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麗江古城內(nèi),生活著一個神秘的民族——納西族。
納西族信仰一種原始宗教,這種宗教的祭司被稱為東巴,因此這種宗教就被稱為東巴教,其使用的經(jīng)典稱為東巴經(jīng)。
東巴文獻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文字廳藏品)
他們使用的文字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象形文字——東巴文字;一種是音節(jié)文字——哥巴文字。
東巴文與哥巴文對照木板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文字廳藏品)
納西東巴文介于原始紀事的圖畫文字和記錄語言的表意文字之間,是一種原始形態(tài)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正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fā)展的“活化石”。
在納西語中,東巴文字又被稱為“森究魯究”,“森”即“木”,“魯”即“石”,“究”即“痕跡”,意思就是“木石上的痕跡”。
《媒歌》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宗教廳藏品)
目前整理出來的東巴文約有單字一千四百多個,且東巴文字沒有固定的寫法和讀法,往往一個字就是一個音節(jié),有時候幾個字有相同的讀音,有時一個字有著不同的讀音,又加之東巴多省略書寫,只是起提示作用,因而無東巴先生就很難明白東巴文的含義。東巴文多是祭司之間口耳相傳,有著傳子不傳女的傳統(tǒng)。
東巴文撰寫的納西族史詩《創(chuàng)世紀》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文字廳藏品)
東巴文寓意深刻而豐富,能反映出納西族造字時所處的自然生活環(huán)境。云南西北部高山林立,地貌以山地高原為主,谷壩鑲嵌其中,而這種自然環(huán)境在納西族文字中也有所體現(xiàn),比如納西族的日出、日落、月出、月落都選用了日月從山頂升起而又落下的畫法。
而漢民族的商代先民居住在平坦廣袤的華北平原上,地貌是以灌木為主的森林草原,甲骨文中的“朝”、“暮”采用的是太陽從草叢升起落下的畫法。
其次,東巴文字還反映了納西族人的風俗習慣。在清代“改土歸流”之前,納西族一直采用的是火葬的方式下葬,擁有自己的火化場。待尸體火化后,于當年或次年十一月在火化場收取遺骨,并請東巴念經(jīng)祭奠。東巴文中的“焚尸”一字便能體現(xiàn)這一傳統(tǒng)。
東巴文字“焚尸”
東巴文字多被祭司東巴用來書寫經(jīng)書,而納西東巴經(jīng)更是一部集歷史、文化、藝術(shù)等為一體的經(jīng)典著作。
書寫經(jīng)書所使用的東巴紙極其珍貴,即使是幾百年前所書寫的東巴經(jīng),現(xiàn)在也依舊字跡清楚,顏色鮮艷,曾有國外收藏家出價兩萬美金只為購買一張東巴紙,引人矚目。
東巴紙所采用的原料是當?shù)靥厣参镌稀鞍斶_”,也就是蕘花。蕘花含有劇毒,造紙人接觸蕘花后臉部會浮腫發(fā)炎,而經(jīng)過多道工序去除毒性后,雖然對人體無害,但是依舊可以防蟲防蛀,保存完好,甚至是千年不腐。
納西族婦女采集蕘花
東巴紙的制作等工具雖然簡單,但是技術(shù)原始而復雜,其獨特的工藝全靠一代代口耳相傳,沿襲而成。
首先,采來蕘花,然后加入多種原料熬煮七八十個小時,再經(jīng)過沉淀、制模、晾曬等工藝,歷經(jīng)三個月才能制成東巴紙。
由此也可見,東巴紙制作工藝之難。
2003年,納西東巴文字作為東巴文化的載體,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成為迄今為止中國已經(jīng)被列入 “世界記憶名錄”的五項遺產(chǎn)中的唯一一項少數(shù)民族世界遺產(chǎn)。
2006年,納西東巴文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而日本京都大學西田龍雄教授更將其稱為“活著的象形文字”。
東巴文獻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文字廳藏品)
東巴文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精髓,敘述著納西族歷史文化的脈絡。
現(xiàn)在,我們不僅可以在古城麗江近距離欣賞這傳承千年的東巴文字,更可以來到我們身邊的博物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走進宗教文化廳、少數(shù)民族古文字陳列廳,通過關(guān)于東巴教與東巴文字的展品,了解到納西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感受納西族淳樸的民族風情 。
參考文獻
[1]成玨. 論東巴文字的造型語言[D].南京師范大學,2006.
圖文 / 鄧淑蓉
排版 / 周月
校對 / 孫小蒲 金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