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卮”,原義為盛酒的器皿,以其果實形如“卮”,故“梔”,從“卮”,又名“山梔”,別名:越桃),首錄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為茜草科常綠灌木植物梔子的干燥成熟果實。主產(chǎn)于長江以南各省,江西、湖南、湖北、浙江。9~11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蒸至上氣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本品氣微,味微酸而苦。以皮薄、飽滿、色黃、完整者為佳。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梔子: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涼血,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主治熱病煩悶,濕熱黃疸,小便短赤,血熱吐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清熱瀉火解毒宜生用,涼血止血宜炒黑用(焦山梔,黑山梔)。梔子為苦寒藥容易敗胃傷陰。生梔子利小便滑腸。氣分實熱+心煩,可用梔子。注:甘寒藥均能生津止渴,故大熱大渴等氣分實熱證,可用甘寒藥。]
一、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心、肺、三焦經(jīng)。
二、功效應(yīng)用: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外用消腫止痛。
【特點】
1、梔子為“清利之品”,可治療火邪,毒邪,濕熱,血熱。梔子作為清熱瀉火藥,溫病氣分一般不用。
2、梔子苦寒清降,能清瀉三焦火熱毒邪。治療臟腑熱證時,由于歸三焦經(jīng),各個臟腑的實熱證都可以治療,尤善于清瀉心火而除煩,是治療熱病心煩、燥擾不寧的要藥。
3、清熱解毒時主要治療皮膚上的瘡癰腫毒。
4、入血分能涼血止血。涼血一般用于雜病血熱出血。
5、梔子能清利下焦肝膽濕熱。
【應(yīng)用】
1.瀉火除煩,用于熱病煩悶,熱病心煩,郁悶,躁擾不寧。梔子味苦性寒清降,能清瀉三焦火邪,善于消瀉心、肺、胃經(jīng)之火邪而除煩。
1)梔子瀉心火而除煩,為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常與淡豆豉同用,以宣泄邪熱,解郁除煩,如梔子豉湯(《傷寒論》);
2)治熱病火毒熾盛,三焦俱熱而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者,常與黃芩、黃連、黃柏、連翹等涼血解毒、瀉火除煩之品同用,如清瘟敗毒飲,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引崔氏方)。
3)梔子清泄三焦火邪,瀉心火而除煩。用于臟腑熱盛,心經(jīng)熱盛煩躁。如梔子豉湯,黃連解毒湯。
2.清熱利濕,用于濕熱黃疸(肝膽濕熱郁結(jié)所致黃疸、發(fā)熱、小便短赤等證。)梔子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有清利濕熱,利膽退黃之效。善于清利下焦肝膽濕熱,治肝膽濕熱之黃疸(陽黃),常與茵陳、大黃等同用,可以增強利濕、退黃作用,如茵陳蒿湯(《傷寒論》);配伍黃柏,可增強清除濕熱作用,如梔子柏皮湯。
3.清熱利濕,涼血,用于淋證澀痛。梔子能清下焦?jié)駸?,清熱涼血以止血,利尿通淋,治血淋、熱淋澀痛,常與滑石、車前子、木通等同用,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4.清熱涼血,用于血熱吐衄(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梔子性寒,入血分,能清熱涼血以止血,故可用治血熱妄行的多種出血。(焦梔子止血效果更好)
1)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者,常與白茅根、大黃、側(cè)柏葉等同用,如十灰散(《十藥神書》);
2)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者,常與黃芩、黃連、黃柏等同用,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引崔氏方)。
3)血熱出血證,可用焦梔子,有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
5.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用于目赤腫痛;熱毒瘡瘍,紅腫熱痛。梔子清泄三焦火熱毒邪,消腫止痛。
1)梔子能瀉火解毒,清肝膽火以明目,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與黃連、龍膽草、夏枯草等藥配伍。
2)梔子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治熱毒瘡瘍,紅腫熱痛者,常與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同用。
6.外用消腫止痛,用于扭挫傷痛。梔子外用消腫止痛,用治扭挫傷痛,可用生梔子粉與黃酒(或水或醋)調(diào)成糊狀,濕敷,外敷患處,對外傷性腫痛有消腫止痛作用,孕婦可用。涂敷癤腫,也有療效。
三、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治療扭挫傷(用酒調(diào)和)。生梔子走氣分而清熱瀉火,焦梔子及梔子炭入血分而涼血止血。又傳統(tǒng)認為,梔子皮(果皮)偏于達表而去肌膚之熱,梔子仁(種子)偏于走里而清里熱。
四、使用注意:梔子苦寒傷胃,脾虛便溏,食少者慎用。
【試述山梔子的性能主治及使用注意】
梔子,苦寒清利。
一善瀉火除煩,治熱病煩悶,證屬邪熱客心,心煩郁悶者,常配豆豉;證屬火毒熾盛,高熱神昏者,常配芩、連等。
二善清熱利濕而退黃,治濕熱黃疸,熱淋,血淋。
三善涼血,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
四善解毒,治熱毒瘡腫。
五能消腫止痛,治跌打瘀腫。
本品苦寒,故脾虛便溏者慎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