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仿佛漂浮在滄海上的一座仙山。其實唐朝以前,它本就是道家修行的“仙山”。傳說,唐大中年間,一印度僧人到此,看見觀音菩薩應(yīng)化現(xiàn)身,僧人便將此島稱作普陀洛伽山。普陀洛伽山原是觀音菩薩在天竺修行的地方,山名移用到中國以后,就有了變化:普陀洛伽山旁有一無名的小小島,形似一尊臥佛,人們將普陀洛伽四字拆分,本島稱普陀山,那個臥佛小島便稱作了洛伽山。
普陀山真正與觀音結(jié)緣,是唐咸通年間。據(jù)《普陀山志》記載,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請來觀音圣像,欲乘船歸國,舟至普陀山東南海灣蓮花洋,遇巨浪,數(shù)番前行無果,暗信觀音菩薩不肯東渡日本,于是將“不肯去觀音”留在島南端的潮音洞旁供奉,自此,觀音在普陀山“落戶”。我們到“不肯去觀音院”時,偶見幾位足蹬錚亮皮鞋、身披鮮亮袈裟的小喇嘛邊嬉戲邊拍照,看來佛家弟子也自有樂趣。
據(jù)山志及元《補陀洛迦山傳》記載,初時,供奉“不肯去觀音”的,只有漁民修建的三間茅庵,到了宋代,“官宣”普陀山為觀音道場,島上才開始大規(guī)模建設(shè),元代初具規(guī)模,明清達到鼎盛。普陀山最盛時有四大寺,一百零六庵,一百三十九茅蓬,四千六百余僧侶,號稱“震旦第一佛國”。近年在不肯去觀音院南紫竹林旁龍灣崗墩雙峰山上,又增添一新景:觀音立像,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南海觀音
觀音何以稱“南海觀音”,這與古人的地理概念和觀音的“履歷”有關(guān)。古時中國的政治中心在北方,長江以南稱南方;長江延長線至海上,延長線以南統(tǒng)稱南海。舟山群島海域在延長線以南,自然屬南海。另據(jù)《華嚴(yán)經(jīng)》載,觀自在(觀音)修行的地方,即是天竺國南海邊的布怛洛迦山(普陀洛伽山),“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觀音到了舟山普陀山,中國人稱“南海觀音”,也順理成章。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居山攝)
觀音與盧舍那面容體態(tài)極其相似
游覽中,有游客問,觀音大慈大悲,法力無邊,智慧超群,功德無量,為什么沒有成佛呢?小導(dǎo)游也沒有道出個所以然。佛教原本提倡平等,不單對人,對世間萬物都一視同仁。然而,由于修行層次和業(yè)力的不同,教中人物的地位和級別也有差異,一般分為四個層級:佛,菩薩,羅漢,輪回中的眾生,佛的級別最高?!段饔斡洝分杏^音指引點化的唐三藏、孫悟空后來都封了佛,難道觀音的地位還不及他們?
觀音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并稱“西方三圣”,釋迦曾是他身邊的苦行弟子,如來稱他“尊者”,可見其地位之高。觀音未成佛,民間的說法是,觀音在前去封佛的路上,為救一落入虎口的老嫗,耽擱了時間。而《法華經(jīng)》記載,觀音發(fā)下宏愿:不普度眾生,絕不成佛?!肚Ч庋塾^自在菩薩秘密法經(jīng)》說,觀音是久遠劫以前正等正覺之古佛,法號“正法明如來”,只是觀音不屑于“佛”的稱號而已。
觀音信仰內(nèi)涵宏浩,而對蕓蕓信眾及一般游客而言,無非是祈求菩薩保佑:平安,幸福,健康;其中,平安,無災(zāi)無難,是一切美好祈愿的基礎(chǔ)、前提。精神的慰藉是需要的,而精神的慰藉也需要強大的實力做后盾。遠遠看見普陀山周邊軍港中停泊著、穿梭著、威風(fēng)凜凜的現(xiàn)代化艦船,人們可以相信,這里的“菩薩”真的“法力無邊”,人們對美好生活一件件的祈愿,真的都可以實現(xiàn)。
聯(lián)系客服