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摶氣如神,萬物備存①。能摶乎?能一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歸伸>將通之,非鬼神歸伸>之力也,精氣之極也②。
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摶心,耳目不淫,雖遠若近③。
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郁生疾,疾困乃死④。思之而不舍,內(nèi)困外薄,不蚤為圖,生將巽舍⑤。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節(jié)適之齊,彼將自至⑥。
【解釋】
① 摶(tuán)氣如神,萬物備存:
摶:陳鼓應先生《管子四篇詮釋》解釋為“‘摶氣’又作‘專氣’,收攝集聚精氣?!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手圜之也”:各本作圜也,語不完,今依韻會所據(jù)補。以手圜之者,此篆之本義,如《禮經(jīng)》云“摶黍”,《曲禮》云“摶飯”,是也。因而凡物之圜者曰摶。如《考工記》“摶以行石,摶身而鴻,相笴欲生而摶”是也。俗字作團。古亦借爲專壹字?!蹲髠鳌吩啤叭羟偕畵灰肌保?/span>秦《瑯邪臺刻石》曰“摶心揖志”,是也。專壹,許《女部》作“嫥壹”?!?strong>從手。專聲”。”
動詞,指團聚精氣神以令其凝精。
如:動詞,達到。
神:指“神”級別的“精氣神”,這個級別的精氣神,在實修體會中,是一種清涼感,故古語有“難得清涼”。
摶氣如神:摶聚精氣神凝精,并在這凝精的操作中體會到清涼感的神的級別境界,則此凝精的精內(nèi)的神的級別也就臻于神的級別了。
萬物:萬,指事物的形質(zhì)層面。物,指事物的氣化層面。此處,“萬物”代指人的氣與形二個層面。
備存:
備:《廣雅·釋詁三》:“具也”。 《康熙字典》:“〔古文〕?!短祈崱?、《集韻》、《韻會》“成也?!薄窒桃玻币?。…又先具以待用也?!稌ふf命》“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薄肿阋病!兑住だM辭》“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薄∮帧抖Y·祭統(tǒng)》“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庇直M也?!抖Y·月令》“季秋之月,乃命冢宰,農(nóng)事備收?!薄稚σ?。《周禮·秋官》“冥氏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註】須直謂頤下須,備謂搔也。搔音爪?!薄?/span>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備,愼也”:《心部》曰“愼者,謹也”,《言部》曰“謹者,愼也”,得僃而三字同訓?;蛞蓛F訓愼未盡其義,不知《用部》曰“
,具也”,此今之僃字,僃行而廢矣。廢而僃訓具。尟知其古訓愼者,今義行而古義廢矣。凡許之書所以存古形、古音、古義也。《方言》曰“僃,咸也”,此具之義也。又曰“藏、敕、戒,僃也”,此愼之義也?!皬娜?。聲”:平秘切,古音在一部。”故,按照中華文化傳統(tǒng),事物是氣形一體、而氣化為之主導,則,備,在后世指事物自氣化而形質(zhì)的運化已臻于完全(見《康熙字典》之引注,以及《說文解字注》中做“具”解的解釋);在漢代以前的古義則指事物得以完備的氣化內(nèi)涵基礎(chǔ)(見《說文解字注》中做“慎”解的解釋)。
存:《爾雅》“存,在也,察也。【疏】《書 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存卽在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恤問也”:恤,
