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在今天的人們認識中是普遍行為,然而在古代讀書卻是奢侈的事情,普通百姓只能望梅止渴。尤其明中期之前活版印刷尚未普及,書籍發(fā)行數(shù)量有限,不像今天想看哪本直接在亞馬遜或者孔夫子下單即可。
古人讀書所消耗的時間和費用也比現(xiàn)在的多,在男耕女織的社會,普通百姓天亮便起身勞作豈有讀書的時間,即便愛書心切的人夜閱讀也燒不起那燈油錢,更別提筆墨紙硯的昂貴了。
小時候老師常提起古人為了讀書去抓螢火蟲、鑿開墻壁借鄰居的燭光的故事,現(xiàn)在想來不無道理。也正如此,古人對待讀書這件事情十分認真嚴肅。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瑯夔龍紋鼎式爐
富貴人家讀書之前自有一套禮儀,雖因人而異但不可缺“沐浴焚香、凈手煮茶”(見上方作品劉松年《秋窗讀易圖》局部中的書桌上擺放著香爐),如此祛除內(nèi)心繁雜,營造寧靜清心的氛圍。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就曾作詩“把酒時看劍,焚香夜讀書”,宋代陸游有詩曰:“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姿,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讀書必焚香”的禮儀延續(xù)至清代,清三代皇帝亦有讀書焚香的習慣,為的就是使得心情愉快有助于記憶,而且用香盡奢,取些個龍腦香、麝香、沉香之類提神養(yǎng)心。
清乾隆 白玉饕餮紋朝冠耳三足鼎
尚有一類古人讀書讀得香艷美絕,如詩云“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清席佩蘭《天真閣集》)。邊讀書邊聞香,旁邊還有美女捧硯伺候,何等香艷奢侈,使得多少宅男醉生夢死。場景太美不敢看,讀書至此也是夠了。
我們現(xiàn)代人還是不要效仿以免勞財傷身,此類讀書也秀恩愛的個別例子暫且撇下,還是回到“古人讀書認真嚴肅”的話題上。
清乾隆 銅鎏金鏨花嵌玉松石珊瑚三足大香爐
明代有位讀書人因為經(jīng)濟條件不太好又喜讀書,盡感嘆出一首打油詩《焚香讀書》:“常愁無錢買酒米,且喜今朝有香焚。無錢買酒不算貧,有書無香真要命?!边@位書生是何等愛書,不吃不喝沒所謂,焚香讀書才是頭等大事。
可見對古人來說,營造出讀書的氛圍也是相當重要的,無香讀書似乎是對書籍的不尊重一般,甚至利害到了“要命”的程度。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瑯太平有象三足香熏及花觚一對 (三件)
除了視“焚香讀書”如命的書生之外,古人還將讀書分成不同的境界,如清代的王國維,他在《人間詞話新注》把讀書分成三個境界,云: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罔不經(jīng)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白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王氏依次用晏殊的《蝶戀花》、柳永的《蝶戀花》、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詩句來說明讀書的孤寂盼望、依戀得廢寢忘食以及最高級別的不食人間煙火來比喻讀書的三個境界。
清雍正 銅點金雙龍耳三足爐
“焚香”在古代是普遍行為,除了宗教禮儀之外生活中處處飄香,“焚香讀書”、“焚香撫琴”、“焚香煮茶”等都是古人的雅事,以此中國的香文化從漢代興起至近已千年。對此明朝的屠隆做了很好的回答:
“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搨帖,揮塵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cè),秘語談私,執(zhí)手擁爐,焚以薰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 end -
分享是一種美德,轉(zhuǎn)發(fā)給身邊的好友,利益更多有緣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