、白蔻仁、丹參、三七、元胡,枸杞子。三診:服20余付,癥狀消失,后用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法逍遙散加減收功。前后服藥110付,復查肝功能正常,乙肝兩對半轉(zhuǎn)陰。
3、體會
肝病急性期多以肝膽濕熱,毒邪熾盛為特點,慢性期多肝郁脾虛,氣滯血瘀,濕熱毒邪未盡為特點,或兼肝腎不足,故針對病機,立乙肝康復湯,方中柴胡、當歸、白芍、薄荷、白蔻仁疏肝理氣,研究證明,柴胡、當歸具有明顯的保肝利膽作用,對多種原因引起的肝功能障礙有一定的治療作用,能使轉(zhuǎn)氨酶降低,白術(shù)、茯苓、神曲健脾和胃,丹皮、川芎、丹參能改善肝血流,對急性肝損傷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可抑制和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及炎癥反應,防止肝硬化的發(fā)展。蚤休清熱解毒,研究證明蚤休對乙肝病毒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臨床應用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化裁,方可收到良好療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