也,收也。《爾雅》曰“在,存也。在、存、省、士,察也。”今人於在、存字皆不得其本義?!皬淖?、在省”:…楚金注曰“在亦存也?!睍狻?/span>”按中華文化傳統(tǒng),存,指通過返觀照察的氣化實踐(即內(nèi)省照察)而獲悉事物的氣化層面的精氣神在其形質(zhì)中的存在。
本句意為:摶聚精氣神凝精,并在這凝精的操作中體會到清涼感的神的級別境界。此時,才真正切實證悟到作為整體的一體的事物的自氣化而形質(zhì)的運化,乃至事物得以完備的氣化內(nèi)涵基礎(chǔ);也才真正切實做到了返觀照察到而獲悉到事物的氣化層面的精氣神在其形質(zhì)中的存在。
② 能摶乎?能一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
一:動詞,合一,進入一的境界。
無、勿:均是否定詞。
諸:之于。
求諸人:求之于人。
重:重復,再次。
鬼神:歸伸。氣化的聚散。氣聚則成形,謂之伸(神);形散則為氣,謂之歸(鬼)。
思之:字面意思是“想這個”,指識神通過思索(注意不是思考)求訴于元神,元神感應到識神的訴求而通過元神渠道從氣中檢索到識神所求的過程,這個過程,即是意念的過程。
通之:打通了識神與元神之間的通道。通過氣化修身實現(xiàn)了打開元神渠道直接感知氣化內(nèi)景內(nèi)機,并且實現(xiàn)了識神與元神的溝通,元神能夠順暢響應識神的合乎氣化規(guī)律的訴求,同時元神感知到的氣化內(nèi)景內(nèi)機可以為識神所正確解碼懂得(前提是識神訓練有素而其思維模式、思維結(jié)構(gòu)符合氣化規(guī)律)。
思之而不通:
思,動詞,訓練思的能力,學習改進思的方式與視角。
之,指識神。
不,此處指元神渠道。
而,轉(zhuǎn)折連詞,進而(實現(xiàn)),進而(達到)。
思之而不通:即氣化實踐的修身從對識神的修養(yǎng)開始,而立足于元神的修持,這種識神修養(yǎng),要不斷訓練識神放棄形質(zhì)現(xiàn)象層面的思維方式、思維模式與識神結(jié)構(gòu),而逐步建立起符合氣化規(guī)律的識神結(jié)構(gòu)、思維方式,進而實現(xiàn)了元神渠道打開,識神的訴求能夠符合氣化規(guī)律、并且識神的訴求能夠傳遞到元神,元神渠道能夠響應識神的訴求而主動動作于氣化,達到了人重新回到上古真人的直接感通氣化世界乃至于大道的境界。
鬼神將通之:即歸伸將通之。指人的人生實踐重新回到遵從于天地自然本來的氣化歸伸的正道中來。
非鬼神之力也:即非歸伸之力也。
力,能力,功夫,功力。
非鬼神之力也:不僅僅是大道氣化歸伸的規(guī)律所造就的。
精氣之極:
精,精益求精的氣化實踐;
氣,自身的精氣神的修煉;
之,達到,動詞;
極,極限,指氣形并存一體的自然萬物,乃至天(氣)地(形)聚散申歸的宇宙的發(fā)端極限,即氣化的源頭,即道。
精氣之極:氣化修身實踐精益求精地深入,從而自身的精氣神級別得以提升,其神機得以升華,這種升華達到了極限,即重新實現(xiàn)了與大道的精氣神的神機級別相互接近,從而實現(xiàn)了從天地宇宙萬物的起點與終端的境界。
本句意為:能夠在修身實踐中凝聚精氣嗎?能夠使凝聚的精氣的神機級別提升到神氣的境界從而證悟到清涼混一的境界嗎?能夠不通過數(shù)術(shù)的卜筮而直接知道吉兇嗎?能在識神覺醒后放棄六識的認知途徑嗎?能修養(yǎng)識神做到心中不再為形質(zhì)現(xiàn)象所羈累嗎?能夠不通過向人尋求知識而是通過返觀內(nèi)修而訴諸元神渠道的重新開啟而獲得真正的智慧嗎?能夠在氣化修身實踐上實現(xiàn)元神渠道開啟的同時識神修為也跟上,從而能懂得元神的所得,進而識神能夠匹配元神引領(lǐng)元神完成進一步深入的修行,而不是仍然完全依賴別人的指告來解悟自己的氣化返觀所得嗎?(潛心于氣化修身實踐,)訓練識神思索的技巧與能力,不斷地深入一層層境界,反復訓練識神與元神相合相應,這種修煉當實踐到了識神的訴求能夠符合氣化規(guī)律、并且識神的訴求能夠傳遞到元神,元神渠道能夠響應識神的訴求而主動動作于氣化,達到了人重新回到上古真人的直接感通氣化世界乃至于大道的境界。這是人的人生實踐重新回到遵從于天地自然本來的氣化歸伸的正道中來的人生實踐的重大轉(zhuǎn)變。這其實也不僅僅是大道氣化歸伸的規(guī)律所造就的,這也是人能夠覺醒覺悟而堅定勤苦實踐于氣化修身,且氣化修身實踐精益求精地深入,從而自身的精氣神級別得以提升,其神機得以升華,這種升華達到了極限,即重新實現(xiàn)了與大道的精氣神的神機級別相互接近,從而實現(xiàn)了從天地宇宙萬物的起點與終端的境界所造就的。
