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棗湯
【原文】
芫花熬?甘遂?大戟?大棗十枚
右三味等分,分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七,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
【說明】
此乃峻方,用時務求辯證準確。
【又名】朱雀湯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1、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鞭滿,引脅下痛,嘔即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傷寒)
2、脈浮而細滑,傷飲。脈弦數者,有寒飲,冬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金匱)
3、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金匱)
4、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宜十棗湯。(金匱)
【用法】
1、病人平旦藥后吐下之后,吃些稀飯或者爛面條,可以放一點海鹽。藥前和藥后不要吃東西。
2、曹穎甫:甘遂如果煨透,服后始不致作嘔,否則吐瀉并作,頗足驚人,曾經屢次試驗而知。服十棗湯后,始而痛在中脘,繼而痛及腹部,迨后痛至少腹,乃不逾時而大下之矣。
3、一般吐下后不要吃肉類食品,病人消化還沒有恢復,會有伏熱。
【劑量】
1、這三味藥磨粉等量的用,各1/3錢。只給一劑,病人感覺口渴就不再給藥,沒好再給第二劑。粉劑。早上6點空腹吃,吃完會立刻上吐下瀉3個小時,再喝稀飯。
2、大便會下到六七次。
3、要提醒病人盡量不要吃肉類的食物。
【組成】
大棗 甘遂 大戟 芫花
【方解】
1、甘遂去肺、子宮里面的水。甘遂祛痰的力量也很強;
2、大戟去三焦的水;
3、芫花去除胸腹的積水,所以會用到芫花的病人一定到了但坐不能臥。
【加減】
1、肝病腹水的時候,肚子里面有很多水停在三焦油網臟腑中間,所以大戟加重;
2、如果積水在肺的上方,三劑等量;
3、如果肺積水,甘遂多一點。
【禁忌】
1、十棗湯的流汗是水汗。如果是油汗,病人到生病后期時流的都是油汗,就不能用十棗湯。
【說明】
1、病人一定要有元氣才行;
2、確定沒有表證的時候要速攻;
3、十棗湯的病人,常見舌苔根部白潤。
【應用集錦】
1、心下痞鞭而滿,引脅下痛,心下脅下等處,以指按之,稍觸即驚懼而痛,或咳則脅腹引痛,或動身舉手,則應之而游動疼痛,或呼吸急迫而痛,皆屬十棗湯癥。
2、(1)腹中有堅塊,其狀細長,按之緊張,時時掣痛者,為十棗湯證。且其堅塊之狀,從胸端至臍旁,如按長四、五寸許粗竹,或從胸至腹,細長而緊張,或短而在脅旁,以手觸而有物狀。不論其大小長短,但著眼于“掣痛”二字,掣者,牽引、抖動而痛也。
(2)大凡有痰飲而咳者,或四肢,或腰腹掣痛者,不問有無他證,皆以胸腹掣痛為據,而用十棗湯有神效。
3、水氣脅痛,必見干嘔,咳引脅下痛,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極重者,十棗湯攻之。若半表半里脅痛,外必兼見少陽證。
4、(1)肝病腹水的時候,肚子里面有很多水停在三焦油網臟腑中間,所以十棗湯里大戟加重;
(2)肝腹水可以考慮用甘遂半夏湯,但是一定要謹慎,不要傷了病人的胃氣。
5、(1)肺積水、心臟積水、肝積水、肝硬化末期的腹水都可以用十棗湯;
(2)如果積水在肺的上方,十棗湯三味等量;
(3)如果肺積水,十棗湯甘遂多一點。
【比較集錦】
1、初期的肺積水,當水氣還沒有盛的時候有三個湯方:
(1)剛開始積在皮膚表面的時候,肚臍以上積水用發(fā)汗,用麻黃湯下去把汗發(fā)掉。
(2)如果來不及,已經跑到里面,剛開始肺里面 有一點積水的時候,咳得很厲害,這是小青龍湯證,
(3)到水積得很嚴重的時候,「小青龍湯」都來不及了 ,水已經積滿,病人但坐不得臥,一躺下就咳,此即十棗湯證。
2、曹穎甫曰:凡胸脅之病多系柴胡證,《傷寒·太陽篇》中累出,蓋胸中屬上焦,脅下則由中焦而達下焦,為下焦水道所從出,故脅下水道淤塞即病懸飲內痛,而為十棗湯證。胸中水痰阻滯,上濕而下燥不和,則為大陷胸湯證。若胸中但有微薄水氣,則宜小柴胡湯以汗之。脅下水氣既除,轉生燥熱,則宜大柴胡湯以下之,可以觀其通矣。
3、比較十棗湯、甘遂半夏湯、大陷胸湯。
(1)十棗湯病位在胸腔,甘遂半夏湯在脅下。
(2)十棗湯證以引痛為主,而甘遂半夏湯證以心下堅滿為主。
(3)十棗湯是去水飲;大陷胸湯是去痰飲。
4、(1)咳嗽商聲,玄脈,脈細而速,胸肋疼,肺底下有水,但坐不得臥--十棗湯;
(2)肋間有水,病人可以躺平--甘遂半夏湯,病人吃后有吐泄,開一劑。
5、風寒治水有三法(三焦):
(1)干嘔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發(fā)之,小青龍湯是也(有表寒);
(2)心下痞滿,是水在中焦,中滿者瀉之,十棗湯是也(沒有表證);
(3)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五苓散是也(有表風)。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