本段,應與《心術(shù)下》第二節(jié)互參:
“能專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兇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
① 本節(jié):以“摶”代“?!保瑥娬{(diào)了技術(shù)上的煉氣凝精。
② 以“通”代“得”(“又重思之”),則強調(diào)了以識神調(diào)整而實現(xiàn)元神開發(fā)的反復過程。
③ “得之己”,代“自得之于己”:“自”指元神,“己”指識神,“自得之于己”是講最終的所得,在于元神渠道“自”的重新開啟,而元神主事,必須以識神退位為前提,故要從識神修起,所以《西游記》開篇即明確,要“心性修持大道生”,這里的“大道”,指通過元神渠道而懂得大道,進而通過元神渠道建設(shè)自己的精氣神才能最終重新回到與大道同行。而“自得之己”,這里的“之”,是動詞,達到,實現(xiàn),“自得之己”,是強調(diào)在修身實踐中打開了元神渠道(自),實現(xiàn)了“自得”,并且進而這個“自得”還要回到讓識神也懂得,這樣才能最終識神輔佐元神,從而最終實現(xiàn)修道得道的人生境界與目標。(參見《心術(shù)上·經(jīng)六、解六》中“自”與“己”的注釋。)
④ 在氣化的境界中,人與人,人與天道,天道與大道,都是在一起的,只不過到一層境界,明一層氣矣。
③ 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摶心,耳目不淫,雖遠若近:
四體:四肢。此處代指人的形體的全體與各個部分。
既:已經(jīng)都。
正:止于一謂正。此處指形體統(tǒng)一于精氣神,并通過自己的精氣神深層的元神而與天地大道同步合拍進退變化。
血氣:人的血與氣,對應著人的氣化與形體二個存在層面,同時也對應著人的識神與元神二條認識渠道。此處,血,指人的形質(zhì)層面,也指人的識神認識途徑;氣,指人的精氣神層面,也指人的元神認識渠道。
中華傳統(tǒng)有“血舍神”的認識,即血是精氣神之神氣的房舍,血中藏的是神氣。氣,指人體精氣神的精、氣側(cè)面,這個側(cè)面與形體組織器官的形態(tài)運動變化相關(guān)性較高,即與人“性命”的“命”側(cè)面相關(guān)度高。而血中藏的神氣,則關(guān)系著人的性格、性情、胸懷、神志,是與人的“性命”的“性”的側(cè)面高度相關(guān)。故本句“血氣既靜”,指人的神氣與精氣,也可以說是性與命都處于靜的狀態(tài)。這就是“中和”的狀態(tài),即既“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而得“和”,且“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亦得“中”。
血氣既靜:人的形體松靜下來,血流和緩暢達,器官組織處于通暢的狀態(tài),避免了形體緊張導致的情緒緊張,從而識神清醒、和緩、趨向安靜;使得人的精氣神得以自行調(diào)整恢復五行中和,從而人的情緒變得平和,進而精氣神靜而生神,識神的以深度入靜,潛藏于精氣神深處的元神得以顯現(xiàn)、活躍,開始發(fā)揮元神對精氣神的調(diào)整、提升作用。
一意摶心:一,動詞,專一。用意專一,進而以此專一之意摶聚精氣神于心中。這個“心”,指元神主導的心的狀態(tài),傳統(tǒng)稱之為“識神退位,元神用事”,或“人心退位,天心用事”。在儒家,稱之為“克己復禮”。一意摶心:即在識神退位,元神用事下,精氣神內(nèi)的真意摶聚合一于深層的元神。
耳目不淫:若將“不”解釋為否定詞,即是“耳目等六識不浸淫在過度的向外追求中”。如將“不”解釋為“無(即精氣神)”,則本句可解釋為“耳目充滿了精氣神”。
本句意為:身體松正了,歸于精氣神的主持了。形體松靜,精氣神中和,則識神入靜,進而,精氣安定,神氣清寧,識神退位,元神出現(xiàn),性命得中和。然后,在深層的元神主持下,精氣神中真意自然出現(xiàn)而專一精氣神合一于元神的境界,從而提升了精氣神的得神級別。這時的得神的精氣神充溢在耳目九竅,(從而打開了人直接認識氣化內(nèi)景內(nèi)機的從眼開返觀直到耳順等見性、直到明心等元神渠道,實現(xiàn)了從氣化解讀天地事物的發(fā)生變化的技術(shù)難題),那么即使很遠的事情發(fā)生,也如同在我眼前一樣。
④ 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郁生疾,疾困乃死:
易:變化,變異。此處指多變而不定的人生態(tài)度與狀態(tài)。
本句意為:人通過自己的識神思索,獲得知識。人生態(tài)度的侮慢,多變而不定,人生就會有憂患。性情暴躁,做人傲慢,會讓人生處于怨氣中。情緒憂愁抑郁,則在身體里產(chǎn)生疾患。疾患困鎖住生命的時候,就會導致死亡。
⑤ 思之而不舍,內(nèi)困外薄,不早為圖,生將巽舍:
舍:本段中,第一個“舍”,舍棄,放下。第二個“舍”,房舍,此處指軀體。
思之而不舍:拘泥固執(zhí)在識神用事的憑借形質(zhì)現(xiàn)象層面的知識指導人生的人生模式中而不能放棄這種人生方式。
內(nèi):指生命的氣化存在層面,即生命中的精氣神存在,不能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外向認識,而只能以返觀內(nèi)省照察之,故曰“內(nèi)”。
外:相對于精氣神而言,指生命的形體。
?。?/span>陳鼓應先生《管子四篇詮釋》釋為“迫”。
圖:圖謀,打算。
巽:陳鼓應先生《管子四篇詮釋》釋為“遜”,退讓,離開。
本句意為:以識神的功能之一的“思”為例,(拘泥于妄以為可以憑借形質(zhì)現(xiàn)象層面的知識通過識神的思獲得人生指導而保有生命),一直不停地思,不能放下,就會因不明了懂得精氣神的氣化變化而對形質(zhì)現(xiàn)象層面的變化產(chǎn)生困惑,從而因拘執(zhí)于識神所知而不能洞悉氣化安排與時進退、審時度勢從而造成只能追隨形質(zhì)現(xiàn)象的形勢變化而不能懂得變化的所以然,這就處于疲于應付的被迫狀態(tài),如果還不(醒悟)而早做(改變?nèi)松绞健⒄J識取向、認識途徑改變)的打算,生命就會離開身體了。
⑥ 食莫若無飽,思莫若勿致,節(jié)適之齊,彼將自至:
食:此處為動詞,讀sì,喂養(yǎng),飲食行為。
莫:不,勿:否定詞。
若:像這樣。如此。
無:無形無相,指精氣神,氣化存在。此處指食物中與食物的形質(zhì)并存一體的食物的精氣神。在中華傳統(tǒng)上,飲食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飲食中的形質(zhì)(營養(yǎng)成分),更是要從飲食中汲取精氣神來充養(yǎng)人的精氣神。故傳統(tǒng)講“飲和食德”。
無飽:吃飽了精氣神。
食莫若無飽:自己的飲食行為,最好的是從食物汲取到充足的精氣神。
思:指人的思想,即識神活動。
致:極限,極端。
思莫若勿致:識神活動不要過度,不要超出識神能力和地位的范圍限制。
節(jié):《康熙字典》“操也?!蹲髠鳌こ墒迥辍贰爸T侯將見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辭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jié),次守節(jié),下失節(jié)。爲君非吾節(jié)也?!?;又止也,檢也,制也。《易·頤象》“君子以愼言語,節(jié)飮食?!臼琛抗?jié),裁節(jié)。”又《節(jié)卦》“節(jié)亨。苦節(jié)不可貞。【疏】節(jié)者,制度之名,節(jié)止之義,制事有節(jié),其道乃亨。”又《說卦傳》“節(jié),止也?!薄稌た嫡a》“節(jié)性惟日其邁”,《禮·檀弓》“品節(jié)斯。【註】制斷也?!薄稜栄拧め寴贰贰昂蜆分^之節(jié)?!臼琛堪艘艨酥C,無相奪倫,謂之和樂,樂和則應節(jié)?!薄蹲髠鳌でf二十三年》“公如齊觀社,曹劌諫曰:會以訓上下之則,制財用之節(jié)。”《史記·樂書》“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正義曰】天有日月,地有山川,高??如形,生用各別。大禮辯尊??貴賤等差異別,是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庇址?jié),所以示信。《書·康誥》“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jié)?!驹]】諸有符節(jié)之臣,若爲官行文書而有符,今之印者也?!薄吨芏Y·地官》“掌節(jié),掌守邦節(jié)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jié)以傳輔之。無節(jié)者,有幾則不達。【註】以王命往來,必有節(jié)以爲信?!薄謺r節(jié)。《左傳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爲啟。立秋、立冬爲閉。用此八節(jié)之日登觀臺,書其所見雲(yún)物氣色?!庇秩司龎廴战悦?jié),有萬壽節(jié)、天中節(jié)等名?!∮值孛?,《左思·魏都賦》“掘鯉之淀,蓋節(jié)之淵。【註】蓋節(jié)淵在平原鬲縣北?!庇重灩?jié),藥草名。又樂器,卽拊也,所以節(jié)樂。又諡法,好廉自克曰節(jié)。又漢宣帝改元地節(jié)?!稇吭弧贰坝畹氐闷涔?jié)?!庇中??!?/span>”
節(jié),本義為生命運行周期中的一段段時期,每個時期均具有特定的特征,趨向。以及事物之間相區(qū)分的節(jié)點界線。此處為動詞,有節(jié)制地做,符合節(jié)律地做,遵循節(jié)令性地去做,去生活。
適:適字的簡化字。適,《說文解字》“之也?!?/span>《廣韻》“往也”,《正韻》“如也,至也”。(參見《管子 白心 六》解釋⑦。)此句中,意為:到,走到。
之:動詞,達到。
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從二。” 者:象地有高下也。禾麥隨地之高下爲高下。似不齊而實齊?!皡⒉钇渖稀闭撸荷w明其不齊而齊也?!?/span>”。
按照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一切自然的生命體都是氣形一體的,并通過氣化而通達相參于天地萬物,其形質(zhì)于天地間與萬物在形質(zhì)層面相參差,而精氣神則于氣化層面相和諧且共同合一于道。這是通過氣化感應而實現(xiàn)的,要維護保持這一氣化層面的彼此和諧、合一于道,則必須在形質(zhì)現(xiàn)象上安守此進彼退,此退彼進,彼此實現(xiàn)互補。要達到、保持這個境界,就要識神退位,元神用事,這就是人要學習入靜的天地自然意義,也即古傳齋齊之狀態(tài)境界的自然背景。
節(jié)適之齊:遵守自己生命的節(jié)律,并且遵守天地萬物的共通節(jié)律,這種遵守要做到達到了識神退位、元神用事的齋戒的境界,即實踐到形質(zhì)于天地間與萬物彼此消長,而保持精氣神彼此感通合一于道的境界狀態(tài)。
彼:與此相對而言。此,指生命的形質(zhì)層面。彼,指生命的精氣神層面。此處指萬物的精氣神深層的元神所對應的天地宇宙間的氣化深層的大道。
將:動詞,持,執(zhí)持。
自:指人的元神。
至:來,到達。
彼將自至:天地大道通過元神(重新)來到(我們生命中以矯正提升我們的生命)。
本句意為:自己的飲食行為,最好的是從食物汲取到充足的精氣神。識神活動不要過度,不要超出識神能力和地位的范圍限制。遵守自己生命的節(jié)律,并且遵守天地萬物的共通節(jié)律,這種遵守要做到達到了識神退位、元神用事的齋戒的境界,即實踐到形質(zhì)于天地間與萬物彼此消長,而保持精氣神彼此感通合一于道的境界狀態(tài)。在這個境界狀態(tài)下,天地大道通過元神(重新)來到(我們生命中以矯正提升我們的生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